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9/01 13:08:45瀏覽1087|回應5|推薦60 | |
瞿曇金面耀古今 映照群生悟證真 (瞿曇:釋迦如來) 語意傳承金火煉 金剛不壞永世存...劉昕題 農曆七月,首先您想到甚麼?開鬼門關、情人節、普渡拜拜大吃數天、地藏王菩薩聖誕、下個月是中秋.....?相信多數人會說是鬼月!長久民間信仰的觀念制約,加上媒體節目廣告怪力亂神的胡來一通,人云亦云形成一股民間信仰的亂流意識,且深入人心,這樣的社會教育亂象所造就的宗教信仰文化是值得教育主管單位深思關切的。 個人機緣,多年接觸佛教,廣讀經論深感: 1. 祂不似宗教,所以沒有可怕的主宰者。 2.祂揭示了人人皆可成佛的平等道理。 3.祂有雄厚有系統的論說經典根據。 4. 祂傳遞了科學印證的時空概念。 5. 祂揭示了有情眾生生命能量的輪轉與提昇。 6. 祂開示了深層哲理,啟發心的智慧。 人的生命品質本超優於神鬼(參楞嚴經),奈何自降格調以其為自己心中之主,所以要自己釐清拜拜的意義是甚麼,是紀念崇高精神?是慈悲普渡?是求願?是...?如向低生命品質境界的眾生有所求,您認為這是....?. 基於以上的認知,我比較願意把佛教稱作是「佛陀的教育」,既是教育就應有其教育的宗旨,今節錄全文共16字: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 】 一、廣涵有情生命心性修為的境界層次 (1)諸惡莫作-----去十惡,保有暇滿的人身 (2)眾善奉行-----依十善持行修為,自然成就三界二十八層天的天人 (參看《楞嚴經》) (3)自淨其意-----涵藏唯識的三觀修淨,依修證功夫深淺自然顯現其身相、壽命、智力、神通力與所居淨土。(參看《楞嚴經》) 1.修四諦(苦集滅道)-----成就聲聞 2.修十二因緣-----------成就緣覺 3.修四攝六波羅密-------成就菩薩 4.行十波羅蜜,覺行圓滿----成佛 境界的層次由低而高如右所示 聲聞→緣覺→菩薩→佛 二、自淨其意,終究見性成佛. 自性湛然如如,眾生本俱,沒有生滅,不染垢淨,不增不減,非空非有,無執意識之分別,無相對形容之兩邊,本如湛藍天空之不染雲色,倏現雲幻蒼狗意象,意起外境攀緣,分別憎愛、取捨執著,於是情執藏種於八識田中(或名如來藏)蘊成藏識,輾轉輪迴,垢障覆藏而積重難返,三界沉淪,業作受報,來去不已。 所言「自淨其意」就是以佛陀所教導的方式(傳心或言詮),證悟本自具足的清淨自性,它是禪門之源,萬法之源,是諸佛萬德之源,菩薩萬行之源,是眾生迷悟之源(名如來藏藏識),今略述佛陀傳承的淨意之法要如下: 1.傳心(禪門頓悟之法) 頓證本自具足之清淨自性,所謂『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西天四七共二十八祖,上自「佛陀捻花示眾,眾皆默然,惟尊者迦葉破顏微笑....」之不立文字,教外別傳(有別於言教的另一種傳承方式)的初立禪門,至菩提達摩東傳二三共六祖所承襲的究竟佛意,無非是「自淨其意」悟入涅槃妙心(或名自性、真性、真如、心性、心地、佛性、法性、覺性)。 2.言詮(佛菩薩說經造論之文講) 解經漸悟,行入修持以離垢斷障[自淨其意]漸顯自性,證入菩提(成佛)。 依佛陀所說經,循序理悟行入並修,成就去惡行善之人天因果,成就四諦之聲聞,十二因緣之緣覺,修唯識,悟我法二空乃至六度四攝入菩薩道行,斷煩惱、所知二障,終至十地圓滿,轉識成智,成就菩提(成佛)。 3.傳心頓悟 言詮漸修? 佛陀渡眾應機說法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除障趨性,了脫生滅,度盡煩惱。傳心即達摩東傳的禪門頓悟之法,即心是佛,頓證成聖,迥異於諸宗門派,得其旨要者速證菩提,然失旨偏謬者不乏成邪塗炭,故經論詮師疑謗成眾,致使禪、詮不融,斥如異教,不知頓悟資於漸修之厚積。 華嚴五祖宗密祖師以「禪是佛意,經是佛語;諸佛心口,必不相違。」,強調佛門不論宗派都根源於佛陀教理,因此闡揚禪教合一,編有《禪源諸詮集》會通互補各宗門派之論,總匯流派支節,為文總序,今節錄序文中重要答問如下,請參看《禪源諸詮集都序》。 有問:「今習《禪源詮集》,何關經論? 」 宗密答曰:「有十所以。須知經論權實,方辨諸禪是非,又須識禪心性相,方解經論理事。一、....;二、............;九、悟修頓漸,似反而符;十、....。」 ------------------------------------------------------------------------ 節錄文釋義(看看就好) (1)有人問:「禪門講求頓悟,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如今鑽讀研習《禪源詮集》探究禪的本源,何關漸修門派的說經論典?」 宗密答:「有十個理由可斷知揭曉禪門頓悟與漸修經論有關。要明瞭經論有應機權宜說教(不了義),與實相究竟(了義)理教的層次,才能辯明深淺層次不同的五種禪行;且須要能識證禪心的境界、相狀,才真正瞭解經論所教的佛理與其對應的行事境界。一...二....九[譯文如(2)],十....」 (2)九、禪門頓悟與漸修經論的證悟方法好像相反,但是有相關符合之處 對於禪門頓悟與經論漸修的關係有如下六種說法,各有其意義(詳細內容請參看《禪源諸詮集都序》。) 1.先有漸修功成方能豁然頓悟 2.先頓悟方可漸修 3.由頓修故漸悟 4.悟修皆漸 5.悟修皆頓 6.法無頓漸,頓漸在機。 『附記』 1.境界層次(由低而高) (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 十六字教義中從人道因說起,可見保有暇滿人身是修行的基本要件,何其重要!(何謂暇滿人身,見以下2.說明。)
七月普渡拜拜是祈求眾菩薩行功德力,救拔餓鬼道眾生免除其飢餓難嚥之苦報,是一種發慈悲心的善行,瞭解了,祭拜才有意義! 具足閒暇圓滿學佛的人,必然沒有八無暇(1)執持邪見(2)地獄瞋恨心(3)餓鬼貪(4)畜生無明(5)喑啞,肢殘,癡呆等諸根不具(6)無佛法(7)生於邊地(8)長壽天(福報大,不會想修行,報盡輪迴不知何道生處,若落三塗惡道,沉淪無期,危矣!) 3.數字名相 如四攝六度等為數字名相,請查佛學辭典或上網可容易查到。 4.善惡的定義 造作以下業行即是惡(1)身業:殺、盜、淫(2)口業:惡口、兩舌、妄語、綺語(3)意業:貪、瞋、癡 不造惡業,以戒為師即是善-----是人天善因 5. (1)外道禪(2)凡夫禪(3)小乘禪(4)大乘禪(5)最上乘禪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