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1/04 02:06:06瀏覽7272|回應10|推薦87 | |
七職十三家 (出走與走出)
看到一篇〈出走與走出〉的文章,讀之再三,思緒更是隨之迴旋激蕩不已。依千佛山所授的思維模式,發現〈出走與走出〉的道理,其應用的範圍和角度極廣,可用之於檢驗「人生」的經歷。
「人生」的成分不外乎「事業」與「生活」,其中充滿了「出走與走出」。究其因,則各有其時節因緣。個人從踏入職場到退休,經歷了七個職位。早年到美國留學時,即開始獨自打拼,因此我住的地方就是我的家。從那時到現在,也有過十三個家。
在美加地區,青年就業的頭七年,轉換工作的頻率甚高,平均約一年至一年半左右。大家視之為當然,故從未深入思考分析。讀〈出〉文後,回頭檢討一下,原來「換工作就是一種出走」。
出走的原因,除了人事適應的問題,還牽涉到自身具有的能力。能力的獲得,包括原有的專業訓練和在職場上的實務經驗。
當自己的能力已經超越職責所需,就會以「跳槽」的方式求取更佳的成長空間。
漸漸地,職責和能力愈近平衡,也有相當的成長的空間,除非不得已就不再換工作出走了。 至於為什麼「跳槽」?
主因在於美加的社會環境和台灣不同,要提升自己的職位,比較易行的方法是轉到另一個機構出現的較好的空缺去。
換「家」的原因,除了隨工作搬遷,當然還涉及財力和居住環境的種種條件。但也脫離不了「求更好」,而從原來的家「出走」到一個新的家。所以換家也是一種出走。
如果從「走出」的角度來檢驗上述的現象:
最明顯的部分就是「在職訓練」。
在當下的職位上獲得新的知識和技能,突破了原來的無知或困境,這是第一種「走出」,也就是「走出新的我」。
如果從「跳槽」和「換家」這方面探討,可以看到舊有的環境已變成束縛的框架。新的我必須「走出」它,以期繼續成長,如蠶的四眠,需要蛻去舊皮般。這是第二種「走出」,亦即「走出限制的框框」。
個人得一機緣提早退休,返台定居,乃得享與老同學聚首話當年之樂。以前的班級很小,本地生只有二十人,大部分又出國去了,所以格外難得。令我驚訝的是,好幾位自台大畢業後留任母系助教,或在母系研究所繼續深造,然後担任教職,直至以教授身分退休。另幾位在別的行業由基層做起,直至一級主管退休都沒離開過原機構。
他們選擇在一個優良環境中,按部就班地「走出新我」,一層層地突破增上,一步步「走出自己」漸漸達到了科研的最高境界,完全無需「出走」。
雖然我在「事業」和「生活」上有「七職十三家」的艱難歷程,遠不如老同學們「不需跳槽」的幸運,但在學佛之路上我卻無比的幸運--
因為遇到了白雲老禪師並得以在千佛山學習調心之道。這兒有老禪師為我們準備的最完善的寶庫,各種不同背景的人,可以各取所需(即契機的道理方法),例如有儒家傳承的科學家,不必接受「佛教徒」式的信仰及儀式,也能夠做一個「學佛智慧的人」,故已無跳槽出走之需,只要集中精神,漸次融入那百年智慧的結晶中,則「居一切時、一切處」,均可依之持續地修繕己心並走出「自尋煩惱」的框框。 逍遙閣最新貼文: 2021/03/29 476 「冬夜夢金陵」與我(馮紀游) http://blog.udn.com/jfeng13x/158293666 2021/03/12 475 頑石化淨石~~第三程(馮紀游) http://blog.udn.com/jfeng13x/157506767 2021/02/24 474 “送別”李叔同的女兒春山油子(轉載) http://blog.udn.com/jfeng13x/156786655 2021/02/08 473 嫦娥!我錯過了妳(黃盛洛教授) http://blog.udn.com/jfeng13x/156150116 2021/01/24 472英譯「祕魔崖月夜」試作(李益謙教授) http://blog.udn.com/jfeng13x/155619923 2021/01/12 471 恭賀李若望神父榮陞台南教區主教(馮紀游) http://blog.udn.com/jfeng13x/155305203 2021/01/05 470 再覆「人生不必認真」(釋若知) http://blog.udn.com/jfeng13x/155094678 2020/12/21 469 你還有恨嗎?(馮紀游) http://blog.udn.com/jfeng13x/154784198 2020/12/07 468 HSSRP:畢業歌(青青校樹)(Ponder) http://blog.udn.com/jfeng13x/154412732 2020/11/28 467 為何一次拔20顆牙?(楊育傑) http://blog.udn.com/jfeng13x/154023466 . .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