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智利說不 (「NO」)
2016/01/07 00:17:41瀏覽1697|回應1|推薦67

這部講公投選舉的,就趕在總統選舉前貼上吧。。。。。。

「 Keep Walking 夢想資助計劃」

用「心」看電影 - 為視障朋友重塑電影

2015/10/31(星期六)下午2:00

導演: 巴勃羅·拉臘因 (Pablo Larraín)

主演: 蓋爾·賈西亞·貝納(Gael Garcia Bernal)

片長: 118 分鐘 發行年: 2012年

禮讚: 第8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智利在經歷多年軍事強人皮諾切的獨裁統治,1988年在他有意繼續第三任的總統職位前夕,面對反對黨針對他排除異己的各種恐怖手段:監禁、虐待、殺害、失蹤、驅逐流放等,有意將他拉下台的挑戰,皮諾切仗著自己上任後,使智利的經濟大幅改善、擁有主控人民意識的較佳地位、以及握有絕大多數可用資源之優勢,決定舉辦公投讓人民用「Yes」或「No」決定未來八年是否繼續受強人統治。

  面對壓迫的政權,還有麻木冷漠的人群,反對黨領袖請來年輕廣告人睿內,動用一系列廣告和宣傳來傳達反抗信念,喊「No」要自由。 睿內本身就是一個強人政權下的受害家屬,他的父親便是因反對皮諾切迫害不贊同他的人而受害。睿內平日與兒子生活,他的妻子也是一個激進的反對派份子,常出現在街頭運動中,當然也是警察局的常客。睿內常去警局保她出來,心疼她臉上常出現的青一塊紫一塊,希望她還是回家來住,但為了安全因素,她還是堅持另外住到比較安全的處所。 而睿內的老闆路裘卻是親政府的,在競選之初,他也曾「招降」睿內,以名位利誘他,但睿內不為所動。於是老闆與職員各自在所屬意的陣營裏發揮,兩人在各自的陣營裏,面對與自己的訴求理念不合的局面,也都同樣曾妥協,但在路裘妥協「YES」團隊,以威脅人民若投「NO」將會再回到過去貧困的生活、主打皮諾切老字號老品牌的形象牌,以及睿內妥協「NO」團隊打悲情牌的效果不彰後,都相繼改弦易轍。睿內以自由、清新、希望、幽默為基調的創新理念,及彩虹代表17個政黨的融和、接納與包容,以對抗皮諾切旳專制與獨裁,使得選情一路扶搖直上,而「YES」陣營除了讓皮諾切脫下代表威權的制服外,由於缺乏創新調性,只能跟在睿內創意的後面追。

  雖然在競選過程中,有官方人員介入對手的一些選舉常見滋擾手段,如對睿內的跟蹤、電話暗示性地對兒子安全的威脅、對團隊相關成員的盯梢等,但最後還是讓「NO」營贏得勝選。  

賞析:

  本片是首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智利作品。男主角是由主演《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切葛瓦拉的蓋爾賈西亞貝納擔綱,這次他在片中搞的是柔性革命,硬性的留給他片中的老婆就可以了。導演帕布羅拉瑞恩長久以來關注智利政局,巧借真實歷史為底本,重新包裝嚴肅國家議題,暴露政治與媒體複雜連動關係,遊刃有餘猶然能讓笑聲與機智對談充滿銀幕空間,政治電影本身就嚴肅、緊張、對立而且枯燥,這樣的安排其實是必要的。電影改編自智利作家 Antonio Skármeta 的劇作《公投》(El Plebiscito),以當年為「No」陣營策劃宣傳的 Eugenio García 及 José Manuel Salcedo 為創作原型,虛構了睿內 René 這個人物,給他設計了一個積極參與反對運動的妻子,父親則被流放國外,還有個年幼的兒子。

  成也公投,敗也公投,運作得當可以殺得對手片甲不留,若有閃失,傷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從皮諾切特的公投運作,我們可得出,連否陣營的人都知道公投是場騙局,只想要利用意識形態贏取政權,而不思為選民謀福祉,僅一味地存有騙取之心,那樣的勝利只一時的,穩固政權而迫害異己,弄得人心惶惶,最後仍會導致人心思變。他的欠缺自省與錯估情勢,才是讓他敗下陣來的根本原因。

  掌權者享有最大資源,控制廣播報紙電視,容易犯下縱覽全局的宏觀,與錯估形勢的傲慢。否陣營以小搏大,只有15分鐘在夜間最冷門時段的電視廣告,所以他們必須讓人民在投票時感覺完全的自由,因為他們完全被壓抑住了,恐懼讓難以抉擇的民眾數量增加。在敵我數據差距很大的劣勢下,奇跡成了睿內的渴求,信念成為可以扭轉乾坤的神聖行動。信念是一刀的兩刃,走得對走得好是上天堂,搞錯方向就只能住套房。「NO」營隊巧妙地將民主化成一種意義、快樂… 幸福,歡樂,滿足…春天,聚會,暴風雨前的平靜等等平易近人的概念,用語言普通,為人熟知,吸引目光,積極向上,背後隱藏政治概念的廣告詞及slogan(口號),遠遠勝過長篇累牘的咬文嚼字。睿內在對白裡明言,廣告中不要藝術不要民歌,不要流行曲也不要搖滾,只要廣告歌(No art,no folk,no pop,no rock。A jingle.);廣告歌,就是一種洗腦歌,像是綠油精,而一些經典的洗腦歌近期的如韓國偶像團體no body及江南大叔gamnam style,大陸的小蘋果,早期台灣的徐懷玉怪獸歌、阿雅的紅豆歌等,都是以簡單易懂的詞彙深入人腦,使人在不知不覺中就記得一些概念了。政治意識不也是常用一些政治口號去深化人心嗎?

  宣傳攻勢、意識形態的散播,對於一場政治運動而言,能翻天覆地。兩陣對決,其基本原則固然是互相違背,然而同樣有宣傳工具在手。《智利說不》沒有對皮諾切特的獨裁政權刻意貶斥,影片反而是赤裸裸的向世人顯示政治宣傳的效用。宣傳的力量不容小覷,找對了人幫己方陣營,如虎添翼。

  值得一提是,皮諾切還算願賭服輸,風度還是保留住,不會因輸了就翻臉不認帳。電影最後的一幕,民眾在觀看的電視,從螢幕上顯示的是當年皮諾切在輸掉政權後,交接給下一任總統的典禮紀錄片,畫面上看起來,還算有風度的。這也是一種風範。回到他的強權問政,難道不是他為求勝利不擇手段的軍事教育內化後的成果 立場不同的主雇雙方,老闆盧裘能完全尊重雇員的意志,不去干涉睿內所做的決定及廣告策略。不是堅持己見,而是接納不同立場,取得最和諧有益的結果,更在重要時刻,到警局保出政治立場與自己對立的睿內妻。此舉足堪另一個典範。這就是英國作家Evelyn Beatrice Hall艾弗琳.碧翠絲.霍爾(1868—1919)所謂「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是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I disapprove of what you say, but I will defend to the death your right to say it.)的尊重。

  身為受害者家屬的睿內,並未因而成為一個深俱報復情結的激進份子。在選舉前的平靜日子裏,他會在街道上溜著他的滑板,選後舉國歡慶萬民歡騰的當下,他還是溜著他的滑板穿梭在人聲鼎沸的街道。彷彿他從來就不曾參與過一場決定智利人民未來的選舉一般。這樣紋風不動的冷靜,是創意人本該俱備的質素呢?還是身為受害者家屬所必須、不得不形俱的壓抑,以致在受迫害的壓力解除後,仍無法釋放那樣的抑鬱?或者,在他沒有父親蔽蔭、充滿動盪不安的成長過程,給他深刻的心靈意志,一旦他成為人父後,他要給自己的兒子一個沒有缺席父親、安靜平穩的童年,做為對自己的一個補償?

  在選舉的後段,出現幾個美國明星在電視上發表他們對智利政權的支持與看法,如演克里斯多福·里夫 ,演旗鼓相當的理查綴弗斯;這是否也是導演的意有所指,中南美諸國的政府背後,有一個老大哥永遠關懷的雙手操煩著,哪個政權有動盪,那雙手就暗中伸進來撥弄幾下,讓政局依他想要的方式與結果穩定下來。中南美洲如此,是否也有類似的影子存在於其他第三世界國家乃至中東、中亞等地,甚至包括台灣呢?

  本片是一部4:3格式的電影,這是八十年代電視畫面的長寬比。在高清流行之後,觀眾看回4:3的製作或會感到不舒服,然而重現八十年代的美學,正是導演的用心。導演亦在片中向當年參與反對陣營的電視報道員致敬,反對陣營的報道員有在電影中亮相,他們已屆老年,在電影中飾演自己。

  智利是所謂的南錐體國家之一,與阿根廷、巴西並稱為ABC三國。在拉丁美洲的國家之中,智利與阿根廷的歐洲化占主流地位,是拉美最發達的國家(在2010年,它的人類發展指數為0.895),同時也是拉丁美洲最廉潔和最民主、教育程度最普及的國家。

*************

網路摘錄:

            公投,其實是一場宣傳戰,是一場意識形態的戰爭。「YES」陣營,皮諾切特欲以公投作為手段,令國際承認其政權的合法性。他們無預計公投會輸,起初甚至連宣傳機會都不給予反對派,後來在國際壓力下,給予他們15分鐘在電視亮相的機會。於是,「NO」每天只有15分鐘,與「YES」的15分鐘相同。然而,在這15分鐘宣傳時間以外,俱是政治操作媒體。當傳媒都是由官方控制,他們又會散佈甚麼訊息?閣下可以自己想像。 Rene的角色設定有趣,他是個廣告人,日常工作是去討好廣告客戶,幫他們銷售產品。他有一句「萬能key」:智利可以想像自己的未來。這句說話,不論用於其幫反對陣營的宣傳,抑或片末給國家電視台劇集賣廣告,都用得上。如是者,他的信念是甚麼?

            Rene的已分居的妻子卻是個激進左翼分子,每每示威都要有丈夫保釋出來。難得的是Rene的老闆——他本身支持「YES」陣營,亦曾游說Rene幫Yes陣營做事,Rene拒絕。後來Rene妻子需要擔保,老闆是及時來到幫助他擔保妻子的。老闆亦不干涉Rene的廣告創作。政見不同,仍能相容,而對方是自己的下屬,實屬難得。 (這就是尊重;「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是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法語:Je ne suis pas d'accord avec ce que vous dites, mais je me battrai jusqu'à la mort pour que vous ayez le droit de le dire. 英語:I disapprove of what you say, but I will defend to the death your right to say it.)」, 這句話來自英國作家Evelyn Beatrice Hall艾弗琳.碧翠絲.霍爾(1868—1919)。這句話首先見於霍爾以筆名Stephen G. Tallentyre所著的《伏爾泰的朋友們》(1906)一書中。這不是一段引言,而是一個闡釋伏爾泰觀點的段落,基於他在《論寬容》中所述的:「自己獨立思考,並讓他人同樣享有這樣做的特權」而這句話的最初來源可能是一封給勒希什先生的信(1770年2月6日):「拉貝先生,我討厭你所寫的東西,但是我會拚命的給你寫的自由。」) 在這場意識形態的戰爭裡,反對派陣營通過有效的宣傳攻勢,由本來的絕望,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漸漸扭轉形勢,曙光出現,居然有希望終止皮諾切特的獨裁統治。於是,滋擾手段亦層出不窮了——跟蹤、恐嚇,甚至部署奪去他們翌日播放的宣傳帶。當「YES」陣營的滋擾漸增,這證明了「NO」陣營的宣傳內容,在在切中其要害。

           宣傳攻勢、意識形態的散播,對於一場政治運動而言,能翻天覆地。兩陣對決,其基本原則固然是互相違背,然而同對有宣傳工具在手。《向政府說不》沒有對皮諾切特的獨裁政權刻意貶斥,影片反而是赤裸裸的向世人顯示政治宣傳的效用。Rene是反對派宣傳部的一員猛將,若他當日選擇幫助「YES」陣營,後果會如何?宣傳的力量不容小覷,找對了人幫己方陣營,如虎添翼。 值得一提的是,《向政府說不》是一部4:3格式的電影,這是八十年代電視畫面的長寬比。在高清流行之後,觀眾看回4:3的製作或會感到不舒服,然而重現八十年代的美學,正是導演的用心。

          導演亦在片中向當年參與反對陣營的電視報道員致敬——反對陣營的報道員有在電影中亮相,他們已屆老年,在電影中飾演自 《向政府說不》:一場結束暴政的公投 作者:陳志華 - 二, 2013-04-16 09:34 最近英國前首相戴卓爾夫人逝世,她在任期間與智利前獨裁統治者皮諾切特的友好關係再度被人提起。英國導演堅盧治(Ken Loach)曾在《他們的九一一》(11'09"01 September 11,2002)細數皮諾切特在美國政府撐腰下發動血腥政變上台的舊帳。智利紀錄片導演古茲曼(Patricio Guzmán)早於七十年代在基斯馬爾卡(Chris Marker)協助下完成三集《智利之戰》(The Battle of Chile,1975-79),前兩年他也在《星空塵土》(Nostalgia for the Light,2010)裡挖開皮諾切特執政期間大量「被失蹤」人口長埋沙漠的傷疤。智利導演 Pablo Larraín 則為這段歷史拍了一個三部曲──《周末殺人狂熱》(Tony Manero,2008)、《屍檔案》(Post Mortem,2010)以及《向政府說不》(No,2012)。

          《向政府說不》的背景是1988年的智利公投。皮諾切特在1973年發動政變,轟炸並攻佔總統府,推翻民選左翼總統阿連德,建立右翼軍政府,執政期間殘酷鎮壓異己,數以千計的人遇害,亦迫使很多人流亡國外。軍政府上台後,在1980年為新憲法舉行了一次被嚴格操控的公投,令皮諾切特可執政至1988年,並宣佈任期屆滿時再舉行公投,由選民決定是否同意給他再連任八年。 電影在智利公映後,有人批評它把整個公投簡化成一場廣告戰,把推翻獨裁政權的功勞歸於向選民販賣新希望的廣告,忽略了反對黨派在軍政府執政期間的反抗力量,也忽略了美國政府對事態發展的影響──1988年公投之時,已是美蘇冷戰尾聲,美國政府起初利用皮諾切特消滅左翼反美力量,至此皮諾切特的戰略利用價值已不復當年,而且反對派陣營並非採取前總統阿連德的社會主義國有化路線,亦令美國政府放心讓皮諾切特下台。《紐約時報》更以 的右派家庭出身大做文章,指其父親當年親獨裁政府,因此質疑電影有意扭曲歷史云云。

         開場時 René 為可樂設計廣告,那可樂的牌子叫「自由」(Free),皮諾切特在任期間推行美式資本主義的新自由主義經濟改革,當反對派爭取政治上的表達自由時,當權派也在談自由,只是內容南轅北轍。皮諾切特下台後,他的自由市場政策仍由繼任政府持續推行,國家的貧富懸殊依然嚴重,當權者所謂的自由,乃是對白所說:任何人都有機會致富,卻非人人富有(not everyone, but anyone)。 René 在電影裡一共說了三次「我想說,大家將要見到的,很切合現今社會」(I wanted to mention that what you're going to see now is in line with the current social context),但每次他指的東西都不同,可以是可樂廣告,也可以是呼籲在公投裡投反對票的廣告,到影片結束前最後一次說這對白,是指宣傳電視肥皂劇的占士邦式廣告,當時公投已過,但那廣告在公投前已拍下,那到底「切合現今社會」是什麼意思,所謂「智利在設想它的未來」(Chile is thinking about its future)又是什麼意思,趕走了獨裁者是否就等於民主,導演在此給觀眾留下了問號。

        奧古斯圖·何塞·拉蒙·皮諾契特·烏加爾特(卡斯蒂利亞語:Augusto José Ramón Pinochet Ugarte,1915年11月25日-2006年12月10日),智利軍事獨裁者,統治長達十七年。 1973年在美國支持下他通過流血政變,推翻了民選左翼總統阿葉德,建立右翼軍政府。任內進行新自由主義經濟改革,使智利經濟迅速發展,但另一方面同時殘酷打擊異己,造成大量侵犯人權的事件。 皮諾契特支持者認為他阻止了共產主義的蔓延,同共產黨革命運動之類的激進組織的恐怖活動作了鬥爭,執行了新自由主義的經濟政策,為1990年代智利經濟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反對者則認為,皮諾契特破壞智利民主政治,實行了導致數千名反對者死傷的國家恐怖主義政策。 1973年9月11日,皮諾契特指揮軍隊包圍總統府,左翼社會主義總統薩爾瓦多·阿葉德總統遇難。隨即皮諾契特建立軍政府,中止執行憲法,解散國會,執行嚴厲的言論檢查,取締所有左翼政黨,暫停一切政治活動。根據近年美國中央情報局的解密資料,皮諾契特的行為得到美國的大力支援。軍政府對左翼政治活動的鎮壓導致至少約3,000人被殺或失蹤,超過27,000人遭監禁或拷打,其中許多人被迫流亡國外。叛變的智利空軍轟炸了陸軍部隊包圍的總統府。普遍認為阿葉德是用一把AK-47步槍自殺的。真相仍存爭議。 政變後建立的軍政府由代表陸軍的皮諾契特和海軍、空軍、憲兵各一名代表組成,以皮諾契特為首。原本計劃由這四人輪流領導,但之後皮諾契特的地位得到了鞏固。接下去的3年里有數千人遭監禁和拷打。皮諾契特政府踐踏人權的行徑造成了國際影響,包括大量的失蹤人口。

         皮諾契特在其傳記中稱自己為政變的領導者,他作為陸軍總司令牽頭與海軍、空軍、憲兵達成了政變計劃。近年來,有當時的高級軍官指出皮諾契特只是在政變計劃進行前幾天勉強介入其中,而且在政變中接受了其他軍種(尤其是海軍)的領導。 軍政府上台後,皮諾契特鞏固了自己的唯一領導地位。1974年6月27日,皮諾契特自任總統,任期六年。他的軍階也提升到「大元帥」,之前只有殖民政府首腦和智利開國元勛得到過這一軍階。 軍政府中的空軍代表古斯塔博·雷(Gustavo Leigh)逐漸對皮諾契特的政策不滿。1978年7月24日,他被逐出軍政府。 1977年至1978年間,智利與同處於軍事獨裁下的阿根廷瀕臨戰爭邊緣,起因是對於美洲大陸南端的三個小島(Picton, Lennox and Nueva)的歸屬。與兩國關系良好的天主教羅馬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派出特使,成功避免了兩國間的全面戰爭。這一爭議最終於1984年以和平友好條約的形式獲得解決。智利獲得了對系爭島嶼的主權。 掌權後,皮諾契特對前左翼政府的殘餘支持者進行了殘酷的鎮壓。軍政府立即取締了所有左翼政黨。對被視為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同情者則採用暴力鎮壓,一些公開反對政府的人士也遭到迫害。皮諾契特當政17年間遇難人士的具體數目至今不詳。智利「真相與和解」國家委員會1991年發布的報告認為,有2,095人遇害,1,102人失蹤。 嚴刑拷打也是軍政府鎮壓異己的常用手段。成千上萬的智利人因此出逃國外。2004年,「政治犯與酷刑」國家委員會發布報告稱,大約有35,000人聲稱遭到了軍政權的酷刑折磨。其中有28,000份證詞被認為是合法的。該報告同時認為,超過半數的逮捕行動發生於軍人建政數月內(大約有18,000人稱他們是在1973年9月至12月間遭到拘禁的)。

          任內,智利頻繁發生騷亂與暴力襲擊,政局不穩。另有數次未遂暗殺,深化了政府的妄想症,加劇了迫害的惡性循環。 智利與其他拉美國家不同,在政變之前有長期的民主憲政史,鮮見軍人干政。一些政治觀察家將軍政權的血腥行動歸咎於非極端措施無法推翻的民主制度。 1976年9月,智利形勢引起了國際關注。前智利駐美國大使,阿葉德政府內閣成員奧蘭多·勒特里爾(Orlando Letelier)在華盛頓特區遭汽車炸彈襲擊身亡。而在此之前2年,前任陸軍總司令卡洛斯·普拉茨也在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遇刺身亡。 智利共和國(西班牙語:República de Chile)是一個位於南美洲的國家,西面和南面瀕太平洋,北靠秘魯,東鄰玻利維亞和阿根廷。為南美洲國家聯盟的成員國,在南美洲與阿根廷及巴西並列為ABC強國。 智利位於南美洲西南部,安地斯山脈西麓。東同阿根廷為鄰,北與秘魯、玻利維亞接壤,西臨太平洋,南與南極洲隔海相望,是世界上地形最狹長的國家。 在拉丁美洲的國家之中,智利與阿根廷的歐洲文化 占主流地位。在拉丁美洲,智利是最發達的國家(在2010年,它的人類發展指數為0.895),同時也是拉丁美洲最廉潔和最民主的國家。 由於地處美洲大陸的最南端,與南極洲隔海相望,智利人常稱自己的國家為「天涯之國」。

          智利是所謂的南錐體國家之一。在拉丁美洲的國家之中,智利與阿根廷的歐洲文化 占主流地位。在拉丁美洲,智利是最發達的國家(在2010年,它的人類發展指數為0.895),同時也是拉丁美洲最廉潔和最民主的國家。 第一次普查是由1777和1778之間的奧古斯丁德豪雷吉政府進行;它表明,人口由259646居民:歐洲血統73.5%,7.9%混血,8.6%的土著民族和9.8%的黑人。舊金山烏爾塔多,奇洛埃省的省長,於1784年進行了一次普查,發現人口由26 703人的居民,64.4%,其中分別為白色和33.5%,其中是當地人。 康塞普西翁主教管區的地區在1812年進行了一次普查南部馬烏萊河,但不包括土著居民或奇洛埃省的居民。人口估計為210567,其中86.1%是歐洲血統(主要為西班牙移民),10%是土著,3.7%為黑人和混血的穆拉託人。[15] 獨立和國家建設[編輯] 貝爾納多·奧希金斯,智利最高法院主任。 1808年,他的弟弟約瑟夫為西班牙國王拿破崙登基沉澱驅動的殖民地脫離西班牙獨立。一個全國性的軍政府在費迪南德的名字 - 繼承人廢黜國王 - 成立於1810年9月18日智利政府潤田智利西班牙王室內部的一個自治共和國(在這一天的記憶智利慶祝國慶9月18日每年)。 這些事件發生後,一個運動完全獨立,何塞·米格爾·卡雷拉(最知名的愛國者之一)和他的兩個兄弟胡安何塞和路易斯·卡雷拉的指揮下,很快贏得了廣泛的下面。西班牙試圖在什麼是所謂的雷孔基斯塔導致了長期鬥爭,包括貝爾納奧希金斯,誰挑戰卡雷拉的領導內訌重新實行專制統治。 間歇性的戰爭一直持續到1817年隨著卡雷拉在獄中阿根廷,奧希金斯和抗卡雷拉隊列何塞·德·聖馬丁,獨立英雄的阿根廷戰爭,帶領越過安地斯山脈進入智利和擊敗了保皇黨軍隊。在1818年2月12日智利宣布成立一個獨立的共和國。 智利的太平洋戰爭後的領土收益(1879年至1883年) 對19世紀的結束,政府在聖地亞哥鞏固了其在阿勞卡尼亞所的職業以南的位置。 1881年智利和阿根廷之間的邊界條約確認智利主權麥哲倫海峽。作為太平洋與秘魯和玻利維亞(1879年至1883年)的戰爭的結果,由智利近三分之一向北擴大其領土,消除了玻利維亞的訪問太平洋,並獲得了寶貴的硝酸鹽礦床,其中的開採導致了時代國家富 總統薩爾瓦多·阿葉德 在1970年大選中,智利社會黨(當時部分「人民團結」聯盟,其中包括共產黨,激進派,社會民主黨人,持不同政見者的基督教民主黨,人民行動酉運動及獨立流行行動參議員薩爾瓦多·阿葉德),在多個票的三路的比賽取得了部分居多,其次是候選人Radomiro Tomic的基督徒民主黨和豪爾赫·亞歷山德里保守黨。阿葉德沒有當選的絕對多數,得票少於35%。 智利國會進行的主要候選人,之間的決選阿葉德和前總統豪爾赫·亞歷山德里,並按照慣例,選擇了阿葉德由153到35弗雷拒絕形成具有亞歷山德里結盟反對阿葉德投票,理由是,基督教民主黨工人黨,不能作出共同的事業與右翼。

         始於1972年的經濟大蕭條是應阿葉德的社會主義計劃加劇了資本外逃,暴跌的私人投資,並撤出銀行存款。產量下降,失業率上升。阿葉德採取措施,包括凍結價格,工資上漲,以及稅收改革,增加消費支出和向下重新分配收入。  公私合營的公共工程項目有助於降低失業率。[  大部分的銀行業被國有化。銅,煤,鐵,硝酸,和鋼鐵行業內的許多企業被徵用,國有化,或受到政府干預。工業產量大幅增加,在阿葉德政府的第一年失業率下降。  阿葉德的方案包括工人的利益發展,  與「社會主義法制」,銀行國有化更換司法制度和強迫他人破產,  nationalization of banks and forcing others to bankruptcy,  並加強「流行民兵」之稱的MIR。  前總統弗雷,人民統一平台還呼籲智利的主要銅礦的憲法修正案的形式國有化開始。該措施是由美國國會一致通過。 其結果, 在理察·尼克森政府組織和插入秘密操作工在智利,為了迅速破壞阿葉德政府。  此外,美國財政壓力限制的國際經濟信用智利。  經濟問題也加劇了阿葉德這是由印鈔票,並通過商業銀行給窮人的信用評級主要是提供資金的公共支出。  與此同時,反對派媒體,政界,商界行業協會和其他組織,有力地促進國內政治和經濟不穩定,其中一些是由支持美國的行動。到1973年年初,通貨膨脹失控。殘廢的經濟進一步飽受長時間,有時同時罷工的醫生,教師,學生,貨車車主,銅工,和小企業類。 1973年5月26日智利最高法院,這是反對阿葉德政府,一致譴責民族的合法性阿葉德中斷。雖然根據智利憲法違法,法院支持和加強皮諾契特的奪權。 皮諾契特時代(1973-1990)[編輯] 軍事政變月1973年推翻阿葉德11作為軍隊炮轟總統府,阿葉德顯然是自殺。] 軍政府的帶動下,奧古斯圖·皮諾契特將軍·烏加特,把對國家的控制。第一年的制度的特點是對人權的侵犯。

         1973年10月,至少72人被死亡的大篷車殺害。  根據瑞特格報告和Valech委員會,至少2,115人死亡, 和至少27265  被折磨(其中包括88名兒童年齡小於12歲)。 在國家體育場,充滿了被拘留者,那些拷打和殺害一人被國際知名的詩人,歌手維克多·哈拉(參見「音樂與舞蹈」,下同)。該體育場更名為哈拉在2003年2013年9月,佩德羅·巴里恩托斯,皮諾契特的指揮官在體育場,現在佛羅里達州的居民,被起訴在美國聯邦法院的正義中心和問責制,代表哈拉的遺孀和兒童。 新憲法被批准通過全民公決爭議的1980年9月11日和皮諾契特將軍成為了共和國總統的8年任期。皮諾契特後獲得的國家規則,幾百致力於智利革命家加入了桑地諾軍隊在尼加拉瓜,游擊隊在阿根廷或訓練營在古巴,東歐和北非。  第二大規模的民間抵抗1983年至1988年,政府逐步允許集會,言論和結社自由更大,包括工會和政治活動。 中國政府推出了以市場為導向的改革,埃爾南步琪為財政部長。智利走向,看到增加國內和外國私人投資的自由市場經濟,但銅行業和其他重要礦產資源未開放競爭。 1988年10月5日全民公決,皮諾契特將軍被否認了第二個8年的總統任期(對44%56%)。智利人選出了新總統與國會多數兩院國會議員12月14日1989年基督教民主黨帕特里西奧艾爾文,17政黨聯盟的候選人稱為Concertación,收到票的絕對多數(55%)。

          總統艾爾文擔任1990年至1994年,在什麼被認為是一個過渡時期。 2006年1月,當選為智利的第一位女總統的社會黨的蜜雪兒·巴綺蕾·赫里亞。 2010年2月27日,智利8.8兆瓦級地震, 33名被困礦工成功獲救。17天後,被困其中的33名礦工被救援。該國的經濟增長超過5%,在此期間,通貨膨脹在2012年下降到1.5%;失業率已經從8.3%下降的趨勢在2010年6.4%,2012年,恢復該國的危機前的水平繼2013年的總統選舉中,巴綺蕾當選為通過新多數派的勢力支持的第二個任期 。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esuslm&aid=42311656

 回應文章

多硯坊 (休)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1/07 11:28

問候老友

新年快樂

我敗絮其外, 我金玉其中(jesuslm) 於 2016-01-12 19:03 回覆:
謝謝你.

新的一年, 也祝福你與家人, 事事順心, 平安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