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閱讀筆記19:聖母峰基地營健行﹝Everest Base Camp Trek﹞
2011/04/22 16:37:22瀏覽27579|回應2|推薦15

【謹註:本年秋,有意飛往尼泊爾進行一次“聖母峰基地營健行”,事前預作準備,蒐集一些資料,認識登山潛在的危險,自我進行登山教育。不知有無網友想共襄盛舉,一同前往。日期:10/8-23、費用: 新台幣88,500】

有10座8,000公尺以上高峰的喜馬拉雅山峰頂長年冰封,萬物不生,被藏民視為萬神之殿,而聖母峰又是其中之最攀登聖母峰必須從海拔2,700公尺的起點,步行一星期到聖母峰山腳、海拔5,340公尺的基地營,再經過4個營地而到達8,848公尺的頂峰,其地形之險惡一般人難以想像。以基地營到第一營的冰河段為例,就有二十多處冰河裂隙和垂直大冰瀑;第三營到第四營間,則是一連串的陡坡冰壁和巨大岩壁,第三營營地甚至是建立在有沒一吋平地的冰坡上

“聖母峰基地營”健行最佳季節為:三月初至五月中旬,及九月初至十一月中旬。冬季寒冷,雪況使得位於Tengboche以上的高度旅行不易,而且在這樣的高度,民宿可能不營業。夏季,潮濕,壯觀的山峰雪景經常被雲氣遮掩。四月和五月初,牆籬和樹木開花,尤其,杜鵑花,使得山景增添了一抹色彩。但是,春季,從印度平原飄來的沙塵會妨礙山岳展望的清晰度。最好是,夏季颱風過後,將大氣中的灰塵清除了,展望最佳,但晝也變短、天氣變冷。

必備用品:登山鞋、保暖衣物、防紫外線.......

重要:注意高山飲水安全,礦泉水不便宜,過了Namche,一公升礦泉水約200-350 Rs﹝5-8美金﹞。建議購買Piyush Water Disinfection drops,約10-30 Rs

使長途登山舒適的用品:住宿休息時穿的軟便鞋、放置相機等物品的輕便小背包、防腳起水泡用ok繃帶

圖1:Mount Everest Climbing Route﹝南線“South Col Route”,在尼泊爾境內﹞


圖2:Mount Everest Climbing Route﹝南線“South Col Route”,在尼泊爾境內﹞

圖3:Mount Everest Climbing Route﹝南線“South Col Route”,在尼泊爾境內﹞

圖4:Mount Everest Climbing Route﹝南線“South Col Route”,在尼泊爾境內﹞

有關聖母峰的事實 ﹝Facts About Mt. Everest﹞

1、企圖登上聖母峰:約4000人

2、成功登上聖母峰:660人

3、死亡人數最多年份:1996年,15人。春季,9人﹝包括:台灣隊領隊高銘和重傷、隊友陳玉男死亡﹞和秋季6人。

故事:1996 Mount Everest disaster(From Wikipedia)

1996春季,有三個探險隊走“South Col Route”登山路徑,除了台灣探險隊【高銘和領隊,團員13人﹝高的說法:5人﹞,3名雪巴人﹝高的說法:12人﹞。最後有1人死亡 】外,另兩個商業隊分別為:Adventure Consultants探險隊﹝由紐西蘭籍 Rob Hall 領隊嚮導,另有2名嚮導、8名登山客、7名雪巴人。死亡4人,包括領隊Rob Hall ﹞、Mountain Madness探險隊﹝由美國籍 Scott Fischer 領隊嚮導,另有2名嚮導、8名登山客、8名雪巴人。死亡1人:領隊Scott Fischer ﹞。其他路線登山隊死亡人數:3名印度人﹝印度-西藏邊界警察﹞。

上圖:Rob Hall           上圖:Scott Fischer

1996.5.10午夜凌晨零點剛過,Adventure Consultants探險隊11:30pm從“南坳”﹝South Col﹞(7,900 m)上的第四營開始攻頂。Mountain Madness探險隊6個登山客、三個嚮導及雪巴人00:00也一同出發,台灣探險隊00:30am也隨同出發。

三組探險隊很快就遭遇延遲。 當隊伍抵達the Balcony (8,350 m) 時,登山嚮導和雪巴人還未架設好固定登山繩索,這延遲了登山隊伍近一個小時。有關這個失誤的原因,因為兩個領隊都已死了,現已死無對証。

當攀登至 Hillary Step (8,760 m) 時,登山客再度發現固定攀爬繩索尚未架設,而在嚮導架設繩索時,他們又被迫等待了一個小時。因為當天有33名登山客企圖登頂,而且Hall 和 Fischer 要求他們的團員在150公尺範圍內待在一起,因此在Hillary Step單一的固定攀登繩索上造成數處瓶頸。

上圖:希拉瑞台階﹝Hillary Step﹞。歐都納世界七頂峰攀登隊拍攝。

災難分析:

部分原因是:當天企圖登頂人數太多﹝34人﹞,在 Hillary Step處造成瓶頸,延遲了許多登山客,大部分延遲登頂的登山客,於通常調頭返回時間﹝下午2點﹞以後,才登頂。下午3:45,美籍領隊Scott Fischer 才登頂,但生病了,可能是嚴重的高山症﹝HACE 或HAPE﹞,而且登頂過程體力透支。紐西蘭籍領隊Rob Hall 更遲登頂。

Hall 的首席雪巴Ang Dorje ,和其他攻頂雪巴,在聖母峰頂等待團員登山客。近下午 3:00 ,他們開始下降。下山途中,Ang Dorje 在Hillary Step之上遇到團員Doug Hansen ,並命令他回頭、下降。Hansen不回應,拒絕。當領隊Hall到達現場,他派雪巴下去協助其他團員,並稱,他留下來幫助Hansen,此時Hansen已用完他的備用氧氣。

下午5-5:30,暴風雪來襲聖母峰西南面,可見度極低,溫度降到零下六十度,固定的登山繩索埋在雪中,下降返回第四營的路徑淹沒,以致探險隊在下山途中解體,失散。由雪巴人Lopsang Jangbu 協助的Fischer,在暴風雪中無法下降到低於the Balcony  (8,350 m/27,395 ft)。雪巴人和Fischer 及 當時也已漸無能前行的Lopsang ,離棄台灣領隊高銘和(高的兩個不同說法:一說在 8,230 m 高度,From Wikipedia;另一說在8,400 m)。最後,Fischer﹝最後死亡。遺體迄今仍留在當地。這是其家人的願望﹞說服Lopsang離棄他和高銘和﹝下午 3:15登頂,熬過恐佈一夜,唯一死裏逃生,鼻子、手、腳指、足踵凍傷壞死,均割除﹞,下降逃命。下午5:00 後不久,Hall 以無線電求救,說團員Hansen已失去意識,但還活著。下午 5:30 ,Adventure Consultants探險隊另一名嚮導Andy Harris﹝最後死亡﹞,帶著增補的氧氣和水,開始獨自從南峰(8,749 m,距峰頂僅 一百公尺) 爬向困在Hillary Step頂端的Hansen 和 Hall﹝兩人最後均死亡﹞。這時,天氣惡化成全面的暴風雪。在時速七十公尺的風速下形成的雪球強力襲來 。有一說:下午6:00 ,全面暴風雪開始。

次日清晨4:43am,Hall 以無線電告知下方營地說,他已到達南峰。他報稱,Harris已接應到他們兩人,但Hansen 在晚間某時已失溫死亡,且Harris也走失了。Hall並未使用氧氣瓶,因為他的調節閥被冰阻塞。上午9:00 ,Hall修復他的氧氣面罩,但指出,因為手腳凍傷,使他橫渡固定繩索相當困難。之後下午,他再度以無線電告知基地營,要求他們打衛星電話給他的妻子Jan Arnold﹝新婚不久,原本計劃兩人一同攀登,但懷孕,正在紐西蘭待產,兩個月後,產一女嬰﹞。在此一最後通話中,他向妻子再度保証,他還好,並告訴她: "Sleep well my sweetheart. Please don't worry too much."。不久,他就死了,他的遺體約兩週後﹝May 23 ﹞被IMAX探險隊員發現。

上圖:Rob Hall and his wife

Adventure Consultants探險隊團員、戶外雜誌隨團記者Jon Krakauer ﹝後來出書《Into Thin Air》,就是寫此次山難﹞曾建議使用氧氣瓶,又商業隊嚮導允許不適格的登山客企圖登頂,因而導致危境及死亡增加。此外,Krakauer認為,兩個商業隊間的競爭,可能導致紐西蘭籍領隊Hall於5月10日預訂下山時間2pm到了,還作出繼續攻頂的決定;Krakauer也認為,他以一位登山界重要雜誌的隨團記者身份可能增加領隊帶團登頂的壓力,儘管危險漸增。

有關台灣探險隊的部分:

高銘和帶領13人,由Kami Dorje 、Ngima Gombu 、Mingma Tshering 三名雪巴人陪同,1996.5.10攀登聖母峰,下午 3:15高銘和登頂。前一天﹝May 9﹞,台灣隊員陳玉男Lhotse Face﹝8516m﹞跌落山谷死亡。高銘和說:在聖母峰南峰約海拔8700m,只剩148m就可以登頂,雪巴人却向他提出撤退建議,讓他當場呆住,深信藏傳佛教的雪巴人丹增因養氣面罩出了問題,萌起不祥之感;但同時正有30多人向著頂峰挺進,加上背上許多贊助者的責任與國人的期許,決定登頂;15:15pm登頂,誰知天氣變化很快,拍下登頂照片後,下到8,600m時已風雪交加。高銘和回憶:「緩慢的下撤過程,在下午7點左右,在海拔約8300米的位置,兩名雪巴人棄下行動極緩的高銘和,而返回4號營地,15米之外,是同樣陷入困境的美國領隊費希爾。經過5月10日漫長的無氧、強風雪和嚴寒煎熬的夜晚,高銘和於5月11日下午1點終於被回頭救援的雪巴人尋找發現,最終被扶回4號營地。這樣的暴風雪和嚴寒狀況下,無氧狀態下竟能存活過一夜,這自然是一個奇跡,而曾經創造數次奇跡的美國強人登山家費希爾,則失去了自己的生命。美國隊的領隊、外號「救難先生」的費希爾就陳屍在他附近。」

【註:聖母峰的標準登山路線,比起其他8000公尺以上的高峰如K2或Nanga Parbat,並無太多攀登技術上的困難,但仍有許多先天性的危險,例如:高山症、天候變化、強風。聖母峰在8000公尺以上的死亡區條件極困難,以致於大部分罹難者的遺體留在當初他們倒下來的地點,有些曝露在外的遺體在標準攀登路線上都能被看到。】

4、總死亡人數:216人(至2009年底),包括:1994.5.5, 台灣聖母峰遠征隊員拾方方逞強登頂而遲歸,一人死亡。

領隊張瑞恭,團員包括:隊長賴永貴、宋義雄、許延忠、王金榮、胡瑞發、葉進福、張合助、張行健、劉劍華、郭國津、鄭仁亮共13人,拾方方登頂後,下山途中峰頂附近,失蹤身亡。

5、聖母峰年齡:約6000萬歲

6、聖母峰英文名“Everest”來源: Sir George Everest, a British surveyor-general of India。西藏人和雪巴人稱之為 珠穆朗瑪峰﹝Chomolungma﹞。(藏文轉寫Jo-mo glang-ma)就是「大地之母」的意思。藏語「珠穆」(Jo-mo)是神之意,「朗瑪」(glang-ma)應該理解成母(在藏語裡,「朗瑪」有高山柳和母象兩種意義)。

上圖:George Everest(1790-1866)

7、首位登頂者:1953.5.29 Edmund Hillary and Tenzing Norgay﹝1990年,Hillary之子Peter登頂﹞。

故事:

1953年,一個由John Hunt率領的第9支英國探險隊,回到尼泊爾。Hunt挑選兩組“雙人隊伍”企圖攀登峰頂。第一組於1953.5.26在距離峰頂100公尺的地方,由於體力衰竭,挑戰失敗而返。按計畫,第一組在路線的探查、踏出的路徑及他們預先儲藏的額外氧氣,對第二組作出重大的協助。兩天後,探險隊派出第二組,進行第二次、也是最後一次攻頂,即紐西蘭的Edmund Hillary 和尼泊爾雪巴人Tenzing Norgay。1953.5.29,他們經由the South Col Route,於當地時間上午11:30攻頂成功。當時,兩人認知此一成就是整個探險隊集體的努力,但是數年後,Tenzing透露,Hillary 是第一個踏上峰頂的人。他們兩人在峰頂短暫停留,拍照並在雪地埋下一個小十字架和一些糖果,然後下山。

上圖:Edmund Hillary and Tenzing Norgay

 

上圖:Hillary父與子

8、攀登聖母峰,須事先得到尼泊爾政府的許可,費用為每人美金25,000 元。總花費約$70,000。

9、聖母峰兩條主要攀登路線﹝共有15條﹞:南線﹝South Col Route﹞在尼泊爾境內;北線﹝North Col-North Ridge Route﹞在西藏境內。南線先經Everest Base Camp Trek花6-8天,慢慢適應高度,健行至Khumbu冰河上的基地營。然後,登山者在基地營花數週時間適應高度。

10、第一個登頂的盲人:2001年5月25日,美國人艾瑞‧韋亨梅爾(Erik Weihemayer)成為第一位登上聖母峰的盲人。他在4名同伴的陪伴下,與8名在腰間係上鈴鐺,使他能夠聽音辨位的雪巴人嚮導一起登頂。Weihemayer在13歲因視網膜剝離而失明,但他熱愛登山,曾挑戰過包括南北美洲、非洲多地的高峰。

11、第一個祖孫三代都登上聖母峰的家族:2002年5月17日,首登聖母峰的Tenzing Norgay的孫子Tashi Tenzing夏爾巴也登上聖母峰,成為第一個祖孫三代都登上聖母峰的家族。

12、第一個完全以滑雪下山:2000年10月7日,斯洛文尼亞探險家卡爾尼察(Davo Karnicar)用5個小時的時間,從聖母峰之巔滑到山腳的營地,成為滑雪聖母峰的第一人。

13、第一個同時登頂以滑翔傘下山的夫婦:2001年5月22日,法國夫妻Roche Bertrand、Claire Bernier從聖母峰頂以滑翔傘下山,8分鐘到達ABC營地。

14、第一個以單板滑雪下山:2001年5月22日,Stefan Gatt第一個從頂峰單板滑雪下山。第一個全程從頂峰單板滑雪下撤到ABC:2001年5月23日,Marco Siffredi創造了首次全程從頂峰單板滑雪下撤到ABC的記錄。

15、  第一個殘障人士聖母峰登山隊:由美國德州殘障協會(CTD)支持,隊員為各種不同類型的殘障人士所組成的Team Everest2003(隊長Gary Guller)登山隊在2003年聖母峰首登50周年時攀登聖母峰,隊長Gary Guller是個失去左臂的獨臂人,他們希望以此舉鼓勵全世界殘障人士勇于面對生命的困境。第一次在頂峰進行電視現場直播:1988年5月5日,中、曰、尼三國聯合登山隊攀登,日本電視臺第一次在頂峰進行了電視現場直播。

﹝待續﹞

人物:

高銘和(Makalu Gau),男,出生於臺北縣瑞芳煤礦山,父親是煤礦工人。中原大學土木系畢業後,24歲進入中興工程顧問公司,隨同事去登臺北市郊的七星山后,與山結下生死不渝的情緣。1982年他開始遠征海外,愈登愈高,1992年試登珠峰未果,1996年終於如願以償。義大利登山家梅斯納(Reinhold Messner) 是高銘和景仰的登山家,他以16年的時間,首先完成全世界十四座八千公尺 高峰的攀登壯舉,在世界登山史上具有崇高無比的地位高銘和最佩服梅斯納這種「敢於做前人未曾做過之事」的大無畏精神。在梅斯納的自傳中,他提到最在意的 不是完成十四座高峰的攀登,而是尋找更困難的攀登路線與方式,一再突破自己登山的極限,才是他的終極目的。

上圖:義大利登山家Reinhold Messner

陳玉男,高的說法:「在1996年5月9日的清晨,陳玉男在3號營地,滑墜20米,看上只是輕傷,後來陳給高銘和說他在3號營地休息,先不上了;高出發往4號營地攀升後不久,陳覺得不舒服,於是在雪巴人陪同下返回2號營地,路上突然失去生命跡象。講到陳的死亡,我推測應該是滑墜後內出血一類的問題。高銘和的書與《Into Thin Air》就陳穿高山靴內靴導致不慎滑墜,這一點說法兩者相同。」 5月9日下午,高銘和剛到達4號營地時,協助救援陳玉男的2號營地的美國登山家通知了他陳的死亡消息,按照美國人的思維習慣,似乎高應該放棄這次攀登了,但是高卻繼續嘗試登頂,這一切在美國人看來是不可思議的。而高銘和回憶說:「當我聽到陳玉男過世的消息,心情也跟外面的風雪一樣混亂。究竟要繼續登頂?還是馬上下山處理?後來想想,好不容易才來到第四營,如果不能完成登頂的目標,回去該如何對眾多贊助者與支持者交代?相信,陳玉男會理解的。」詳見:

http://www.chinapeaks.com/peaks/affairdetail.php?MessageNo=247&SubjectNo=6

http://ge.dyu.edu.tw/982olympic/files/2010/05/more35.doc

PS 特別介紹網友酷哥 2009.3 Everest Base Camp Trek 的攝影作品。日前,在家中使用Apple iMac電腦觀賞大圖,美不勝收,嘆為觀止。

http://tw.myblog.yahoo.com/hctsai840086-22/archive?l=f&id=23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esuschristlin&aid=5124490
 引用者清單(1)  
2014/01/07 18:13 【????????】 ????????????

 回應文章

Epicurus' Garden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Storm over Everest
2011/05/02 16:10

《Storm over Everest》是著名登山家兼製片人David Breashears,他曾參與1996年5月聖母峰大山難救援工作,回到聖母峰講述關於這個傳奇山難更完整的故事。其片段如下:

http://www.pbs.org/wgbh/pages/frontline/everest/

Epicurus' Garden(jesuschristlin) 於 2011-05-02 16:37 回覆:

上週末,前往誠品信義店,購買了《Everest: Beyond the Limit》一套光碟五片。該紀錄片,全程紀錄了由紐西蘭籍Russell Brice 組團並領隊的聖母峰遠征隊,經由聖母峰North Col 登山路線攻頂全記錄,甚為精彩。

The North Col refers to a sharp-edged pass or col carved by glaciers connecting Mount Everest and Changtse in Tibet.

Epicurus' Garden(jesuschristlin) 於 2011-05-02 16:54 回覆:
Adventure Consultants探險隊團員、戶外雜誌隨團記者Jon Krakauer 撰寫的《Into Thin Air》一書,就是寫此次山難。該書中文譯本《巔峰》在誠品信義店尚有一冊存貨。
Epicurus' Garden(jesuschristlin) 於 2011-05-02 17:28 回覆:

《Everest: Beyond the Limit》紀錄片漏網鏡頭及故事:見死不救?

英籍數學教師、登山客David Sharp (1972.2.15-2006.5.15)死於聖母峰攻頂途中,死因:失溫﹝Hypothermia: a serious medical condition caused by extreme cold﹞

http://en.wikipedia.org/wiki/David_Sharp_(mountaineer)


Epicurus' Garden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聖母峰登頂路線
2011/04/29 17:12
聖母峰的冰瀑及冰河裂縫﹝crevasses﹞是攀登者死亡主因之一

第四營之上的死亡區﹝ death zone ﹞已奪去許多有經驗且健壯的登山人生命。

基地營﹝Base Camp‧5400 m ﹞

國際營帳內,衛星電話嗡嗡作響,世界各國不同的語言,在敘述最新的、驚險的登山進展報告中,混雜在一起。新聞記者、家人、和登山者,在山區與外面世界之間交流著消息和情緒。

登山客,一方面,準備著最新的登山裝備;但同時,也在結冰的湖上清洗自己的換洗衣物 ,在湖面上,你敲碎湖冰,很快地洗衣服,否則,湖面又立刻結冰。揪乾洗好的衣服後,濕的衣服在晚上冰凍成奇怪的形狀。同樣的情況,發生在你的濕頭髮上,還有你的牙膏。吃飯時,要狼吞虎嚥,快一點吃完,否則,盤中食物馬上就冷了。登山客吃犛牛肉,肉是新鮮的,直到開始變有怪味。然後,你要等,數週後,怪味消失。那時,你的基地營雪巴廚師又開始將犛牛肉,以一種非常特殊的肉乾,納入菜單中

登山客,在基地營,會常聽到 Nuptse、 Lho La 和Pumori等高山雪崩。你會以沉寂的眼神,朝向那個冰川瀑落地點投出一瞥,然後傾聽它驚人的撞擊崩解聲。基地營是一個希望、恐懼、挫折、衝突和終生友誼的地方。有些登山客經驗了自己夢想的實現,其他人則必須帶著未完成的志業返家。你將環顧四週,試著猜想。但只有命運之神才會知道何者是你的命運。

Epicurus' Garden(jesuschristlin) 於 2011-05-02 11:19 回覆:

南坳﹝South Col﹞的狀況:

登山客一旦踏上南坳,就已進入死亡區。在這樣的高度﹝7,906 m ﹞,高山症是重大的威脅,會輕易致命。在此高度,難以入睡,大多數登山客的消化系統明顯減緩,或完全停止。這是因為,在這樣的高度,身體消耗自身儲存的能量比消化新的食物更有效率。在此,大多數登山客將開始使用補充的氧氣並且最多只有2-3天進行攻頂嘗試。天氣晴朗和低風速係決定是否攻頂嘗試的關鍵因素。在這短短幾天,若天氣不配合,登山客就要被迫下降高度,許多人要一直降回到基地營。在一次特定的遠征隊,登山客很少有第二次機會回到南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