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1/17 07:00:21瀏覽8747|回應10|推薦22 | |
想像一下:有個富有的外國人Simon,把錢存到台灣的某家銀行──就叫C銀行好了,因為C銀行付的利息,比一般銀行高出一倍以上。後來,C銀行拿了這筆存款,去炒作高風險的投機工具失敗,倒了,Simon所存放的錢也化為烏有。請問,你贊不贊成政府用你的納稅錢,替C銀行,把錢還給Simon呢?廢話,會贊成才有鬼。Simon貪圖高出行情太多的利息,而自願把錢飄洋過海地存到C銀行;而C銀行自己貪婪地從事高風險投機,本來就該承擔後果。從頭到尾,不關你的事,憑什麼要你買單?
這就是為什麼,冰島人最近氣到不行。前幾年,冰島一家叫做Landsbanki銀行,旗下網路部門ICESAVE,以高達五.五%的存款利率,向歐美有錢人招手。結果,引來了三萬多名英國、荷蘭等地的存戶,紛紛把錢存進來,都以為自己賺到了。不料金融風暴掩至,這家大搞投機的銀行跟很多歐美銀行一樣,垮了。
氣得跳腳的存款戶們紛紛找上冰島政府,因為ICESAVE既然屬於Landsbanki,而Landsbanki又是受到政府擔保,政府當然要負責。但當時冰島政府自己泥菩薩過江,根本拿不出半毛錢,於是英國與荷蘭決定先「墊錢」給冰島政府,把錢還給這些存款戶,然後再回頭向冰島討回這三十九億歐元。
問題來了:冰島該不該拿納稅錢,替倒閉的銀行還錢給那些被高利息吸引而來的外國存款人?英國與荷蘭政府顯然認為該如此,但冰島總統葛林姆森說:不行,除非人民同意。因此,冰島很快就將舉行一九四四年從丹麥獨立以來的第一場公投,問人民贊不贊成這麼做。
主張政府應該還錢的人說,要維持國際金融市場的穩定,信用是很重要的。假如政府不能保障存款戶──不管是本國人還是外國人──的權益,假如不拿出錢來還給英國與荷蘭的這些存款戶,就會害國家的信用受損,以後會借不到錢,還會被大家看不起,等於自絕於國際市場。例如這幾天,惠譽就順水推舟地,將冰島的債券列入垃圾等級;IMF也呼籲冰島要趕快還錢,才是上策。
欠債還錢,當然天經地義。假如這筆錢是冰島政府自己花掉的,再窮都得買單;硬要賴帳,當然要被當作「垃圾」地看不起。但誰都知道,這筆債壓根兒與政府無關,也沒有半毛錢用在老百姓身上,而是被金融業者自己敗光的。逼著政府還錢,借用金融時報首席經濟學家馬丁沃夫的話來說,就是硬逼著無辜的老百姓,吃下一大筆「依法依理都不該由他們來承擔的巨大債務」。
這筆債務之巨大,並不是這一代的冰島人所能承受的。對這個人口還不到三十二萬的小島國來說,光是英荷兩國索取的金額,就相當於GDP的一半;本來,冰島政府的財政就很糟,倘若加上這筆帳,國債將飆高到國民所得的二○○%,從子到孫,好處沒享到,卻都得活在這筆債務的陰影之中。
走到這步田地,冰島政府難辭其咎──事先,沒有好好監督業者、替存款戶把關;事後不痛定思痛地終止各種不負責任的金融活動,卻只想大事化小地,慷人民之慨去花錢消災。
因為政府不負責而被慷慨的,不只是冰島人而已。從美國到英國,政府全都在拿人民的錢,填補金融業者捅出的窟窿。這就是為什麼,這起事件遠在冰島,卻讓全世界義憤填膺。
要消災,不能只是一味花錢。官員們必須停止隨金融業的論述起舞,引進更多非金融界、不與金融業利益掛鉤的學者專家,重新制定遊戲規則。例如美國國會,這幾天對幾位金融業大老的嚴厲質疑,就是很好的開始;先前成立的金融危機諮詢委員會,正由前加州財務長安吉利德帶領跨黨派的專家,準備在今年內提出一套改革方案。
不加速改革,遲早有一天,會輪到自己國家得像冰島人民那樣,陷入如此沉重的債務困境,太冤了。
|
|
( 時事評論|國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