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9/13 07:56:34瀏覽3224|回應5|推薦11 | |
現在的領袖,治國喜歡看股市,喜歡聽股市專家的意見。一年多前,馬英九剛上任,大張旗鼓地接見了美國的投資專家羅傑斯;昨天,剛宣布內閣人事的吳敦義睡一覺起來,九點一到,也是轉到股市頻道看行情。 吳敦義的邏輯很簡單。看股市,他說,因為這裡是最直接的信心看板,是股民對未來信心的直接反映,也是觀察經濟興衰的指標,而且,「更能及時反映人民對經濟環境的感受」。 跟吳敦義有同樣想法的人一定很多;馬英九、李述德,大概也是這樣想的。畢竟,多年來大家都說,股市是經濟的櫥窗,這年頭理財當道,媒體也老在拿股市漲跌來評論政府效能。治國,好像真的跟股市的漲跌很有關係。 錯了。股市的短線起伏固然反映著投資者的心理,長期漲跌也與政府效能有關,但無論短線長期,股市都不等同於全體人民的心聲,也不能被當作照映國家經濟實況的鏡子,更不代表人民真實的福祉。 股市不等於全民對政府所發出的心聲,這點再清楚不過。吳敦義組閣這兩天,股市先漲後跌,請問,這意味著股民對吳內閣,到底是有信心還是沒信心?難道是因為新內閣兩天之內,就馬上由好變壞? 再看看主計處剛公布的國富統計,整體而言,今天的台灣人,的確與股市的關係更密切了。與前一年相較,所持有的股票等有價證券多了一一%,其他金融資產成長了兩成。但仔細看,真正持有較多股票與金融資產的,仍然是最有錢的那五分之一人口;中產階級的股票投資雖然在增加,但從持有金額來說,還是不夠看;至於最窮的那五分之一家庭,金融資產更是少得可憐。 換言之,手上掌握大量股票、足以左右股市漲跌的,還是比較有錢的人,窮人就算有意見,也無法透過股市發聲。治國者當然也就不可能從股市的漲跌中,真的理解「人民」對經濟環境的感受。 何況,今天我們都看到了,全球股市的短線漲跌與經濟長期基本面之間的關係,早就漸行漸遠。一年多來,人民的所得沒有起色,失業率還在攀高,股市卻已經漲了又跌,跌了又漲。回頭看看兩年前的亞洲股市,哪像經濟有問題的樣子?又哪知道原來有這麼多的馬多夫與貝爾斯登在其中興風作浪,扭曲了全球經濟實況? 面對經濟實況,治國者不但自己要把股市的短線漲跌放一邊,也要鼓勵人民一起這麼做。就像一個好的企業經營者,會專注於事業,而不是天天在意自己公司股價的起落;老想著把股價炒高,只顧著自己利益能落袋的老闆,絕不會是好的經營者。道理相同,老在擔心股市下跌,一心想推出討好股市政策的官員,也不會是好的治國者。 這並不是說,股市不重要。金融市場的活絡,的確能為經濟的改善帶來貢獻,當一個國家的金融市場越熱鬧,會吸引更多人前來投資;而更多人願意投資,通常也意味著整體經濟環境好;經濟環境好,當然是政府的功勞。 問題是,政府不能為了讓自己看起來很有功勞的樣子,而不管三七二十一,硬要把股市炒熱。二十年來,無論藍綠執政,財經官員們幾乎全陷在短線股市中難以自拔。只要跌太凶,就急著動用人民的退休血汗錢護盤;只要不利股市,管它政策再好,都晾到一邊去─還記得證券交易所得稅嗎? 執政者應該擺脫這種對短線股市漲跌的眷戀,著眼於經濟的長期前景──即便這麼做無法在短期內讓股價上漲,甚至會讓股市交易更冷清。比方說教育,不管什麼政策的推出,可能都無法讓股價上漲,但卻關乎我們經濟的未來。亞洲四小龍過去的經濟可以起飛,就是拜大幅改善的教育之賜;今天競爭力名列前茅的國家,也都擁有良好的人力資本。還有貧富差距的改善、重度汙染產業的規範等政策,鐵定不是股市所樂見,但,難道就因此不做嗎? 治國的人,又豈能老盯著短線的股市呢?
|
|
( 時事評論|財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