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灣古典詩「竹枝詞」賞析---(2)
2013/09/10 11:16:04瀏覽1264|回應2|推薦4

 

 

 

 

       台灣古典詩「竹枝詞」賞析---(2)

 

 

 

第一首詩

 

◎戰爭中竹枝詞十首之一

  作者:賴柏舟

 

 

郇厨久缺肉魚香。覓食空勞日日忙。

吩咐山妻逢節米,療饑且煮地瓜湯。

 

 

 

 

 

 

 

◎【題解】

 本組詩為七言絕句,收入《鷗社藝苑四集》。描述戰爭中糧食缺乏,以地瓜湯代替米飯充飢一事。蓋昭和12 年(1937)中日戰爭爆發之後,日本即加強對臺灣之掌控,將臺灣六百萬民眾納入組織,擴充生產力,以支援戰時各項人力與物資之所需,其中糧米食物皆採配給,使得民生更加艱困。詩中前二句寫自己日日為尋生計而忙碌,久已不曾吃魚食肉,三、四句言因米糧配售不足,必須節省用度,故吩咐妻子以地瓜湯替代而免於飢餓。這首詩透露了戰爭時期臺灣人民生活一般。

 

 

 

 

 

 

◎【作者】

 賴柏舟(? - ?),日治時代嘉義地區「尋鷗吟社」會員,該社成立於大正7 年(1918),昭和12 年(1937),抗日肇起,社員星散,昭和20 年(1945)秋改稱鷗社,民國38 年(1949)復會後,賴柏舟主編《鷗社藝苑》,《鷗社藝苑》為鷗社內部的同仁刊物,後因經費見絀,僅續成四集,賴柏舟詩作三百四十四首,見錄於中。

 

 

 

 

 

 

◎【注釋】

1. 郇厨:即郇公廚,指稱膳食精美的人家。唐代韋陟,襲封郇國公,性奢侈,    

   窮治饌羞,廚中多佳餚,人稱「郇公廚」。

2. 山妻:本指隱士之妻,後多用為自稱其妻的謙詞。

3. 節米:指戰時米配售不足,需樽節米糧。

 

  

 

 

 

 

第二首詩

 

◎夏季羅山竹枝詞

  作者:林玉書

 

 

清和佳節覺依稀,物換星移俗已非。

無復當年匏仔麵,喫來竟體白而肥。

  

  

 

  

 

 

◎【題解】

本組詩為七言絕句,收於《臥雲吟草》。詩題中的「羅山」,又稱「諸羅山」,是嘉義的別稱,也是作者的故鄉。本組詩依詩集中的繫年,大抵創作於1945 1949 年之間,故本組詩描寫的是戰後初期嘉義地區的夏季庶民生活。

本詩感嘆立夏食用匏仔麵的傳統已經式微。這是一項傳承已久的習俗,早在清代刊行的《雲林縣采訪冊》中,便有:「立夏日,家食匏子和大麵作羹,俗以食之令人肥白。」的記錄。如今,立夏吃匏仔麵的習俗,雖然不再普遍,但並未斷絕,中部地區仍保有立夏日食用匏仔的習慣,甚至會在此日大吃一頓,稱之為「補夏」。

 

 

  

  

 

◎【作者】

 林玉書(1881-1965),見〈大王椰〉。

 

 

 

 

 

 

 

◎【注釋】

1. 清和佳節:指立夏。清和,農曆四月的俗稱。

2. 匏仔麵:加入匏仔絲的羹麵。臺灣舊俗,在農曆四月立夏之日,食用匏仔麵,

   可以庇佑人長得又肥又白。

 

  

 

 * 我寫的打油詩,懇請賜教!

 

 

 

 

      廚缸米空無飯炊   尋肉止饑兩袖飛 

 

      清明何佳餚   體衢脂少風吹倒


 

 
 

  

◎閱讀心得

 

挑選兩首戰爭時代的詩作,反映當年庶民百姓生存於貧困窮苦的無奈,再與今日承平時期挨家挨戶飽享美食佳餚做一個鮮明對比,我們會明白自己是何等幸福!

 

Α 第一首詩:

  「戰爭中竹枝詞十首之一」賞析

 

「戰爭中竹枝詞十首之一」作者賴柏舟,此詩為七言絕句,收入在《鷗社藝苑四集》,創作時間大約在昭和12 年(1937)左右。這首詩闡述台灣黎民百姓苦於抗日戰爭的動盪不安,因此舉國陷入風雨飄搖顛沛流離的年代,過著衣衫襤褸飢寒交迫的生活。

 

* 生活物資,貧困缺乏

 

許多事情是必須親身體驗眼見為憑,才能體悟個中滋味。如果我們沒有經歷過戰爭的恐慌,就無法理解動亂時局帶給人民多少的貧困苦難與家破人亡的悲劇。

 

詩句「郇厨久缺肉魚香。覓食空勞日日忙。」在描述當年百姓每日庸庸碌碌忙於家計,已經很久沒有吃到大魚大肉的窮苦生活;三餐節衣縮食,以致「吩咐山妻逢節米,療饑且煮地瓜湯。」天下蒼生迫於烽火漫天的戰爭時期,連最簡單的飯食米糧都分配不足,家家戶戶的生活物資貧困缺乏,為了節省開資,許多男主人都吩咐妻子,用地瓜湯代替米糧充饑,藉此避免家人處於飢餓的痛苦。

                                                                                                            

* 戰爭方興未艾,詩社經費左支右絀

 

從該詩題解顯示,抗日戰爭爆發後,日本開始統戰台灣,進而對臺灣加強掌控,將臺灣六百萬民眾納入組織,擴充生產力,作為支援戰爭時期各項人力、物資的需求,其中糧米食物都是採取配給方式,迫使民生更加缺乏艱困。「戰爭中竹枝詞十首之一」整首詩流露了戰爭時期臺灣人民生活的煎熬與困頓。

 

賴柏舟嘉義人生於日據時代,是「尋鷗吟社」的會員,在西元1937年抗日戰爭肇始後,此社會員零零星星解散了,到了民國38 年才又重新恢復。賴柏舟主編《鷗社藝苑》刊物,將344首的詩詞創作都收錄其中。後因詩社經費左支右絀捉襟見肘,只完成四集就結束了。

 

Β 第二首詩:

  「夏季羅山竹枝詞」賞析

 

「夏季羅山竹枝詞」為七言絕句,作者林玉書(1881-1965)生於嘉義諸羅山,該詩收納於《臥雲吟草》。此詩感嘆抗日戰爭之後,早期嘉義地區庶民的夏季生活,食用匏仔麵的傳統已經逐漸式微。

 

* 從飲食習慣,反映生活的清貧

 

「夏季羅山竹枝詞」約末創作於西元1945 1949年間。詩句「清和佳節覺依稀,物換星移俗已非。」作者林玉山在闡述抗日戰爭之後,許多飲食習俗已經物換星移。而「無復當年匏仔麵,喫來竟體白而肥。」詩句中透露過去立夏時節,一般人經常使用匏仔麵的傳統已經日趨減少。

 

這種今非昔比的飲食情況在清朝年間就有詩詞記錄,「立夏日,家食匏子和大麵作羹,俗以食之令人肥白。」刊載於《雲林縣采訪冊》。詩中介紹黎民百姓食用匏仔麵是一項傳承已久的習俗,吃了會讓人身體白皙肥嫩。只可惜這樣的飲食習慣,到了台灣日據時代已經不多見了。因此我們從詩中呈現人民的飲食習性,可以體悟台灣還停留在清平窮困的階段。

 

C 總結:豐盛富裕的承平時代

 

從賴柏舟「戰爭中竹枝詞十首之一」的詩詞與林玉書寫的「夏季羅山竹枝詞」相互輝映,詩中彰顯庶民百姓的生活一旦處在動盪不安的時局,會嚴重的影響到一般人的飲食習慣,進而遭受改變與破壞!

 

慶幸的是我們目前生活在豐盛富裕的承平時代,每天幾乎都可以享受著大魚大肉、鮮蝦海產、蔬菜水果或糕餅點心…等食物。尤其到了端午節、中秋節以及台灣農曆年節時分,十餘道琳瑯滿目的美食佳餚擺放在喜慶宴會桌上,簡直是一頓美不勝收的滿漢全席。憑添親友家族團聚的歡樂氣息,用餐時還會散發一股喜氣洋洋的氛圍,這樣和樂融的場景確實讓人眉開眼笑啊!

 

 

 

 

附註:

1.本詩來源,參考「台灣古典詩主題詩選資料」內的詩詞。

愛詩網,大家來讀台灣古詩詞。懇請投我一票。

(網址 - http://ipoem.nmtl.gov.tw/Topmenu/Topmenu_PoemSearch )

2.新詩組 編號174---篇名為---葡萄藤下

3.古典詩 編號18 ---以部落格名稱為主---拜倫之溪流淌

4.網友必須成為愛詩網的會員才能投票

 

 

 

 

 

 

 

 

 

 

 

 

A.戰爭動盪缺米糧,以地瓜粥裹腹

   (圖片引用自幼福食譜)

 

 

 

B. 三餐魚肉不缺的承平時節

    (圖片引用自幼福食譜)

 

 

 

 

 ↑淮杞羊肉湯

 

  

 

 

 

 C.讀詩品茗,別忘了賞花!

    (Flower story 提供,無酬庸義務宣導!)

 

 

 

 

 

 

 

 

 

 

 


 

 

 

( 創作文學賞析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回應文章

緣 綺 (暫別ㄛ)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13/09/10 18:20

姊具文作能力ㄉ敏銳

張張如詩如夢ㄉ陪襯

巧綴美妙悅耳ㄉ輕旋

美不勝收ㄋ

晚安安呦~

 


嵩麟淵明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3/09/10 17:32
這個地瓜的主題我也寫了。您寫得很好,能古今對比,富有哲理。希望您再推出佳作,以饗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