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014/12/17國際工作坊 環境政治的視覺化:生態紀錄片的實驗美學
2015/01/23 12:03:03瀏覽225|回應0|推薦4


日期:2014/12/17

地點: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

與會學者:

1朱翹瑋(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講師)

2洪國鈞(美國杜克大學亞州與中東研究學系副教授

3張嘉如(美國紐約市立大學)

與會導演:

1John Rash

2洪淳修

3黃信堯

國際工作坊 環境政治的視覺化:生態紀錄片的實驗美學


第一次參加這種工作坊
一來不僅學校提供很好的環境 餐飲(咖啡+興大鮮奶 與會都是大有來頭的學者、導演

因為非常想看《刪海經》也是一個非常大的動機
 

從政治脈絡的視角,一路帶入金門這塊特殊景觀與民情,
電視機與鱟那種對應的畫面,歷史回憶、政治人物官腔,有點嘲諷,有點黑色幽默。
是一部歷時五年,描述為了擴建商港嚴重影響「金門鱟」生態、影響金門後豐港漁民生計的紀錄片。

故 事隨導演的旁白開啟,暴露了影片生產始末,乃金門當地漁民憂心鱟即將消失,致電紀錄片導演求救。由於兩岸關係趨於和緩,縣政府打算在後豐港興建商港、填海 造陸,用BOT吸引民間投資與陸客商機。與此同時,作為潮間帶棲息地,從遠古時代便存在的硬殼魚類「鱟」也面臨絕種威脅,而官方所做的環境評估報告,對照 漁民幾百年來腳踏實地累積出的生活知識,顯得自大虛浮、明目張膽。

自商港計劃算起,十多年過去了,漁民們在漲退潮之間,日復一日地用傳承 自祖先的常民智慧生活著,早上到海邊抓沙蟲當魚餌,下午去海邊釣魚,自識或零售給鄉親,一日工作結束後便開懷飲酒歌唱。他們種植有機作物、飼養牲口、捕抓 蟳蚵,嘗試於工程動工改變沿海生態前維繫日常。隨著鏡頭出入低矮屋厝,來回於潮汐,呈現政治氛圍移轉下,台灣中國從敵人變同胞的荒謬,亦對「兩岸人民共享 利益」口號提出反詰。不論何種政權,商業資本發展邏輯下,人民生計與海岸生態似乎永遠是最末位。

導演也帶了他自金門鱟的標本、小小鱟



也有鱟的紙雕(這是後來金門想保留後豐港而文創觀光的結合)


也不禁反思去想,
如果和平帶來的是一種侵略,那對於鱟來說,是不是不要和平比較好
?!

因為和平,讓金門居民失去得更多,那麼戰爭所設下的控管,才是他們想要的寧靜。




中餐竟然是日式餐盒!!!
 吃太好了吧>////


第二部放映的《帶水雲》跟《刪海經》是一個風格差很多的紀錄片美學的電影
因為導演的目的性不同,也開創了不一樣的紀錄片樣式。
事 實上導演的主要紀錄對象亦非人、事,而是以詩意的剪輯手法來表現大地的面容,全片使用大量的遠景、長時間拍攝,來與垂釣者、撿骨師……的手部特寫交織,營 造出一種將觀眾帶入風景之中的凝視眼光。或許是因為本片有別於台灣主流紀錄片的敘事手法,凝視的攝影機之眼成功勾引出了隱藏在生活感中的詩意,《帶水雲》 獲得第33屆金穗獎最佳攝影獎,以及2010年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台灣評審團特別獎。
  影片一開頭就是長達38秒的大遠景鏡頭,口湖的暮色搭配口湖詩人邱水謨的作品〈金湖觀潮〉,微風徐徐的海面佔據畫面的2/3,海岸的消波塊(肉粽角)被淹沒只剩一角,在台語的抑揚頓挫中可見水上流光與風向悠悠打轉:
金湖曙色遠瞻望,面接申江帶水長。
浪憾蜃樓驚變幻,湖翻海市感蒼茫。
一鯨浮動流何急,萬馬奔騰勢更旺。
有客臨磯師射弩,卻疑此處是錢塘。
   詩句之後,導演以第一人稱的台語旁白,自述「我」自台南北上拍攝並點出口湖的淹水狀況,口白較《唬爛三小》少了戲謔,而是以一種漸次拉近的眼光娓娓道 來。全片分為四個章節:土的消失、水的困擾、雲的生活、雨的飛翔。從土、水、雲、雨來看,章節的安排呈現垂直的上升意象,消失、困擾、生活到飛翔,則呈現 出人的韌性和大自然的生機。在層次的推演上,也帶著兩造對立的思考,水的高漲和土的消失、外來觀光客和當地居民,正如影片簡介裡寫的:「旅人視之為美好風 景,卻是當地居民的苦難。雖然大地得以休養生息,但離鄉的子弟卻得牢記家鄉的貧瘠。」而導演在這之間企圖以攝影機找尋一個凝視的位置,超乎對立之外,一種 面對大地的態度,或者說,他企圖呈現的是這片土地上的人們面對的方式,並且從這些方式之中,看到他們真正面對的東西是什麼。
  「『或許我們都是植物,植物有根,住慣了土壤,要去別的地方要有一段適應期。』黃信堯認為不只是雲林人,許多人都是這樣,離不開自己的土地。」[2]片 中少數出現的對話裡,並沒有主要貫穿的人物,而是在各種地貌上生活的無名人物,包含:擔心地層下陷水淹到田的農民、在消波塊縫隙間的垂釣者、外傘頂洲上獨 戶的居民和遠來的觀光客、為淹水的墓葬撿骨的撿骨師、參與牽水(車藏)的民眾、在不同深度的水域換穿雨鞋和青蛙裝來維修高塔的工人,這些在拍攝過程中萍水 相逢的人物,並不加上姓名字卡,而是以說話的腔調和身體的姿態作為辨識的線索,讓離家或者在家的觀看者喚回記憶中的口湖、記憶中的雲林、記憶中順天應命辛 勤工作的人們。


『我想拍一部純粹美,無學者專家、無居民訪談、無壓力的紀錄片』


這也是最初黃信堯導演的想法。


〈出日頭-X〉2009/8/5三隻小白兔的影像世界
[2] 《閱讀雲林》,第九期,出刊日期:2009/12,電子版可見:http://reading.yunlin.gov.tw/index-2.asp?sid=13&id=184&page=1

http://amaya-yo.blogspot.tw/2012/01/blog-post.html
http://www.5philo.com/index.php/carousel/item/471-carousel-item-6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ellyfig1127&aid=20396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