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
這陣子老婆大人積極參與所謂讀書會,每週選讀文學作品若干,以免身上的書卷氣被老公薰光。這本來是好事,至少專心看書就安靜--不,詳和平靜得多。豈知前幾天忽然丟下幾則短篇,說這東西要寫心得報告,教老公琢磨琢磨。
初看不過兩張紙片兒,根本沒當回事。仔細一瞧,是個叫卡夫卡的極短篇。在下素無文學修養,只有淺度、沒有深度,經不起伸量考較;見到這種講究深層思考的東西,立時掩耳疾走、逃之夭夭。只是和老婆同住一個屋簷下,躲得了今天,躲不了明天,終究不得不硬著頭皮拜讀。
先是這則極短篇:「關於譬喻」。字數不過寥寥數百,又全是正體中文,竟全然不知所云。本來想,該不是翻譯的問題罷,於是上網尋得英文版本。照說德文原版應該最為精確,只是我的德文程度和希臘文差不多(→0),不提也罷。英文版不比中文版高明,只多了幾個需要查字典的單字。
所幸天無絕人之路,好死不死竟給我找到一篇論文,花了十幾倍的字數來剖析這篇短文,說得頭頭是道。以下是「關於譬喻」的英文版本、我的中譯(不見得好,只是想藉翻譯的過程增進理解)和論文的摘要,算是為這場功課留個印記。若有人因此而能夠動筆寫報告,別忘了請我吃巧克力。
原文與翻譯
On Parables
by Franz Kafka
Many complain that the words of the wise are always merely parables and of no use in daily life, which is the only life we have. When the sage says: "Go over," he does not mean that we should cross over to some actual place, which we could do anyhow if the labor were worth it; he means some fabulous yonder, something unknown to us, something too that he cannot designate more precisely, and therefore cannot help us here in the very least. All these parables really set out to say merely that the incomprehensible is incomprehensible, and we know that already. But the cares we have to struggle with every day: that is a different matter.
Concerning this a man once said: Why such reluctance? If you only followed the parables you yourselves would become parables and with that rid yourself of all your daily cares.
Another said: I bet that is also a parable.
The first said: You have won.
The second said: But unfortunately only in parable.
The first said: No, in reality: in parable you have lost.
|
很多人埋怨,智者開口淨是些譬喻,對日常生活毫無用處,而那是我們過活的唯一方式。聖賢說:「過去」,意思不是教咱們走到什麼現實中的位置;那種地方只要值得去,花點力氣總還走得到。他指的是某種概念中的所在,我們懵然無知,他也無法指示得更加明白,因此對我們毫無幫助。這些譬喻講白了無非是:凡無可理解的,就是無可理解。廢話一句。我們每天盡心盡力過日子,可不是這德性。
關於這點某甲曾說:幹麼不情不願?只要遵行譬喻,你自己就成了譬喻的一部份,也就免於案牘勞形了。
某乙說:我打賭這話也是個譬喻。
甲說:你贏啦。
乙說:可惜只是贏在譬喻。
甲說:非也,贏在現實;在譬喻中你輸了。
|
解讀摘要
摘錄自「關於『關於譬喻』」。與原文文意有任何出入,概屬本人的理解表達能力問題。
故事分成兩段:前半段的陳述和後半段的對話。對話乃是強化陳述所用的譬喻。
前半段的陳述中,描繪了三個境界:
- 真實世界──日常生活裡,看得見、摸得著,花點力氣總是走得到的地方
- 概念世界──存在於智者腦海深處,無法言傳的地方
- 譬喻世界──智者以言語表達其概念所形成的世界
由於無法用語言文字精確表達概念,智者以譬喻試圖引導人們「接近」其想法;但無論如何努力,譬喻會和原本的概念產生差距,甚至扭曲,而自成一格。(也有可能,所謂智者根本不清楚概念是什麼,完全不知所云)
後半段對話本身是個譬喻(P1)。
智者甲先說了個譬喻(只要遵行譬喻,你自己就成了譬喻的一部份,也就免於案牘勞形了。P2)。其(概念世界的)真意為:當一個人由真實世界跨越到譬喻世界時,本身就成為譬喻,而不復在真實世界。
乙的猜測(我打賭這話也是個譬喻)命中了這一點(達到概念世界),因而甲說乙贏啦(也是個譬喻,意指搔到癢處)。
然而乙認為自己懂了譬喻(處於譬喻世界,並未瞭解概念世界的真意),甲遂更正說,乙在真實世界贏了(達到概念世界),而非在譬喻世界(輸了,又是個譬喻)。
但甲的真實世界(P1),其實是卡夫卡的譬喻世界。智者甲一如陳述段所言,說了一堆譬喻,卻對乙毫無幫助,最後對乙的更正依然是個錯誤,是為反諷。
繳卷
「關於譬喻」談到真實人生與哲理的差距,以及哲理難以言傳的無力之處。由於語言的不足,智者選擇以譬喻、類比的方式希望讓人理解,但譬喻往往引導人們走到不同方向,以致被人貶為全無用處。
後半段的對話常被認為玄奧難解,其實是作者向讀者開的小玩笑,目的在示範第一段的論點。有一篇論文花了數千字解讀這一小段對話,看不懂是應該的。卡夫卡自己是運用譬喻的大師,這一篇可以視為與讀者應答的自我調侃,畢竟埋怨卡夫卡作品艱澀難懂的讀者甚多。短短一篇文章,展現了卡氏隱晦的幽默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