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宮部美幸「模仿犯」 - 受害者、加害者與旁觀者的故事
2013/08/12 07:40:00瀏覽8958|回應1|推薦38

「模仿犯」是宮部美幸極受推崇的一部推理作品。讀者的第一印象,通常是有如章回小說的厚度,出場人物眾多,描寫極其細膩。然而不屬於本格推理的範疇,並沒有構成智力挑戰的謎題;較近於松本清張的社會派,真凶和犯罪手法都毫不掩藏,重點在當事各方的心理剖析。

===雷出沒 注意===

全書分成三部份,以棄置公園中的女性屍塊為引子,追查出一連串的少女失蹤被害事件。凶手利用媒體向警方示威,玩弄被害人家屬,吸引大眾眼球。第一部以被害者暨家屬、警方與媒體的角度,描寫進行中的事件,以及各方反應。第二部以加害人和週邊人物為中心,說明事實及原委。讀者可能要問,事實都揭露了,第三部還有什麼戲可唱呢?有趣之處正在於此。讀者雖然瞭解真相,但在書中世界,真凶卻找了個替死鬼,自己繼續興風作浪。第三部的重心,便在各方如何鍥而不捨追求真相,終於令凶手敗露馬腳而伏法。

作者以從事法律工作多年經驗,對被害人、加害人,雙方家屬,乃至社會大眾心理,都有深入剖析。例如社會上常有的偏見,對刑事案件中的女性受害者,往往先入為主揣測是否行為不檢穿著暴露、出入不良場所等,彷彿受害者也要承擔部分責任;這類看法是完全不公平的。犯罪是加害者單方面的過錯與責任;每個罪犯挑選被害人,有其獨特的邏輯,不宜一以概之。比方說,有人專挑良家婦女、清純學生下手,在平常下班放學時間,以尋求幫助來騙取被害人同情而達到目的。對被害人吸引犯罪的原因妄加揣測,只是傷口灑鹽而已。

至於被害人家屬,往往懊悔沒有盡到照顧、勸導的責任,成天想著「如果怎樣怎樣,就不會發生這種事」,伴隨失去親人的創痛,陷入哀傷的無窮迴圈而無法自拔。有些則滋生報復心理,認為相關人等若非袖手旁觀就是未盡責任,才會導致不幸,流彈四射殃及池魚。兩種心態當然都不健康,但對於痛失親人的家屬來說,心理輔導固然最需要,卻也是最困難的。書中還觸及日本社會較特別的同質感,也就是對異類的排斥。被害人雖然不是自找,一旦出了事,隱隱然就貼上特別標籤而被疏遠。這種疏遠未必源於避免沾染不幸的迷信,也可能出於無力施以援手的愧疚,甚至不知如何面對傷心家屬的手足無措。處於亞熱帶的台灣人一般來說比較不那麼拘謹,樂於助人甚至打抱不平。只是有時熱情過度,不免流於喧囂罷了。

作者也花費相當篇幅,描繪加害者一方家屬的反應和遭遇。一般社會大眾,出於直覺往往同情受害一方,對加害一方,包括其家屬,就算不口誅筆伐,也是側目以對,更不可能施以援手。然而深入探究,犯罪是加害者一人之過,豈可遷怒於家屬。更有甚者,倘若犯罪者負擔家計,伏法後家人頓失依靠,社會卻冷眼旁觀,可能令他們陷入無法自拔的黑暗漩渦。我想有人會以報應視之,但報應該當由犯罪者一人承擔,而非無辜家人。書中有位少女,父親缺錢行搶不成,竟演變成滅門血案;無依無靠的少女得不到援助,只好輟學從事援交過活。或許你認為她活該,但沉淪之後形成一顆定時炸彈,終非社會之福。

廣義來看,加害者的家屬也可能是受害者,書中由三個層面加以描寫。最直接的,如書中真凶的母親,成為第一個犧牲者和實驗品。其次是前述援交少女,父親被羈押後生活陷入絕境,書中細膩描寫她如何產生受害者情結,把父親動念行搶,歸咎於滅門血案中唯一存活的男生炫耀自己家裡有錢,以此為由,要求這個男生支持她父親的減刑申請。我想大多數人都會直覺荒唐吧?但設身處地想,由掌上明珠淪為人人側目以對、避之唯恐不及的凶手之女,沒有人願意雇用,只能從事不須身分證明的工作糊口。命運對這個女孩子,又何嘗公平?

最慘的是書中遭嫁禍的年輕人,自己丟了小命不算,家人更遭千夫所指。媒體大肆炒作,名嘴口沫橫飛,甚至有人出書,為他冠上各式匪號。家人不敢拋頭露面,妹妹的婚事因而告吹;堅信哥哥清白的妹妹追查真相,自己又死於非命。讀者以全知觀點,瞭解他們的冤屈,暗中著急;然而書中受媒體操弄的鄉民矇在鼓裡,依然拿他們當加害者對待,口誅筆伐不遺餘力。直到有天,一個口齒清晰條理分明的年輕人出面仗義伸冤,閱聽大眾開始回神,嗅出風向的媒體轉而從另一個角度炒作,不同立場的鄉民彼此攻訐設壇辯論,直到真凶戲劇性地揭露。

寫到這裡,雖然是題外話,仍然忍不住想發洩一下。過去一個月如火如荼的新聞事件,媒體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殊堪玩味。近年來新聞綜藝化、甚至戲劇化,趨勢日益明顯,可信度愈來愈低。媒體名嘴不斷踐踏事實與推理間的那條細線,以帶動情緒為能事;遇上反對意見更好,理性辯論太溫吞,一定要熱熱鬧鬧炒成一鍋,閱聽收視率才會高。宮部美幸所描寫的上世紀末日本嗜血媒體無知鄉民,彷彿正在此時此刻活生生搬演。人生如戲,小說有時更加反映現實;比起現在的新聞,小說搞不好更靠譜些。書中仗義執言的白馬騎士,結果卻是玩弄鄉民媒體的幕後黑手。現實生活大概不容易有這麼戲劇性的反諷,但口水之中,我也不信能昇華出真相來。

回頭講小說。作者藉真凶之口提出一個觀念,所謂純粹或絕對之惡,意思是無目的、無來由的惡,單純為殺人而殺人。這點很多人討論,現實生活中不敢說沒有,但我沒聽說過。一般人作惡都有理由、有特定對象,警方辦案也多半由動機、關係著手。遇上完全找不出動機或關聯的情況,確實會很棘手。然而即使連續殺人犯,也會有特殊癖好,真正無目的緣由的犯罪,應該極其少見。個人推測,作者的原始發想,大約就類似天意這種東西吧。世事隨機無常,很少像推理小說那樣環環相扣,有時候更沒有道理可講。Shit happens,如此而已。在凶手心目中,他扮演神的角色,隨機挑選一個凡人,讓他無故遭受橫逆,呼天不應叫地不靈,甚至不曉得是誰讓他落入這步田地,也無從平反、找不到指責埋怨的對象。

只能說是天意吧!當事人或家屬這麼呼號著。上帝為什麼要懲罰我呢?此時若能找出這麼一個幕後黑手,或至少,相信有這麼一個幕後黑手存在,會比較甘心。書中世界這個操弄人心的凶手,終於因一點機鋒自爆現形;現實生活則集千萬人之氣也未必如願,或許終究得歸諸天意。公正不阿、明察秋毫,是神才做得到的事,人間只能力求不偏不倚,讓證據說話。證據之不足,人力所未逮,還是留給神來審判罷。

P.S. 其實這部書是去年讀的,由於篇幅甚長,千頭萬緒,寫到一半便停筆,直到近日媒體沸沸揚揚,才回想起來,補上後半感想。如果你覺得本文某些部份和書中情節關係不大,可能是時間久了記憶含混,或者和新聞事件摻雜所致。千餘頁的大部頭,沒有時間精力重讀,謬誤之處請多包涵,畢竟只是個人抒臆。

此外,篇首圖片來自今年(2013)六月的新版,算幫忙打個廣告,但我讀過的其實是舊版。舊版有漏譯的問題,如果你想知道新版補上沒有,很抱歉,莫宰羊,請詢問出版社。網路上有些人對漏譯及若干錯譯不滿,在下無可置評,只能說,即使錯漏也不影響本書的價值。一定不爽,可以去學日文、讀原版,甚至自己翻譯。這種事不才幹過一回,所以能夠體會譯者的辛苦。個人看法,倘若是單一譯者,不太可能漏譯這麼一大段,否則也太不「入戲」了。譯稿脫漏遺失的機會大些,而校稿馬虎是肯定的,當然是出版社的責任。至於是誰的錯,出版社大概不會說,讀者不妨自行推理,當是戲外戲。

 
( 休閒生活藝文活動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efnjil&aid=8114840

 回應文章

電老大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3/08/16 03:59
感謝導讀!
[AVの館:電老大][溫哥華 千里傳音]
Jeff & Jill(jefnjil) 於 2013-08-16 19:10 回覆:
Fox恭喜恭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