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6/25 01:13:43瀏覽4541|回應1|推薦51 | |
著名的頤和園,佔地約290公頃,歷史雖然可以追溯到金朝完顏亮,但今日規模主要在乾隆年間奠立,當時稱為清漪園。乾隆十五年(1750)以整治西山水系為名築堤攔水,將原西湖擴大,改稱昆明湖。同時以杭州西湖為藍本,修西堤並建造三座人工島,再仿江南園林佈置庭院樓閣,費十四年完工。 1860年,清漪園遭英法聯軍破壞;1884年至1895年間,慈禧太后下令重建,改稱頤和園,供自己退休頤養天年;1900年又遭八國聯軍破壞,兩年後修復。清帝退位後,頤和園仍為皇室私產,一度對外售票,籌措維護費用,直到1924年溥儀被驅逐,才由北平市政府接收,改為公園。 由於園區遼闊,初訪的團客大約只在宮廷區繞上一圈,搵一下豆油便走。我們這團由新宮門進,經文昌閣到宮廷區,出觀月門,沿七百米長廊走一小段,本來就要回頭。豈知這時有位老太太撒嬌,說老佛爺燒香的佛香閣(上圖)聽說很靈驗,一定要去拜一拜。導遊說那地方不在行程裡,要另外收門票;而且佛香閣在半山腰,來回耽擱時間,會誤了後面行程。老太太說什麼也不依,拜不到菩薩死活不走。最後領隊出面打圓場,說大夥兒走到山腳下,想看的自己買票上去。結果到山腳下排雲門一看,上山果然有段距離,而且許多人既不想爬山,又不想在這兒乾耗,紛紛勸老太太打消念頭,山門口合手遙拜就成啦。於是折返宮廷區,經仁壽殿出東宮門,大約兩小時遊程。 新建宮門 文昌院 新建宮門是頤和園三個入口之一,雖說新建,其實是光緒年間。入園後首見文昌院,繼而是園內六座城關中,最大的文昌閣,供奉文昌帝君;與之遙遙相對的宿雲檐,則供奉關聖帝君,取文武輔國之意。這倆地方都點水帶過,路線折而向北,沿湖岸邊有座小島,島上知春亭,顧名思義,是春天賞景之處。若循原線向南,另有一番天地,如昆明湖中偏南的南湖島,由十七孔橋與湖岸相連;島上有幾座庭院樓閣,但由行經路線無緣窺伺,只這座涵虛堂較為突出,用長鏡頭捕捉到。 文昌閣,上近下遠 知春亭,遠方是佛香閣 南湖島上的涵虛堂 沿湖岸北進,第一座四合院是玉瀾堂。乾隆時的書房,光緒帝的寢宮,戊戌政變失敗後成為囚室。正殿玉瀾堂,典出陸機《招隱》詩「玉泉湧微瀾」;東配殿「霞芬室」,西配殿「藕香榭」。光緒被囚時,正殿後方暨兩配殿穿堂,都砌磚封死,有如豪華牢籠。 玉瀾堂 霞芬室 藕香榭(上、下) 玉瀾堂封死的後壁 玉瀾堂後方的宜芸館,乾隆時的書庫,光緒時皇后的寢宮。其後院設有遊廊,往來玉瀾堂、德和園、樂壽堂之間不必露天。德和園是大戲樓所在,然而東拐西轉沒撞見,走到大太監李連英的住處「永壽齋」來。此地是老佛爺慈禧太后寢宮「樂壽堂」的東跨院,做為高級奴才,李連英這座廂房也是個附假山水的四合院,直通老佛爺寢宮,隨傳隨到。 宜芸館 宜芸館東配殿 宜芸館西配殿 李連英住處「永壽齋」入口 傳說珍妃被下令投入的水井 樂壽堂是「內寢」諸建物的核心,由宮門、正殿、後罩殿、東西配殿、跨院所組成的大型四合院聚落。做為初訪遊人,其實完全轉糊塗了。現今只記得樂壽堂正殿前,到水木自親宮門碼頭這段。水木自親穿堂設有展室,當時正展出清末所用的電話。老佛爺的起居所,是清宮中最早架設電燈、電話的地方。碼頭邊有座狀似球門、近三層樓高的燈柱,據說夜裡照耀有如白晝。 水木自親碼頭燈柱 樂壽堂前院。「青芝岫」巨石後是水木自親宮門 水木自親宮門後,是明代米萬鍾遺留的「青芝岫」巨石。傳說米氏好石,在房山發現這塊大青石,十分寶愛,想運回海淀自家庭園。無奈石頭太過笨重無法搬運。於是先開一條大道,冬天潑水結冰,再將巨石滑移。這番搞法,弄得家財散盡,於是人稱「敗家石」。後來乾隆偶遇這塊巨石,就把它弄進樂壽堂。當時樂壽堂已完工,得破門而入。皇太后聽說此石來歷,認為不吉,一度不准。大臣劉墉進言,說此石狀似靈芝,乃大吉祥物,只合晉身皇家,可保皇基永固,於是太后便允了。乾隆稱了心,賜名曰「青芝岫」,自題「神瑛」、「玉秀」,更命大臣作詩,都刻上大石。 「青芝岫」 「六合太平」 樂壽堂前鹿、鶴、寶瓶排成一列,稱「六合太平」;院中栽植玉蘭、海棠、牡丹,是為「玉堂富貴」。鹿鶴寶瓶終年不易,隆冬之際一朵花也沒有,在下眼拙,那些玉蘭海棠就認不出了。接著出西跨院邀月門,便進入號稱中國最長畫廊的長廊,下回分曉。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