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5/04 07:20:00瀏覽7711|回應3|推薦50 | ||||||||||||||
由麗江長途跋涉來到香格里拉,第一站便是松贊林,漢名歸化寺。旅遊資料常寫成「松贊林寺」,其實藏語「林」即是寺廟之意,加個「寺」字有點多餘,應該是給漢人看的。松贊林的歷史可追溯到康熙年間三藩之亂,吳三桂起兵,中甸白教勢力乘機反叛,遭蒙藏聯軍擊破,由五世達賴掌控,廣建黃教寺院,獲清廷承認並賜名,其中最大者即松贊林。因黃教淵源,建築式樣比照拉薩,遂有「小布達拉宮」之稱。而六世達賴在西藏僧俗相爭中被黜圓寂後,轉世靈童曾被送入松贊林避難,也成為本寺與布達拉宮的另一重特殊緣份。 歷兩百餘年經營的寺院,卻在文革中毀於一旦,成為廢墟。現在的松贊林,是1984年起,由政府撥款及信徒捐獻重建,迄今逾三十年,規模更勝往昔。遊客在景區外圍換搭環保車,直抵山下入口,由導覽員帶領上山。導覽員是位挺有精神的藏族青年,說他的藏族名字不好記,漢名很少用,管他叫「札西」就行了。那是藏語對男性的通稱,跟漢語「先生」差不多(女性叫「卓瑪」)。首先強調山頂海拔高達3380米,平地來的務必緩步慢行,以免激發高原反應。特別殿前一道146級的階梯,雖遠不如張家界天門山的上天梯,高山上爬起來卻格外吃力。基本上每爬個二、三十階,會停下來講解,順便讓大夥兒喘氣。等來到殿前廣場,更足足休息一刻鐘,才逐一進殿參觀。 山上三座金頂大殿,由左至右分別是宗喀巴殿(吉康)、札倉大殿和釋迦牟尼殿(主康)。記得導覽員說,三座大殿分別代表佛、法、僧三寶,但順序忘了,好像是由右到左的樣子。其中札倉大殿可容納1600名僧人打坐誦經,導覽員特別提醒,當天殿內剛做過大型法會,酥油燈點得多,含氧量比平日更低,要留心高原反應。更重要的是,基於對宗教的尊重,殿內禁止攝錄影,因此沒有任何圖像記錄。依稀記得講的是大佛像和各種法器飾物的典故來歷,以及示範如何轉法輪之類。導覽員講得口若懸河,當下聽得津津有味,可惜以現在的記性,出門就忘光了,無可奈何。 三座金頂大殿,分別是宗喀巴殿(吉康)、札倉大殿和釋迦牟尼殿(主康) 寺門入口 入口至大殿,還有一段距離。據說兩側院落多有僧侶居所,非請勿入 殿前146級階梯 僧侶如履平地,平地俗則是氣喘吁吁 札倉大殿 金頂特寫 釋迦牟尼殿 宗喀巴殿 各康參寺院 左:殿門以牛毛氈禦寒 善品閣看起來比較現代化 屋頂多有金法輪 行進間的僧侶 藏族帥哥解說員 登梯途中回首 週遭山巒起伏 終於爬到殿前,反而望不見金頂 札倉大殿門面 藏傳佛教保有部分原始苯教傳統 初登頂遊客在此休息,旁邊是禮品店 大殿廣場 「法輪雙鹿」(或稱「祥麟法輪」)象徵佛陀常轉法輪,弟子聞法修學 遊客休息區,宗教活動時是僧侶吹號撀鈸的地方 由不同角度看殿前階梯 供信徒遊客轉法輪的地方 氂牛毛織成氈,防風禦寒 來自四川藏區的僧人所組成的「鄉城康參」 主殿外的其他院落,是八大「康參」所屬僧眾起居修行的地方。「康參」是以地域劃分的僧團,譬如剛出大殿往下走時看到的「鄉城康參」,是由四川藏區來的僧人組成,其餘則多屬本地。過去這些康參由各自所屬的教區供養,中共建政初期,為打破這種共產黨眼中的農奴制,一度推行僧人自力生產、「以寺養寺」。開放後雖然名義上沒有恢復,但做為藏民信仰中心,自主供奉從來沒斷過。 幼犬看起來像是藏獒,很難想像長大後那麼大隻 下山時面向的是拉姆央措湖,藏語意為「聖母靈魂」。湖心小島是僧侶圓寂舉行天葬前誦經的地方,島上的瑪尼堆,則是遵循藏民傳統,用寫上經文、祈福過的石塊堆砌而成。天葬是藏人葬法之一,最隆重者要誦經七七四十九天,再請天葬師將遺體肢解,由鷹鷲將魂魄帶往極樂世界,講究的是回歸大自然。一般人以水葬居多(札西說,因此藏人不吃魚),也有火葬;土葬則因高原凍土堅硬,不為藏人所喜。平日湖區靜謐,有沿湖步道可供賞景。可惜團客時間有限,拍幾張照便走了。 俯瞰寺門 寺門外另一角度 拉姆央措湖,這時節水量較少 湖心小島的瑪尼堆 天葬台據說在對面山頂,距離太遠,只能猜測在最高處 藏式喇嘛塔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