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九天穹頂萬神殿(Pantheon)
2011/07/14 00:54:02瀏覽7742|回應0|推薦42

萬神殿(Pantheon)是古羅馬代表建築之一,始建於共和國末期,紀念屋大維戰勝安東尼克麗奧帕特拉。一度遭焚燬,西元二世紀時,哈德良皇帝下令重建,遂有今日規模。特色之一,是門口十六根巨柱組成的柱廊;更值得注意的,則是大廳上方,直徑與高度均達43.3米的穹頂。自建成以來,千餘年間保持世界最大紀錄,直到1436年,才被翡冷翠聖母百花大教堂的穹頂打破。

入口大門

祭壇

天使報喜 by Melozzo da Forli

St Rasio, statue by Cametti

Assumption, oil on canvas by Camassei

St Anne and the Blessed Virgin

萬神殿原是古羅馬舊名,多神教的奉祀場所。七世紀時成為教宗領地,改為基督教堂,稱「聖母與諸殉道者教堂 Basilica di santa Maria ad Martyres」至今。廳內佈置以基督教祭壇、宗教畫、雕像為主,另有幾座名人陵墓。

艾曼紐二世陵

站在大廳正中,面對祭壇的三點鐘位置,又是偉大的義大利國父、艾曼紐二世國王陛下。這裡不再是執劍躍馬的銅像,而是他老人家本尊的陵寢。靈前一列穿披風戴貝雷帽的護衛,男女老少都有,乍看之下微覺詫異;衣著威風澟澟,卻不像咱們中正廟忠烈祠,盡是英挺儀隊健兒。後來聽說,那些是由主張君主制的民間團體所派出的志願者;有時候,倘若你運氣夠好,還會看到敵對派系前來鬧場。歐洲政治多元,什麼主張都見怪不怪。

翁貝托一世陵

正對面是艾曼紐二世的兒子,翁貝托一世(Umberto I)的陵寢。艾曼紐三世則是二世的孫兒。翁貝托遇刺於1900年,艾曼紐三世繼位,先後趕上八國聯軍的熱鬧。英、法、德、美、日、俄、義、奧聯合入侵中國,裡頭那個「義」字,便是父子倆的傑作。艾曼紐三世後來被墨索里尼奪權成為傀儡,二戰後遜位流亡。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拉斐爾之墓

十點鐘位置,因電影「天使與魔鬼」廣為人知的,便是這座拉斐爾陵墓。拉斐爾是文藝復興時期極受教廷器重的畫家兼建築師,死後安葬於此。電影中神秘組織綁架幾名紅衣主教逐一開鍘,第一站便選在拉斐爾之墓。湯姆漢克飾演的蛋頭教授,帶觀眾在羅馬城四處遊街,循線追到此間,卻發現此墓非彼墓,終於錯失救下一條性命的機會。


進萬神殿必定要看的,便是抬頭所見的龐大穹頂。中央圓洞是唯一採光開口,而且沒有遮蔽,下雨便直接灑落在大廳地板上。

太陽的位置隨時間而異,大廳中日光傾瀉而下,頓生莊嚴堂皇之感,成為後來許多宗教建築的榜樣。

地板中央略為隆起,除利於排水外,格子狀的花紋也造成空間延展的錯覺。地板上其實設有排水孔,不過沒有特寫,遠景中不易察覺。

正對著萬神殿大門,有一座矗立著方尖碑的噴泉 Fontana di piazza della Rotonda。噴泉本身建於十六世紀,據說屬於古埃及拉美西斯二世時期的方尖碑,則是十八世紀重新設計時移入。然而由於香火鼎盛攤販雲集,據說噴泉一度被魚販當做水缸。十九世紀當局把攤販趕跑,乾脆做了個複製品,把真蹟移入羅馬博物館收藏。

Rotonda廣場方尖碑噴泉

萬神殿後側,是另一座有趣的方尖碑,座落於神廟遺址聖母堂(Basilica di Santa Maria sopra Minerva)前廣場。神廟遺址原本供奉的是埃及女神Isis,羅馬基督教化過程中,教堂就直接蓋在頹圮的神廟上,後人誤以為拜的是羅馬智慧女神Minerva,直到一批屬於埃及第26王朝的方尖碑在教堂花園出土,才發現她的本來面目。這批方尖碑後來散置羅馬各地,教堂前是其中最短的一支。馱負方尖碑的大象,則出自十七世紀雕塑家貝尼尼之手。教堂本身牽涉一位名人,現代天文學之父,證實地動說的伽利略。他在附屬修道院做研究,最後被迫在這座教堂懺悔,放棄他的論文。教堂外觀雖不怎樣,內部卻是美輪美奐;只是當時趕著解決民生問題,導遊門口交待兩句,便走了。

神廟遺址聖母堂方尖碑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efnjil&aid=5367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