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1/13 08:00:00瀏覽10505|回應7|推薦51 | |
自計程收費以來,輿論鄉民對eTag的批評聲浪排山倒海,甚至有人倡議撕毀eTag「不爽用」,有車牌辨識就行了。周日在計程收費之後,自己頭一次行走高速公路,沒有收費站的阻礙,確實順暢得多,因此覺得有必要來個持平而論。 誠然,對於遠通及其老闆,乃至某些政府官員的應對嘴臉,和許多鄉民一樣,我也覺得很感冒,有時甚至憤慨,很想揮舞勝利寶劍。然則平心而論,eTag或許未必是最佳選擇,但比諸人工收費、過去的E通機、乃至目前併行運作的車牌辨識,仍然具備一些優點,諸如簡單有效、成本低廉。所謂成本,對用路人來說,是和上一代蠢重昂貴的E通機相比;對整個高速公路收費系統而言,則是與某些鄉民大聲疾呼的車牌辨識對照。 人工收費和E通機已成昨日黃花,姑且不論。有些鄉民主張既然車牌辨識可用,eTag不如撕毀,居然也「好像」得到某些官員附和(打括號的意思,是我覺得那位官員似乎只是不敢直言其非)。個人約十年前因業務需要,接觸若干車牌辨識業者,有些粗淺認識可供分享。聯網部落格目前有一位老師,是這方面現役專家,有興趣也可以向他討教。 十多年前接觸的業者,做的是停車場門禁收費管理。當時技術尚未成熟,即使在車輛靜止狀態(出入口閘門前)、鏡頭直視車牌的狀況,誤判百分比仍高達兩位數字。業者直言因為妥善率不高,車牌辨識僅供輔助稽核之用,也就是說,萬一門禁出問題(例如無法感應),可以協助辨認車輛身分,拍照充當事後查證。除技術之外,也有外在環境因素需要克服。停車場是受控制的室內場所,光線不夠可以補強,車輛可以截停,車牌角度也可以控制在一定範圍,但依然不能夠當做收費認證的主要裝置,原因是車牌太髒了,常常有泥巴之類污漬造成誤判。換做戶外道路,天候是第一個需要克服的困難,除了晝夜陰晴,更有大雨濃霧甚至霾害等影響成像品質 ,更別提高速行駛、變換車道,影像不夠清晰甚至扭曲,也容易造成判讀錯誤。 警政交通監理的車牌辨識,目的是糾察違規,所需處理的畫面本來不多,一定程度的錯誤率可以容忍,甚至可以利用車輛型式、顏色等特徵進行比對,補辨識技術之不足。萬一仍然看不出來,可交人工處理,甚至實在無法解決,兩手一攤,不罰得了,算你撿到。只有強作解人,辨識錯誤還寄錯罰單才會惹麻煩。私以為ETC車牌辨識的原始目的,應該也只是通知補繳,辨識不出也只好算了。 但若將車牌辨識當成主要計費機制,意謂「每筆資料」都要處理,錯誤將不可避免地放大。假設一天交易量千萬筆,eTag疑問率百分之一(包括判讀錯誤、偵測不到等),車牌辨識錯誤率千分之一。原先車牌辨識可能只要處理百分之一,也就是十萬筆有疑資料,最後只有一百筆會出錯。倘若全部由車牌辨識處理,千分之一錯誤率就是一萬筆。我雖不知現在車牌辨識技術精進到什麼地步,考慮外在因素,仍覺得千分之一可能太過樂觀,更別提處理成本的差異。 eTag只是車輛身份認證,感應瞬間讀取最多以KB為單位的資料,計算驗證後,就可以直接登錄資料庫。車牌辨識則複雜得多,首先要在高解析度圖片中定出車牌位置,經過幾道影像處理,將文數字強化到可資辨識的程度,交給辨識引擎;萬一字跡扭曲破損,還要設法辨識車型顏色等輔助特徵,交給後端,確定車籍之後,才能登錄資料庫。過程中不說每階段的資料量可能以MB為單位(eTag的千倍),所需的計算能力更遠不止於此。簡單說,倘若全部收費都由車牌辨識處理,資料的運算儲存成本,都將是eTag的千倍以上,而其錯誤率只會更高不會更低。eTag系統問題多,還不穩定,當務之急是找出病源,迅速恢復大眾信心。倘若放任大家撕毀eTag,指望車牌辨識能取而代之,肯定造成更大的亂象。 希望鄉民們只是出自一時憤激,想要給遠通一點顏色看看。但若大家真的都不用eTag,多出來這些成本,難道徐老闆會一口吞下去嗎?不太可能吧,最後還不是落到全體納稅人頭上。其實我一直搞不懂的是,ETC顛頗至今,基礎技術和計費方式全變了,怎麼遠通依舊屹立不搖。難道就換不得嗎?真是奇哉怪也。哼!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