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5/01 12:00:00瀏覽2160|回應5|推薦35 | |
引文「都是父母害的」 我們最近也在檢討,是不是給小孩太多,反而不知惜福。當年我初入社會,房價幾年內三級跳漲了三倍,報紙說年輕人要三十年不吃不喝才買得起(這論調我聽了快三十年,所以最近講什麼所得房價比,早就沒有感覺)。我上一代能給的不多,靠親友接濟勉強讀完大學,深造出國就甭想了,趕快賺錢是正經;起薪什麼的,也沒辦法多計較。現在有些人描繪那個年頭,彷彿前景一片光明美好、充滿希望。不知道別人怎樣,我自己是沒那種幸福的感覺啦。叱吒一個世代的電子業當時剛要起飛,可與其說像747騰空而起那般莊嚴盛大,不如說更像一條東拼西湊的破船,駛向風雲詭譎的未知海域,會不會翻船難說得很。我唯一的憑藉,不是大環境有多好,而是憑自己所學、靠自己雙手,必定能闖出一片天的志氣。除了這股氣,事實上什麼都沒有。 儘管二、三十年來資訊電子業蓬勃發展,卻也未必都一帆風順,尤其對個人或個別公司而言。我那代同梯當中,有人胼手胝足成了大老闆,有人數起數落載沉載浮,也有人服務的公司,換一間倒一間。世事本如潮汐有順逆漲退,自己的選擇只能自己承擔。每個時代困境不同,也要靠自己突破。別人我不敢說,我付出給下一代的,遠比父母輩所能給我的高出十倍不止。不說過去經濟拮据的時候,孩子的補習、才藝、樂器費樣樣沒少;近幾年手頭稍微寬鬆,更帶孩子出國增廣見聞(雖然我承認短期旅遊其實沒啥效果)。如果這叫做世代剝削,那我父母一輩,都該打成土匪強盜了。 說到出國,我年輕時所謂出國,其實是出差的意思。憑著一路唸公立學校讀來的都鐸時代英文到國外參展,聽、說都不流利,得再三陪著笑臉,請老外多講兩遍、耐心聆聽,想盡辦法溝通,爭取產品出線的機會。因為自身的不足,才讓下一代從小上兒童英語;歷年投入的補習費,夠咱們夫妻倆去環遊世界。結果那天孩子竟然說:「如果能在台灣領高薪,幹嘛要去國外」(猜猜是那兒聽來的)。這話看似義正辭嚴,其實隱含劃地自限的風險。你愛台灣很好,但也要認清一個現實:台灣錢一度淹腳目,然而不論過去、或將來能否再有這番榮景,錢都不是靠腳下這片土地長出來的。這座島嶼有世界數一數二的人口密度,卻沒什麼天然資源。糧食自給率不到三成,能源自給率不足三趴,基本民生物資率皆如此,辛苦賺來的錢,每一分鐘都不停歇地流向國外。將來無論如何發展、換誰當家,都不可能置諸腦後的問題是:要如何由國外賺錢來維持國際收支平衡。否則坐吃山空不僅是經濟問題,遲早會變成生存問題。 所以你想在台灣領高薪,很好,假設這份收入的源頭,終究是由外國人買單的話。我的意思並不是說,每個人都要出國打拼;而是不論將來產業如何發展,都不能自絕於海外市場。不要高耗能,要軟體、文創,很好啊!假如能像韓國一樣四方拓展,帶回大筆外匯,乃全體國人所樂見。只是不能忘記,台灣這個海島型經濟體,內需儘管從來不小,卻是無法自給自足,太多生活必需品得靠進口。貿易是維持我們生活品質、甚至生存所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有人從海外賺錢回來,留在島內的人才有機會享受高薪。倘若把那句話誤解為關起門來自己打自己,就能坐領高薪,有一天會連麵包都吃不上。 前陣子大家為「國家對不對得起年輕人」吵翻天,後來搞了場鬧熱滾滾學運,我的心情其實憂喜參半。喜的是年輕人的行動力確實令人刮目相看,將來如果用對地方,國家何患沒有前途!憂的則是方向如果錯誤,自掘墳墓的速度也很快。但無論如何,做為曾經年輕的過來人,還是要奉勸新世代:自己的道路自己開,埋怨父母或政府徒顯無能。要知道,父母養你到大學(或碩博士)畢業,已經盡了責任,接下來完全要看自己。至於政府──不管你覺得是爭權的政客、貪婪的財團、僵化的公務員,還是其他什麼妖魔鬼怪組成的東西,除了每年向你抽稅、蓋幾間蚊子館之外,並不會幫你什麼,也就談不上什麼對不對得起你。愈早認清這點,就愈有機會走出自己的路。 只會成天抱怨世代剝削的年輕人要當心了,時間過得飛快,不久你就要加入、成為這個國家的一部份,不管是棟樑還是棧板。很快你就會活到今天所謂掠奪者的年紀,到那時還兩手空空,可不會有人分你。不合時宜的制度可以設法改善,很多今日看似扭曲的制度,當初也是為了某些偏失而調整。民主社會的好處,是人人可以提出看法爭取權益。想方設法多加努力可也,但沒必要給人戴帽子,更沒有人活該要對得起你。說我是掠奪者,我這歲數有自己的問題要面對;好比退休金,到時候不知還有沒有。說我佔著好位子不讓,拜託咧,我上有高堂下有子女,一家子生計都在身上,位子好不好,都當然不會讓你。有本事來搶啊! 至於自己對不對得起自己,倒是每個人要思考,並對自己負責的。今天很多新興事物,我年輕時根本無從想像,用點心思不難找到機會或出路(成不成功,當然沒有人能打包票掛保證)。以為人父母的立場,我很樂意提供自己的肩膀,讓下一代往上爬,但起碼要自己爬上來,不能埋怨我沒有抱你。上一代的肩膀不可能一輩子堅挺,總有一天會塌陷粉碎。到那時候,你會站得更高或向下墜落,終究還是要看自己能耐。 註:篇首圖片中的「仙逸」,是楊仙逸,民初飛行家,投身革命,監造中國第一架軍機,試飛成功後,孫文題字相贈,時年32歲。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