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回到隋末 第四十三回 風雨之前
2015/12/14 00:05:10瀏覽785|回應0|推薦35

函谷關,城樓中,管照陽再一次拿出夏王傳位詔書,打開暗紅色布匹,看到夏王竇建德筆風雄健的字跡,不由得心頭酸了一下,想到這位對他恩重如山的主君在洛州圍城拿出此布匹的心情,管照陽眼眶馬上紅了起來。

若不是竇建德的慧眼,管照陽來到隋末,可預期的未來應該是在亂世的洪流中當一個無名小卒,而命運,恐怕也是葬身在某次的戰役或者攻城戰的城下冤魂…

想到這裡,管照陽的淚水再也不聽使喚,一滴滴的落在那方暗紅色的傳位詔書上,那悲壯的字裡行間又再度呈現在他的眼前…

夏王竇建德致書關中王管照陽 天命難違 願弟繼孤之志 續抗唐軍 孤不願再次被俘受辱 累洛州軍民 知弟不願僭位 盼弟為夏軍眾將及庶民著想 登基繼位 李唐父子表面仁義 實則殺敵眾多 前後如薛仁杲 薛舉 李軌 宋金剛 劉武周 王世充 蕭銑 杜伏威 梁師都及李密之流 現下唐軍包圍 孤如貪生 恐為唐軍所用而累賢弟 夫男子生於天地 首應重義輕生 孤之性命無足道哉 弟切勿掛心 望弟無後顧之憂全心抗唐 建立一清明盛世 孤於九泉之下或可安心 無愧天地 建德絕筆

這幾天來,這方暗紅色的遺詔,管照陽已看過無數次,每每看一次心就痛一次,不能自已…

對管照陽來說,竇建德的恩情此生本就已經難報,如今他更把他的天下留給了自己,當然,即便這樣的恩情是無比的沉重,如果他能選擇,他很想帶著兩位夫人走遍天下,四海為家,過著神仙般逍遙自在且與世無爭的生活…

但,情勢已不容得他拒絕,除非他要過著眾人唾棄的眼光內疚渡過餘生,況且,即使他降唐,唐軍極有可能會為了無後患之憂,選擇斬草除根,不讓他及他的親人乃至親信有活命的機會。

所以,管照陽已經沒有選擇餘地,命運就是要他承繼夏王遺命,與李世民一爭高下。

而他,也只能遵從夏王的遺詔,想方設法統一天下,建立一清平盛世,以報答夏王的天高地厚之恩。

回想十天前,唐軍大將羅藝被囚車押至函谷關,羅藝日前在武關為李靖大軍斷後,因而被俘,管照陽命人將羅藝帶到宮城裡,統帥府。

看著眼前這位粗獷高大的武將,管照陽心中感慨萬千。

管照陽知道歷史上羅藝雖是名猛將,但羅藝自負其功,為人傲慢,秦王李世民親信曾到其營,羅藝接待十分輕慢,使得李淵大怒;武德九年八月(626年)李世民即位,羅藝想及前事,內心恐懼,繼而在貞觀元年謀反,後戰敗逃亡而被殺。

面對此自負高傲之人,管照陽知道要先挫其銳氣,讓其心不高氣不傲後,再撫之以情及恩德,才能讓他心悅誠服,死心塌地的效忠,而這也是管照陽為何將羅藝從武關一路用囚車押著羅藝來的原因。

「你還有什麼話說?羅藝!」

「但求速死!關中王,在下知道你也是名英雄,戰無不勝,今日我戰敗被俘,死而無憾。」羅藝豪爽地說著幾乎是最後的遺言。

管照陽再度看著眼前這位粗獷高大的武將,身高近一百九,面黑而長,威武而雄壯的氣勢自顯於外,他心想著:「都說羅藝高傲,如今看來,不知是自己的策略奏效,還是他真心崇拜我…

他再細想:「確實到了隋末後,因為熟讀歷史及兵法,至少僥倖未嘗敗績…」

他繼而一想:「這麼猛的武將,如果我能收到麾下,那對夏軍幫助一定很大,但…之前有侯君集及孫起、段志玄及唐儉的叛變,使自己及愛將獨孤揚差點喪命,如果他假意投降,輕則縱虎歸山,重則損兵折將,左右成敗,且待我先言語試探一下再看情況…」

管照陽於是淡淡地說:「兩軍交戰,敗者性命無存自是正常,但孤一直仰慕將軍勇猛,且將軍為李靖斷後的忠心讓孤敬重,若孤饒將軍一命,將軍該當何想? 」

(由於管照陽已奉詔承繼夏王遺命,統治夏軍成為一國之君,自然不能再像之前那樣隨性稱"我"或"在下",只能自稱"孤"或"寡人",這是身為一國之君的威嚴及禮儀。)

 

李藝的黑臉聞言透著驚訝的表情,他看著管照陽,心想:「眼前這位個頭不高,南方人身形的斯文人士竟然就是大名鼎鼎的管照陽,他至今作戰未嘗敗績,如果我能跟著他征戰天下,將來一定大有可為…」

羅藝於是誠懇地說:「若關中王饒恕在下一命,如蒙不棄,在下願為馬前卒,為關中王牽馬墜凳,效犬馬之勞。」

思慮一下後,管照陽猛然拔出在西征關中時夏王贈他的禹文之劍,將縛在羅藝身上的繩索割斷,然後說著:「羅藝聽命,孤封你為夏軍中將軍,之後隨大將軍獨孤揚東征洛陽,聽從大將軍調遣,建功立業,拯救你在洛陽的家眷。」

於是羅藝跪下接旨,說道:「末將衷心感謝關中王不殺之恩,之後一定盡力殺敵,以報關中王之恩…

望著暗紅色的遺詔,管照陽出神想到十天前收服唐軍大將羅藝的經過。

「來人!傳咸里呈將軍來!」管照陽想到一件極重要的部署。

咸里呈來到後,管照陽看著這位面如冠玉的愛將,慎重的對著咸里呈說:「咸將軍!我在函谷關本有二萬五千人,再加上日前單剛非與小將孫力從武關至函谷關會軍的二萬兵馬,現下共有四萬五千人,我之所以留這麼多人,就是要防止在洛州及黃河東岸的李世民率軍援救洛陽。」

管照陽繼續說著:「月前文回將軍在上黨郡被攻下後,率領殘兵撤退至我軍高開道鎮守的太原郡,目前太原郡連同上黨及洛州撤退的殘部,約有八萬兵力,此郡在黃河東岸,可與我在黃河西岸的函谷關互為犄角之勢,共同牽制唐軍,防止唐軍援救洛陽。」

(咸里呈及獨孤陽是管照陽最信任及親近的屬下,所以在他們面前,即使管照陽已承繼夏軍大業成為大王,還是自稱”我”,而不稱”孤”或”寡人”,因為這樣才自在,但如果在朝會上基於禮儀自然是不行如此率性。)

「我給你三萬五千人馬,命你為大總管,大將張揚為左路總管,大將單剛非為右路總管,率軍前往陜州(在今三門峽市陝州區)駐守,你的任務就是要與太原郡的高開道部相呼應,阻止唐軍渡過黃河,援救洛陽;你到達陜州後,多派哨騎在黃河邊,若發現敵蹤,不必與唐軍正面衝突,只需派弓弩手射住渡河敵船,不讓其上岸即可;我要讓獨孤陽的東征部隊無後顧之憂,全心功打洛陽,你下去準備一下,二日後出發。」

咸里呈有些動容地說:「謝大王信任,末將必盡力守住黃河沿岸,不讓唐軍一兵一卒過黃河援救洛陽。」

管照陽於是拍拍他這位愛將的肩膀,誠摯地說:「你跟獨孤揚兩人是我最信任的左膀跟右臂,我管照陽幾乎都靠你們倆為我衝鋒陷陣才能有今日的局面。」

咸里呈聽完管照陽的話,感動莫名地說:「末將必肝腦塗地報答主公大恩!」

二日後,咸里呈率三萬五千大軍出函谷關,往陜州進軍。

而此時擔任主攻洛陽的大將軍獨孤揚五萬大軍,日前已和謝映登所率一千精兵會軍,目前正在唐軍勢力谷州城池(今河南新安)前方三十里安營紮寨。

營寨主帥大帳內,獨孤揚正與大將謝映登,中將軍徐離力山、羅藝,小將龐速討論接下來的戰略。

獨孤揚對著大家說:「哨騎來報,谷州兵力只有五千,守將為唐軍小將史揖,我想大軍明日四更造飯,五更出發,明日誰願意擔任前鋒將軍率軍攻城?」

中將軍徐離力山說:「大將軍,請讓末將擔任前鋒。」

羅藝也說:「大將軍,末將歸順夏軍後,無任何尺寸進功,今蒙關中王不棄,特遣末將到大將軍處,聽從大將軍調遣,還望大將軍能給末將一個將功贖罪的機會。」

獨孤揚聽完羅藝的話後說,看著羅藝那張黑長的臉,羅藝臉上表情在此刻是多麼的謙恭,實在感覺不出之前的高傲,於是獨孤揚不再猶豫地說:「羅藝將軍聽命,命你為前鋒將軍,明日五更率二萬五千軍隊直接攻城,你先下去準備吧!」

羅藝恭敬地說:「謝大將軍信任,末將必不辱使命!」

羅藝下去之後,中將軍徐離力山說:「大將軍,這個羅藝雖說武藝高強,是名猛將,但一來他是否真心歸降尚不可知?再者其家眷都在洛陽,大將軍將這麼多人馬交給他,這萬一…」

小將龐速也說:「大將軍,徐離將軍的話,末將也認同。」

獨孤揚看著這兩位將軍,淡淡地說:「我知道兩位將軍也是為夏軍好,但這種話不要再說了,如果傳出去,真的會寒了羅將軍的心,本帥相信羅藝是真心歸順我軍的,今後就不要再討論這事了。」

兩位將軍連忙稱是,然後告退。

看著兩位將軍離去後,獨孤揚轉過身跟謝映登說:「謝將軍!其實明日的攻城之戰,我軍兵力是谷州城的十倍,應該沒什麼大問題,我真正擔心的是攻下谷州後,下一個據點慈澗才是這次我們東征洛陽真正的關鍵。」

獨孤揚繼續對謝映登跟說:「據哨騎探報,慈澗由唐軍大將李世勣鎮守,兵力為二萬,李世勣身經百戰,又有重兵把守,如若不能勸降,我軍勢必要有一番苦戰,且勝負難料。」

謝映登對獨孤揚說:「大將軍說的沒錯,徐世勣確實是身經百戰,徐世勣跟末將從瓦崗軍時就相交甚篤,我們一同跟隨李密大哥,後來一起跟著李密歸唐,他的李姓也是李淵所賜,沒想到李密之後遭到李淵的伏擊…」

「其實我們心中是對李淵有怨的,當初只是因為秦王李世民的禮賢下士,我們才甘心留下,你放心,大將軍,明日拿下谷州後,末將即單人匹馬赴慈澗,一定盡力勸降徐世勣。」

獨孤揚此時又想到一件事,於是他問:「謝將軍!你單人匹馬至慈澗,會不會反而有危險?」

謝映登淡淡地說:「凡是在戰時當說客的,都不可能沒有危險,但為了夏軍能少傷亡,贏得洛陽之戰,這個險值得冒,且就算我真的被徐世勣殺了,也有一個效果,就是夏軍上下會同仇敵愾,屆時你再趁勢率大軍全力攻城,必會馬到成功。」

 

說到這裡,獨孤揚有些擔心地說:「但如果這樣,就算拿下洛陽,我之後如何面對王妃跟關中王?」

謝映登這時從懷中拿出二封信給獨孤揚,接著淡淡地說:「既然大將軍說到這個份上了,我就將這兩封信給大將軍,如果在下屆時回不來了,請將這兩封信轉交給我妹妹跟關中王,請大將軍放心,士為知己者死,在下沒有任何遺憾。」

獨孤揚此刻有些動容地看著謝映登,那是一張俊秀的面孔,他拱手向著謝映登說:「將軍的忠誠與勇氣,令在下景仰…」

帥帳外,一片燈火通明,五萬大軍的營寨綿延數里,而再過幾個時辰,夏軍就要對唐軍洛陽做首次的主動攻擊。(待續)

( 創作連載小說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cu169&aid=38699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