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達達馬蹄 vs 隆隆車聲
2013/06/20 04:46:26瀏覽1410|回應14|推薦82

穿越賓州樂園鎮的30號公路是交通繁忙的主幹道。如果車流忽然緩慢下來﹐可能原因之一就是前面有慢行的馬車。

樂園鎮所屬的Landcaster郡是阿米希人(Amish people)﹐特別是最傳統保守的Old Order Amish族群聚集的地方。

阿米希這個族群源自16世紀在歐洲的新教改革而衍生出的一個運動。有人稱他們是重洗派(Anabaptist),但他們並不認同這樣的稱呼。

其緣由是羅馬天主教會習慣為出生的嬰孩施浸,他們長大後自然就是教會的成員。改革宗的路德會依然承襲這樣的傳統。

但一些更激進的信仰改革者認為,相信與跟隨耶穌基督,應該是個人受聖靈感動後的抉擇,清楚了才接受施浸;也唯有這樣的成員才融合為教會。最初接受這理念的人因此會選擇再受洗,(認為早先的嬰孩洗是無效用的。)

這少數的族群在歐洲受到不少排擠。18世紀初許多阿米希人移民到美國,定居賓州,然後慢慢遷移到其他各州。如今阿米希居民最多的州是俄亥俄州,其次才是賓州。

從18世紀至今三百多年,這個族群依然保持原先大部份的生活方式,住家沒有公共的水電系統;但他們並非排斥用電,而是用瓦斯或是柴油發電,來供應洗衣機,抽水機,冰箱,農耕機械,乳酪設備的用電需要,也可以用電池供應馬車車燈和手電筒的使用。

之所以不用一般電路的供電,是為了杜絕外界的不良影響進入他們的社區;也因此他們家裡沒有收音機,電視,電腦。電話通常是架設在屋外,幾個家庭共用一支電話,其目的是為了緊急需要,而不是讓人用來聊天,以致減少出去與鄰舍的互動。手機則是為了開店的人業務上的溝通用。

他們使用銀行,收入也繳稅,但不交社安基金稅(Social security),也不買保險。如果有醫療支出,或是火災、風災的受損,則是從社區的共同互助基金得到幫助。

他們有自己的學校,所有學生集中一個課室,孩子們上學只到8年級,學習他們日常的語言(德國的一個方言),英文,數學,閱讀,地理等學科。曾經有州教育局提告他們應該讓孩子繼續上學,但1972年美國最高法院裁決他們可以如此。

然而阿米希人認為課室學習的,只是知識領域的一部份而已。還有更多是來自家庭和社區的教導。從參與家事、農牧、商品交易,每個孩子跟著父母和族人有持續的學習。

他們不排斥搭汽車等便捷交通工具,但選擇不擁有,認為會助長虛榮浮華的心態;寧可駕著馬車,一方面保有那緩慢的生活節奏,一方面也讓族人駐留在自己的社區裡。

然而他們真正的凝聚力,應該是信仰。阿米希人是照字面意思解釋聖經,也照聖經所教導的而生活。他們沒有禮拜堂,而是在個人家中聚會(大約20個家庭成為一個聚會點)。孩子們到青少年期,決定是否信從基督,才成為教會成員。

這些資訊,是有次在一個阿米希人開的餐廳,和其中一個顧客談話而得的。

她說:無可否認,外界的誘惑對於年輕人仍然有其吸引力,但他們可以選擇,是否繼續留在這樣的生活方式裡。

然而看美國人口普查的結果,這個族群的人數不斷增長,從20世紀初期的5千人,到現在的28萬人,顯然離開的仍然有限。

每次去探望紀老師,總是要經過阿米希的社區。蜿蜒的路,大片的農地,高高的穀倉,馬拉著犁在田間忙碌,房舍外晾晒著洗好的素樸顏色的衣物,那情景,總讓我想起小時候花蓮鄉間的景觀,我們沒有馬,而是牛。

我希奇的是什麼讓這個族群能夠持續如此生活?

他們並非極力抗拒、故意抵制這些科技產品,因為抗拒仍然把人與拒絕的東西縛束著,形成牽扯的張力。

他們是選擇不用。

而若是要使用,其衡量,是以能否對整個社區有助益的前提來決定。

沒有電視、電腦、手機,不要說加州矽谷那些科技研發的新產品不影響他們,連3個小時車程外的紐約華爾街的金融報導對他們也無關緊要,而再稍微遠一些的華府,有什麼政治異動,似乎也不干擾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動靜起坐。

網路使得天涯若彼鄰,多數的人鎮日透過各樣媒體、社群網站,不斷在更新資訊的獲得,不斷與多人有浮泛聯結,但是否形成深入的互動與關懷,減少人們之間的疏離?

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生活環境,無從比較,分出好壞。

達達的馬蹄也許無法行遠路,但想飛翔的心仍是無法拘捆。隆隆的汽車也許可以跑長途,但心不一定想要出去奔波。

也許,對阿米希人而言,生活環境雖然簡單樸素,他們不覺得乏味,是因為生命本質的豐富。

他們知道自己生命的根源,不但與之緊密相聯,也以這樣的生命力來彼此互動。

我們未必願意過他們那樣的生活;但也許,不時的,我們可以撥開攪纏我們的驅策潮流(compulsive trends),暫歇那多目標的追尋、競逐的忙碌,誠實去檢視:若是沒有生活裡那些擁有物,自己的生命本質是完整的,還是殘缺不全?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chen50&aid=7785839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mjpj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3/06/20 10:49
有一點像利甲族  能守住
客旅貞吟(jchen50) 於 2013-06-21 09:01 回覆:

還好,前陣子和一個姐妹讀耶利米書,又溫習這個利甲族的故事。他們多年遵守祖先教訓,而蒙神祝福。

阿米希人在現代生活中,對於科技產品,是有選擇性使用,衡量評估過程,應該是有禱告和查攷聖經的。


AL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3/06/20 07:50

很喜歡吃Amish的糕點 木製品 他們的手工實在好

客旅貞吟(jchen50) 於 2013-06-21 08:55 回覆:

他們的甜派,真的是真材實料。現在人們喜歡有機食品,他們的農產品因此受歡迎。

現代人繞了一圈,還是回到原先的。大笑 這次去發現他們的蔬果市場,外地顧客不少。


新天新地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明光照耀
2013/06/20 07:43
恭喜貞吟搬新家、那漂亮海邊的燈塔讓我想到:

保羅對建立的歐洲第一個腓立比教會、在聖經腓立比書2:15b-16 你們顯在這世代中、好像明光照耀、將生命的道表明出來、叫我在基督的日子好誇我沒有空跑、也沒有徒勞。

我有段時間、對一樣每天「必」讀的喜愛資訊、突然開始沒興趣、在半年過後、發現我並沒有失去甚麼、接下來我就想做實驗、看看再過半年ㄧ年的、有什麼差別?不瞞你說、如今大約已過四到五年了、我除了沒失去什麼看的見的、看不見的心靈卻得到飽足;我想這些外在的需要、就像廣告要達到的目的、就是驚嚇我們不夠好、買單以後就會很好一樣。

就如耶穌坐在井旁、對著來取水的婦人說:凡喝這水、還要再渴、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裡面成為湧流的泉源、直湧到永生。(約4:13-14)

在我們短短的一生當中、我們所有追求的愛好、無論是會動的人、不會動的事或物、都只能維持短暫的快樂;就像喝了這婦人所提的「水」、喝完仍然會口渴、唯有喝耶穌賜生命的「活水」的、才會不渴、才會止渴。

感謝主耶穌!讓我每天對祂有更新的認識、成為一個學習不憑情緒和感覺而活的人、學習憑著內住的聖靈而活。

情緒和感覺、常常欺騙我們。
客旅貞吟(jchen50) 於 2013-06-21 08:52 回覆:

哈哈!喜歡你說的比喻,廣告要我們買那些東西,先嚇唬我們,買單以後就很好(對他們好,對我們的荷包大概不好!)

最近也是在思索,每天哪些事情是必須做,哪些可以免。就如你說的,每天‘必’讀的資訊,是真需要嗎?還是一個習慣而已?不知道那些資訊,生命會受影響?

我想我們需要分辯的就是,凡事都可行,但總不受其轄制吧?!與世界總是要保持合宜距離,按照聖靈的帶領而行。

謝謝你喜歡那燈塔照片。我也很喜歡,尤其那明亮的光。


pearlz (民進黨抹黑霸凌WHO )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不看電視
2013/06/20 06:57
以前在澳洲我還沒有利用網路關注台灣的社會時,我曾經到我從前的老東家公司網站瞧瞧公司的變動。讀到一則新聞,老東家的長子拿到博士後回國接長父親的董事長還是總經理職位。記者訪問他的家庭時,這個博士兒子說,他教育孩子不讓孩子看電視。- 我當時讀了覺得這個人未免太矯情了,不看電視的孩子多奇怪。現在我我接觸台灣的網路與媒體這麼多年了,才瞭解,原來在台灣不看電視才是真知灼見。
客旅貞吟(jchen50) 於 2013-06-21 08:41 回覆:
其實在美國,我自己也是很少看電視。偶爾看新聞而已,即使看,也只是重大的幾項。不看,好像也沒什麼關係。現在電腦一開機,各搜尋網站也附有新聞,也是很少瀏覽。好像也越來越和時代脫節了大笑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