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從差等生到傑出獎
2014/06/30 03:16:18瀏覽1356|回應3|推薦62

台灣十二年國教匆忙上路,實施過程衍生好些問題,例如北北基以會考的作文分數比序,填寫志願等複雜的流程搞得許多家長、學生困擾,憤怨,憂煩,學業成績一向優秀的學生若進不了第一志願,更琢磨是否接續參加那些學校的特色招生考試。

讀著那些報導,我實在不解:有會考,又有特招,免試的實質意義在哪裡?學子們的就學壓力有減輕?

另外,有新聞提到:細數台灣20年來教改歷程,不論是師資、課程、教學各方面都有了重大變革,為何成效不彰?原因之一是沒有改到家長自己!因為家長觀念仍然要孩子拼入名校,而考試算是一個看起來「公平」的方式。

美國這裡,前陣子紐約一些市議員也因為當地幾個著名高中的學生以白種和亞裔居多,而想提案更改,取消只靠一個考試(Specialized High Schools Admissions Test, SHSAT)的入學評定標準。

消息一出,亞裔(尤其華裔)家長馬上策動簽名反對,擔心若是加入其他審核方式,他們那些擅於考試的兒女難以如願進入所謂的菁英高中。

無論高中還是大學,難道只有進入所謂菁英或拔尖學校,才有前途?當然不是!

但是科舉制度和士大夫觀念已經深入華人文化,而且影響上盤根錯結,這迷思如果自己不努力拔除,也不會自動消失。以致一些華人無論移民到什麼國家,不管當地的教育制度如何,還是會把學科和才藝的補習班帶到那裡。

其實紐約市保留幾個高中需要憑考試進入的方式在美國並不盛行。

美國K到十二年級的公立教育是由各州的政府制定、管理,比較普遍的方式是提供一些特殊課程(一般稱為Magnet Program),學生視自己興趣、意向而申請,要進入這些課程並不困難,因為課程設定的原本目標是因材施教,而非故意刁難,抬高門檻。

因此,今天讀到這篇新聞,是關於我妹妹以前一個學生[陳德魁的故事](報導全文轉載如下),我著實希望更多的孩子不是只為學科成績打拼,而是先衡量自己的興趣,曉得要追求的夢想是什麼。

[頒獎典禮在紐約市一個球場舉行,除了領獎,還觀看一場球賽。這個傑出成就獎項不是按學科成績取勝,而是老師們觀察學生品格,學習態度而予以推介]

妹妹在紐約皇后區的新城高中(New Town高中以勞工階級的新移民家庭兒女居多,學生們下課後有些還需要去打工,幫忙貼補家用) 擔任輔導二十多年,就是新聞報導中提到的華裔陳老師。

前年她選擇提早退休,專心照顧她20多年前為華人新移民學生成立的學生團契。原本只有高中生,逐漸的,一些畢業進入大學的學生仍然持續參加,所以後來改名新城學生團契。

報導還提及教會夏令營,是妹妹的教會每年暑假為社區的學童舉辦,也是讓擔任義工的高中或是大學生,有機會參與社區服務。德魁初次參加營會幫忙之後,繼續留在團契,也因此歸信耶穌基督。

去年春我到妹妹家時,見過這個眉清目秀的孩子。當天在座的,還有好幾個學生,數人滔滔說著自己的問題,而德魁從頭到尾只是安靜一旁,微笑聆聽。我直覺認為他的EQ應該很好。次日在教會,又見識他與其他人互動時溫文但幽默的一面。

德魁的英文閱讀和寫作需要協助。妹妹邀請他每個禮拜兩次,放學後到她家,由她和妹夫幫忙加強他的讀寫能力,俾能通過州教育局的學科鑑定考試,才能畢業。

他失敗幾次後,今年初終於考過,在臉書上他說:吃了數不清數目的餃子,很高興終於通過-----因為他奔波於兩個學校,有時來不及吃午餐,所以到妹妹家時,她通常簡單煮些水餃給他充飢。

在他高中這最後一年,同時也擔任團契主席,每個週五聚會所需的之前準備和事後清理,他都傾力而為。如有聚餐或烤肉,餐後的打掃刷洗一定有他的身影。

妹夫每年會寫一到兩個福音舞台劇本,讓學生在聖誕節和復活節演出。去年聖誕節演的是現代版的耶穌基督降生。

德魁除了賣力演出形象並不討好的希律王之外,還把眾人台前台後排演過程的精彩、爆笑片段錄影剪輯,加上旁白,製作成值得紀念的記錄短片,貼在團契的網頁上,這用心之舉讓參與的同學們深為感動,也把團契新舊成員凝聚的更親密。

德魁的求學過程讓我聯想到,台灣十二年國民教育不該只是號稱免試升學,提供每位學生有個學校就讀而已,更重要是設計出多元課程,因材而教。

所謂明星學校可能吸引學科成績好的學生,但學校若是提供合宜的課程,更有可能將本來「似乎普通」的學生潛藏的資質引發出來,因著發掘出自己的喜好而樂意去集收知識,拓展技能,從被動變成主動去學習,這才是教育改革和父母師長引導、鼓勵該達成的目標!

陳德魁的故事 [北美世界日報]

<金牌高中畢業生> 記者朱蕾/紐約報導 Jun e 2 8 , 2 0 1 4

從小學、初中是班上成績倒數的 「差等生」,高中畢業時卻是新 城高中唯一榮獲紐約市教育局 「傑出成就獎(Remarkable Achievement Award)」的學生, 陳德魁用親身經歷告訴華裔新移 民,只要有心向上,沒有什麼是 不可能的。

陳德魁來自中國福建長樂,「從 小學到初中,我的學習成績一直 都是班上最後幾名,不喜歡學 習,不喜歡老師,不喜歡學 校。」 陳德魁用「自暴自棄」形容當時 的自己,認為沒有學業一樣可以 闖蕩社會。也因此,在初中畢業 後,他便放棄學業進入社會工 作。

在社會上闖蕩的一年讓陳德 魁對學習、對知識有了全新的認 識,意識到知識和技能的重要 性。就在此時,陳德魁隨父母移 民美國。「來到美國後,我更深 切地感受到如果不努力、不奮 鬥、沒有知識,很難在這裡有立 足之地。」

剛到美國時,16歲的陳德魁進入皇后區長島市William Cullen Bryant High School讀書,整 個學校華裔學生和老師加起來不足五人,他的教室裡根本看不到華裔學生,陳德魁當時的 英語還不靈光,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沒有人能夠幫我翻譯,所有都要靠自己,這是我人 生中最艱難的一段時期」。

半年後,陳德魁結識了一位在新城高中就讀的同鄉,兩人很快成為朋友,在友人的帶領 下,陳德魁開始擔任義工,之後加入新城教會,定期參加團契活動。「在這裡我有幸認識 多位很好的導師和朋友,他們在日後給予我很多幫助,甚至幫我解決我在Bryant High School遇到的困難。」

陳德魁特別提到,來美一年之後的暑假,他參加了教會的夏令營,與其他義工們朝夕相處 的一個月時間,為陳德魁帶來巨大改變。暑假後回到學校上課時,陳德魁的英文老師開玩 笑地讓陳德奎「閉嘴(Shut up!)」,並對陳德魁說,「去年無論怎麼鼓勵,你都不開口說 話,今年卻說到停不下來。」 陳德魁知道這是一種肯定,自信心也在不斷增加。

陳德魁表示,雖然在Bryant High School 能夠得到鍛鍊和成長,但他更喜歡華裔學生和老師較多的環境,因此11年級時轉學到了艾 姆赫斯特的新城高中,在畢業時榮獲市教育局特別向克服一些困難並取得成就的學生頒發 的「傑出成就獎」。

在中國,陳德魁家門前的那條街布滿汽車產業,他早就對汽車有興趣,再加上環境影響, 高中以前陳德魁雖然不喜歡讀書,但對電子、機械、汽車器械等很有興趣。他的抽屜裡裝 滿了大大小大的電子零件和設備,「媽媽說這是垃圾,我卻認為是寶貝」。

由於陳德魁上了兩年十年級,學分基本修夠,新城高中的華裔陳老師了解他的情況和特長 後,向他推薦曼哈坦的一所職業培訓技校。不同於一般學生,陳德魁當時每天只需在新城 高中上四節課,下午去技校學習機械技能,經過兩年的技校學習,在20歲高中畢業時,陳 德魁除了擁有高中畢業證書,還通過考試獲得了美國電子機械技工資格證書。

今年秋天,陳德魁將進入紐約市立科技大學(New york City College of Technology)主修機 械設計。他認為,這是一個能夠把他多個愛好結合起來的專業。

陳德魁決定要在大學期間 邊讀書,邊創業。對於這樣做面臨的辛苦,他似乎早有準備,「在高中時期我就已經歷過 從早忙到晚,一天只能睡六小時的狀態:白天到兩所學校上課,晚上到平面設計公司做兼 職。我要充分利用現在的每分每秒,向著目標和夢想前進。」

身為一名基督徒,陳德魁強調,「信仰讓我具有更強的責任感和奉獻精神,想到是不僅是 自己,還有身邊的家人、朋友、社區乃至整個社會。」

[照片取自世界日報:陳德魁領取傑出成就獎,與紐約市教育總監Carmen Farina合影]

[照片取自世界日報:有機械技工證書的陳德魁正在幫朋友修車]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chen50&aid=14644705

 回應文章

通霄客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百般皆難進 唯有讀書行
2014/07/03 20:28
但是科舉制度和士大夫觀念已經深入華人文化
在美國這社會, 華人和其他東方人, 由於文化和體型的差別、限制, 要進入其他行業不易, 大家都覺得靠腦力而不靠體力的白領行業, 是最佳的選擇, 這現像, 似乎所見略同 ─ 就從書中找黃金屋和顏如玉吧!

新天新地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影響的層面
2014/06/30 09:52

就是這新聞網介紹的最後一句話讓我激動: 信仰讓我更具有責任感和奉獻的精神, 讓我想到的不只是自己, 還有家人朋友社區乃至於整個社會 。看, 主耶穌的信仰, 讓一個年輕人所影響的, 已經超過教育所給予的了!

最近看了許多書籍, 忘記是哪一位作者提到: 喔! 是馬丁路德說的, 憑著他敏銳的觀察, 注意到啊! 作為一個基督徒, 是必須經歷在心意上 , 思想上, 金錢上的三種轉變 。

台灣的學校, 近年來都甚傳老師的教職已經成為是"服務業", 這不是要顛覆了傳道授業解惑了嗎? 老師不像老師, 學生不像學生, 這可是會有後遺症哪!

以前老覺得年輕人, 沒有被教導如何處理自己的感情, 實屬嚴重了; 現在自己當媽, 更覺得當個媽沒人教如何當媽, 不是更影響社會嗎?

PS: 台灣現在有許多荒廢的小學, 請兩位陳老師回台辦教育好嗎?


沙漠之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6/30 08:13
新移民真的很辛苦,感謝主,德魁遇見主,成就了這美好,為主作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