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再思「大學自治」
2018/05/10 12:01:48瀏覽1456|回應7|推薦37

本來我對於台灣眾大學此次極力倡導大學自治,帶著狐疑心態。

台灣的大學無論國立或私立,從某個角度看,未曾自治(Autonomy)過。首先學費的收取,一向都是教育部制定,數十年如此,然而過去並沒有大學對此嚴重抗議過。

但是從另個角度,大學也不是全然沒有自治。近年來,除了國立大學選校長,時而有爭議外,其他時間教育部對於隸屬單位的國立大學校務運作並非事事干預的細微管理(Micromanagement)。

然而隨著許多大學工作人員的疾呼,我這個務實的人也跟著關注最實際的問題:自治與「經費補助」的關係該如何改變。可惜除了那些堂皇口號,和危言聳聽的恐嚇,似乎無人提及這點。

這使我產生一些奇想。

雖然台大校長的遴選事件引出這次抗爭,但「引爆點」也可以變成台灣所有大學未來走向的「轉捩點」。

與其這樣僵持不下,不如教育部遂眾大學所願,進行大學法修改,徹底落實大學自治,各校長是經由遴選,或是教授學生直選,都隨意;而教育部也同時切割經費補助的職責。

攤開地圖,台灣大概是世界上「國立大學」密度最高的地方。然而手心手背都是肉,經過這麼多年來,台灣的大學實在無需再分國立、私立,一律變成XX大學就可以。

政府省下對國立大學的巨額補助,省下高教龐大公務員的福利支出,人民稅金可以少交一點。

各大學則是自己籌募款項,刪減行政冗員和招生不足的系所;也照經營成本徵收學費。這樣運作的好處是可讓每個大學找出自己的強項,把錢用於刀口,各自發展出幾個有特色的科系;而不是為了爭取經費,廣設科系,互相雷同,卻無創意。

教育部可以把心力和費用轉而集中於辦好公立中小學和特殊教育學校。觀看先進的歐美國家,不是只靠有好的高等教育學府,而是其教育理念和根基乃扎於中小學階段。好奇的求知,觀察,鼓勵探索,學習過程給予嘗試錯誤的空間,建立邏輯思考,德智體群平衡發展,這些都不是等到進入大學才開始;而是自小學開始埋下種籽,逐漸萌芽,到大學和研究所開花結果。

台灣的中小學,教材單調,填鴨式教學,學生死記硬背。即使教育部數次教改,廢掉聯考,但只要大學仍然有國立、私立的名份高下之分,應付考試的學習模式就難以革絕。唯有各大學發展獨特科系,學生可按興趣,志向,能力,去申請就讀,才能破除那種畸形和痛苦的受教方式。

另一個可能也要考量的是「校地使用」。如果能廢除大學的「國立」名號,不再是教育部隸屬單位,而是走向自立自養自主,那些本屬國有的校地是否也要處理?是按市場地價賣給各大學?還是大學租用,每年交租金給政府?

無論如何,有這些收入,政府或許可以倣效北歐福利辦的好的國家,例如為逐漸增加的高齡化人口多設優質安養中心,或是為年輕夫婦提供育兒和住屋津貼,造福更多百姓。

這樣「想像」下來,我也幾乎全人要贊成大學自治了。就像美國的一些父母,聽到長期賴家啃老的兒女,有一天堅決要獨立自主,喜出望外之餘,一邊趕快鼓勵他們付諸執行,外加設立清楚界線,從今而後財務債務自理;一邊盤算要把兒女搬出後的房間改成什麼新用途。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chen50&aid=111813112

 回應文章

NAPA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8/05/14 22:48
我當年拿的產學計畫金額相當高,按比例抽得也高。這樣說好了,吳部長都點名升等不是由投票決定,那是由什麼決定?美國還不至於這樣明目張膽,有部分至少是大學自治的制衡。至於政府該不該放手讓台大一開始就失去政府經費補助,我想貞吟若有認識台灣出身的商業界朋友,有打過貿易戰的,會提供妳比較客觀的想法來參考。美國大學不是由政府補助原因部分是有些家族若不捐贈,則被抽的稅甚至比捐贈的高,這是一種不經過政府的政府補貼。
客旅貞吟(jchen50) 於 2018-05-15 00:46 回覆:

台灣為了某種教學/學習方式而設有實驗小學。也許該是時候出現一個‘實驗大學’。讓台大首先自治,取消國家經費補助,有那麼困難嗎?體制,法制,都是人為的,可以修改的。台大既然不願政治化介入,而政府經費補助,難道不是政治方式之一?那就成為開先鋒的實驗大學,自治自主,勇敢去締結歷史轉捩點吧!

政,商,學,各界之間如何運作,如何互惠,可能非我平民百姓能全然明瞭,但基本認識是,如果我收取政府補助,卻又不想按相關規則,那之間就是矛盾的。權利,義務之間的抗衡,有那麼難解嗎?我也在思想這之間的問題。也許改天再寫另一篇。

美國的民主制度已經行之有年,所以大學自治也進入相當軌道。一些富有家族為了避稅,是選擇捐款,但未必一定要歸於某些大學,也可以是慈善人文機構,教會組織等等。美國政府不敢規定一定要捐款哪個大學的。就算檯面下講,最後也是那個家族願意支持某個大學,不算是政府補助,當然與政府法規無涉。怎麼能與國家從稅收的經費補助來相提並論?錢雖然最後都進入學校,卻是經由不同管道。難道政府可以為此宣稱他也有功勞?

美國的州立大學,即使有州政府部分補助,校長的主要職責仍然是募款。對台灣的校長,似乎這還不是主要職責。台大的自治校長可以開始如此。


NAPA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8/05/13 23:03
貞吟啊,孩子們至少要滿十六歲才能讓他們獨立,不然就是棄養了,對吧?台灣的大學自治雖說是明文了好多年,卻未真實的考驗落實。等真正落實了、長大了,再談後面的經費分配細節也不遲。


幾年前師大的黃光彩便是杜正勝硬拔遴選第一名的李大偉而選第二名當上校長。當時在大學自治法下,教育部不顧自治法精神,按留一手的法規赤裸裸實施權力,刀進血出,沒人敢說話。既得利益的力量太大,真正搞起自治會讓一些享有虛名的人失去舞台。這次時空不同,以往「江流石不轉」,這回江流了石也要轉。我以前傻乎乎的拿產學計畫,叫廠商把錢匯進學校而不敢去接什麼校外職務,結果校方抽成數百萬後,我的升等還被卡!其實人家要的是我的技術,並不是學校招牌。商業界是很現實的世界,要掏錢出來得要先看能拿什麼好處。


另外,學生治校並不等於大學自治,卻等於紅衛兵的災難。這有個故事下回再談。
客旅貞吟(jchen50) 於 2018-05-14 00:51 回覆:

我不清楚台灣產學之間如何運作。歐美國家的大學教授若是得到grant,部分還是交給大學,部分可以充作暑期薪水(大學教授暑假沒有薪水,除非有授課,領授課薪資),其他研究經費用來付研究生,博士後研究員,買儀器設備等,不能用來加自己平時九個月的薪水。(有些大學允許教授用Grant的部分作為薪水,大學相對少付一些,而教授授課時間可減少。)所以,我不曉得為何你的大學可以抽成那麼多,看起來是不合理的。基本上Grant是教授去申請的。不過有些機構廠商也是看學校招牌而給予,不全然只是教授的資歷技術。

養孩子18歲讓他們獨立,我同意放手是漸進的。不過拿台大這個case來談,我個人認為,台大已經是‘老孩子’了。所以才提出個人看法,台大可以自治,政府也同時停止經費補助。看他們的運作如何,也可以成為其他大學的借鏡。

台大過去以來拿很多政府經費,一向是其他大學所覬覦的。此時不再給予補助,似乎也公平合理,不是嗎?台大應該可以自立自養,就開始成為眾大學的榜樣吧!

以前資訊不發達的時代,政府介入學界,管制思想。現今網路那麼發達,不像獨裁中國,資訊可以封鎖。教育部放手也是時宜。只是現在台灣的大學法,國立大學還是隸屬教育部的單位。這個一定要先釐清。不然什麼政府部門都可以要自治,不是很荒謬嗎?難道只有‘菁英’充斥的國立大學才可以?既然不再隸屬,補助人事經費當然也要撤除,國立大學的工作者不應該再是公務員身分。

至於學生自治,不等於大學自治,這是對的。不過,就大學教授是否就是比學生成熟?還是只是書唸的多一點,學位高一些而已?我在台大時,一個系裡,幾個資深教授分門,各成派系,影響各自導生。一個系如此,難道其他系所學院,不是如此?大學,和官場一樣,有權益,大家覬覦,爭取,無所謂特別清高的。自治之外,一定要有相抗衡的質素才行。

客旅貞吟(jchen50) 於 2018-05-14 01:20 回覆:

台大差不多是台灣大學界的老大。養育兒女的模式通常是讓家裡的老大先獨立自主,後面的弟妹再循模式跟進。所以台灣的教育部也可以如此試試看。

政府經費可以從發放,變成貸款方式。大學若是起初經費不足,可以向政府貸款,以本利按時償還。大學要自治,也該有風骨一些吧!


NAPA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8/05/12 22:53

台灣的教育無論過去是怎樣被執政者牽鼻子走,大學自治從現在起就該要落實。

我個人對管中閔這人沒有任何印象,拔不拔管沒有感覺。但看到執政者到如今還沒改輕視學術界的態度,深深覺得這次台大若守不住,大學自治永不可能在台灣落實。先有自主選校長的權力之後,以後再談經費分配,投票權等細節。

這次台大學生會嚷著要增加配給他們的投票數,倒想問問他們:台大現有的名聲他們的貢獻%有多少?這就是對校園自治的迷思:學生不爽能佔領校長室,有校務投票權就叫大學自治,反不知真正的自治權力是什麼。學生想治校可以,先對學校名聲有貢獻再談。我很想看看那些帶頭者的學業成績,看他們是自己努力,還是寄生在一群努力求學,成績優秀的學生創出的好名聲中。

客旅貞吟(jchen50) 於 2018-05-13 03:39 回覆:

是的,是的,是的,大學自治實在早該落實。

而以我這個很明理🙂又非常務實😄的媽媽看來,如果我的兒子們本來住家裡,食宿由我們供應,而他們賺的卻歸自己零花,有一天說要搬出去住,開始‘自立自主’,我第一個要跟他們談清楚的就是日後食宿費用不得再由我們供應,一切自理。這部分先談好,再談其他。如果他們一時手頭沒那麼多錢,可又想自治,那麼我們也可以貸款給他們,不過文書要寫清楚,簽名為記,以後需按時還錢。(以前我老大唸大學,跟我們貸款,就是如此處理。我們不是那種會拿房子去抵押貸款,給孩子去唸大學的爸媽。華人裡是有這樣的父母,自己辛苦借錢,還錢,供應孩子,捨不得讓孩子自己去還貸款。)

台灣的大學法要修訂,大學要自治,政府的經費補助停止當然也一併談妥,何必拖拖拉拉,節外生枝呢?台灣其他族群,等著分錢(雖然本來也都是稅金)的還多著呢!他們應該不會有異議的。

以台大的財務狀況,不少教授擔任公司獨董,要企業捐款也不會是難事。賣‘台大’這名稱的使用權利金也可以收不少,即使沒有國家補助,台大應該不會有財務危機的👌。如此,一個大學率先自治,財務自主,作為其他大學的‘表率楷模’,讓其他大學倣效其模式,無需太久,台灣的大學應該會大有改變。Swim or Sink ,能存活的,大概就值得去唸吧?👏

我個人是認為,台大的學生們,和其他大學的,大概也沒什麼差別,總有真金與鍍金的。鍍金的靠台大這個招牌,染的很像金光閃閃;真金的學生,即使不去台大,在其他學校依然也會有傑出表現。不過,以台灣中小學教育模式,要發掘出真金的學生,有點困難。


安歐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8/05/12 09:27

是啊!這位黨派校長,號稱將東海起死回生,

其實將東海至於死地正是當年的教育部(黨部?),

控制學程、控制學費、控制經費、控制一切,

政戰是當年大學校長的唯一正業。

三千人的「小而美」大學,如今變成一萬多人的學店,

完全浪費(廢棄)了東海當年創校的美好願景。可憐可悲!

客旅貞吟(jchen50) 於 2018-05-13 04:14 回覆:

的確,這位校長受到好多‘歌功頌德’的讚譽,講的好像東海大學沒有他,就早已關門了。

路思義禮拜堂當初的設計和位置,有其特別意義,現在看東海校地的使用和建築,已經失去其意義了。

不過,也不只東海如此。台大的椰林大道,以前可以眺望到山丘,現在盡頭堵住。周邊其他區域的建築更是顯得凌亂,靠公館那邊的,也不知是校園的一部分,還是夜市的延伸,覺得失去校園該有的樣式。

孫震任職台大校長時,很反對學生的自治活動。這次居然跳出來大談大學該自治,也是叫人錯愕!


安歐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8/05/11 10:08

教育部出錢可不是為了教育,是為了掌控,台灣的大學不准自立的。

四十年前的東海,絕對有能力自立,即使學費漲三倍都沒問題,

當年教育部硬是不准,為了什麼?政治掌控。

最終東海屈服,讓出教會控制,國民黨派了個政治校長來整頓。

懂了嗎?數十年如一日,台灣的高教,政治凌駕一切。

現今民進黨所做的一切,很簡單,叫做政治報復。

客旅貞吟(jchen50) 於 2018-05-11 23:07 回覆:

權與錢掛勾多少,這是近日倡導,疾呼大學自治,行政自主,學術自由的人避免碰觸和面對的實際情況。

台灣國立大學(甚至私立)的校長,到底掌握多少錢財資源(國家補助,企業捐輸,校內商家等等)?如果沒有什麼個人權益,而是主要擔負為學校籌募經費的責任,有多少人真的想擔呢?

客旅貞吟(jchen50) 於 2018-05-12 05:25 回覆:

東海大學這位政治校長任期還蠻長的。以前很喜歡東海素雅的校景,建築物設計,分置的很好。現在好像不再如此了。非常可惜。

東海大學創校時,得到美國某基督徒基金會的協助,包含校景設計,還有最初幾年的經費運作補助。這個基金會在美國籌辦的一些大學,例如Oberlin (Ohio), Berea (Kentucky)等,都有百多年歷史,如今都還是小而美,非常有特色的文理學院,也因此即使是私立,學費貴,還是可以收到不少素質好的學生。我的大兒子一個高中同班同學(畢業第四名)就是去Berea。美國可以繼續保持這些私立學校的品質,為何在台灣就會變質呢?實在遺憾。


安歐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8/05/11 10:00

台灣的大學,從來都是教育部掌管一切,根本不可能自立,

無論公私立,都是教育部出錢補助,出錢的當然是大爺。

大學一旦自立,90%的私立大學都會陣亡,學費至少得漲三倍,

但這是好事,目前台灣的大學,一半以上都是野雞等級。

客旅貞吟(jchen50) 於 2018-05-11 22:57 回覆:
大學廣設,去除技職專科,學生掛著學士,碩士頭銜,卻無紮深一技之長,又不肯屈就低技術的職位,變成高不成,低不就的情況,是台灣高等教育畸形發展的結果。

馮紀游陸游:漫長當下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8/05/10 14:02
您大概不知道在台灣的中學都早已是國立的了,連小學也有許多是國立的。美國的州及加拿大的省在聯"邦"制下也是國(states),都有"國"立大學。我們在加拿大的房地產稅由"省"收用,其中超過一半是屬於「教育」,由納稅人選給公立學校或天主教學校。公立大學,「外省」學生的學費比本地生貴很多;外國學生更貴。
客旅貞吟(jchen50) 於 2018-05-10 20:13 回覆:

‘公立’中小學,其目的本來就是由政府經費提供全民從小受教育的機會。國立與否,其實意義不大。最早是一些師範附小,屬於省立,其他小學多是市,或縣立。師範升等為國立,附小當然跟著升等。名號不重要,經費多少才是學校在乎的吧?

大學在美國原本都是私立,設立州立大學的目的是希望以納稅人的錢,讓收入不那麼豐厚的家庭孩子也能有機會唸大學。美國教育權歸州政府管,所以有州立大學,無國立大學,聯邦的經費是補助部分各州的特殊教育項目(例如我那時擔任特教老師,經費大部分來自州,少部分來自聯邦)。所以外州或是外國學生必須交比本州學生更貴的學費。這是理所當然的情況。

台灣的情況則是本來先有國立大學,逐漸有少數私立大學。然後讓一些專科升等為學院,技職學校為大學。接著就是各縣市都爭取要國立大學,加上財團開設的私立大學,形成到處都是大學,國家每年挹注那麼多經費,但大學生畢業程度落後。

坦白說,這幾年回台灣探親,有機會接觸一些大學生,甚至研究所學生,言談間,我多少覺得他們好像就只是中學生(指年齡感覺)的心智。教育環境給予學生耳濡目染,我過去接觸的ESL學生,高中的,即使只來美國兩三年,但就是能感覺他們的改變,語言不見得變得很流利,但心智的成長是可以覺察的。至於小學的,語言融入比較沒那麼困難,那改變更大了。

所以才有此文的喟嘆。既然大學要自治,政府乾脆放手😜,讓他們自立自主,良性競爭,可生存的就生存,該關門的自己關門。政府全力做好公立中小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