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6/25 11:23:28瀏覽566|回應2|推薦5 | |
身為一個關心台灣的文化工作者,從馬英九辭法務部部長那一刻,我就認定了馬英九是台灣未來的領袖。 當時我們印象中的馬英九誠實、正直、勇敢、不戀棧權位。這些人格特貭恰恰好是台灣多年來政界鄉愿文化、馬屁文化中的異類.許多人以期待救世主的心情希望馬英九更上層樓。 馬英九高票當選市長大家欣喜若狂的時候,我對馬英九在競選期間的言論及競選策略深深不以為然。 首先我發覺馬英九在統獨問題上立場曖昧,其次在競選策略上大量採用民進黨的選舉「殘招」.尤其是我聼到金溥聰宣稱要把國民黨打造成一個選舉機器時,我為之悚然一驚。 在競選期間我一方面替馬拼命拉票,一方面寫文章傳真到競選總部建議用堂堂正正的方式選舉,不要學民進黨的那套選舉賤招,同時嚴厲批評母語教學政見。 當然我的建議石沈大海,馬在市長任內政績、政風都算過關,但在大是大方向上則變得更糢糊,更鄉愿了。更令人憂心的是馬性格上的缺點在市長任內一一曝露。 根據我的觀察馬英九除了性格上的問題以外,一切錯誤的根源是因為馬對民進黨,對台灣社會,甚至對國民黨瞭解都很膚淺,尤其對台灣問題的病因、症狀都不甚了了.醫生不暸解病況,如何處方?如何治病呢? 零柒年風雲時代出版社替我出了一本「策馬入林」書中除了「我們希望的馬英九」在海峽評論發表過以外,另寫了「馬英九那裡有問題之一到之五,針對馬的性格、觀念、法學等提出批評。 我們希望的馬英九一文中點出了馬英九性上的問題所在,以及問題產生的原因。在此我將文中重點摘要如下: 一、不沾鍋:對位高權重的政治人物,不沾鍋是對的,公私分明也是對的,中國古代也有「大丈夫無私交」的理論,但千萬不要用你的不沾鍋來傷害別人的自尊,也不可以用不沾鍋的心態來逃避責任。 二、延攬人才必須動以私情:一個人才勝過一千個庸才,做大事必須要從集結一流人才開始,劉邦之成功靠漢初三傑,劉備之成功靠諸葛亮等都是範例。而人才的共同特性是恃才傲物,對真正的人才一定要動之以私情,動之以私情的目的是為公,有何不可?不沾鍋的個性很難與人建立私交,很難延攬到真正人才。 三、正確掌握大原則大方向的方法:大人物要做大事,大人物每天累得跟條狗一樣,沒時間思考大事,或對大事偏聽,都是政治人物的最大缺點。而劉邦是一個能正確掌握大原則大方向的好榜樣。 雖然我馬有那麼多的批評,但是最後我說: 儘管馬英九在性格上有些缺點,但是這些缺點對一個政治人物而言並不嚴重,以馬英九的智慧要改掉這些缺點也易如反掌。但是馬英九的優點更多,如清廉、率真、正直、心地善良等等,這些優點看似平凡,但是在台灣這樣一個污濁的政治環境裡,馬英九的優點就顯得可貴了,在台灣一切值價體系都在崩解之中的時候,在馬英九身上我們看到很多我們失去的東西,包括馬英九性格上不通人情的缺點,其實以馬英九今天的地位,如以「大夫無私交」的角度來看,都應該被原諒的。 基於君子愛人以德的立場,我們批馬,同時挺馬。 對馬英九的法學我有如下的批判: 法學上有一種罪叫「不做為罪」(OMISSION),如見死不救、如遺棄親人;在中國雖然沒有這個名詞,可是自古就有不做為罪,如在唐代唐律二十七卷、雜律第十一條規定:路人見火災不通報、官府不救火,有罪;唐律第二十八卷捕亡第四條:路人看到官差捕盜,不協官差,有罪;唐律第二十八卷第七條:強盜搶鄰居而不出來幫助鄰居打強盜,有罪;這些都是中國古代法律典型的不做為罪。 在古代的不做為罪幫助官差捕盜、幫助鄰居打強盜都是有風險的,雖然有風險但是一定要去做,否則有罪。在法律上有不做為罪,在道德上、在良心上、在一個政治家以及知識份子的責任來說,不做為罪更嚴重,面對大是大非不沾鍋是不可以的。 馬英九作為一個政治領袖,犯的最大錯誤是犯了「不做為罪」。 面對去中國化、面對綠色教改、面對利益輸送的經改、面對商人參加中央銀行當董監事、面對政治干預司法、面對挺而走險的兩岸政策,這些都是大是大非的問題,都是屬於會動搖國本的問題,都是屬於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問題,面對這些問題,馬英九說過重話嗎?曾經找過泛藍的立委共商對策主動出擊過嗎? 泛藍需要的是一個明大是大非的鬥士,泛綠的群眾也需要一個明大是大非的政治家來教育他們、影響他們、啟發他們,而不是以泛藍共主之尊鄉愿地向泛綠群眾示好,示好的結果非但對選票沒有加分,而且坐實了民進黨捏造出來一大堆的胡亂論述。 對馬英九的領導統御我認為是馬最嚴重的問題,除了批評,我的建議如下: 「謝謝指教」在台灣的社交圈突然流行起來,意思是「虛假」、「應付」、「沒誠意」;馬英九的個性問題也變成熱門話題,聽過幾個跟馬英九有深交的朋友共同的看法,馬英九的謙虛是假的,馬英九是一個驕傲的人,馬英九的寬宏大量也是裝出來的。 馬英九在台灣受教育的年齡,大約是民國四十年到五十年,當時的台灣還在威權統治時代,當時的社會結構比今天單純,學校教育還停頓在填鴨式的制式教育,所謂德智體羣只是口號。在那種社會、學校氣氛之中,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多半令人生厭。我曾經多次與朋友談到一個有趣的問題,為什麼五十到七十年代在台灣受教育的好學生都令人討厭?越是品學兼優越討人厭。 他們共同的性格特點有些與馬英九頗為類似,如有潔癖,為人方正、不夠朋友、沒幽默感、自私等,這些問題歸納起來就是不善處理人際關係,這種性格特質幾乎成了五十年到七十年代在台灣受過大學教育而品學兼優者的特色,這種人做學問沒問題,這種人從政做小公務員也沒問題,但是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而想登大位就會陷入馬英九今天的困境。 在當時台灣升學主義的大環境中,學校不重視課外活動,不重視體育,不重視羣體相處的訓練,不重視美學教育,不重視身心發育的平衡,培養出來的學生有幾個特色: 一、驕傲:老師、家長對學生要求唯一的標準是功課,功課好從小受到師長的偏愛,同學的尊敬,從小就有許多特權,容易養成驕傲的個性。 二、懦弱:因為從小受人偏愛、受人尊敬,在成長的過程當中很少受過挫折、失敗,所以在性格上比較孤傲,但是沒有承受壓力的能力,性格看似強硬,實則懦弱。 三、自私:成長過程中一帆風順,一直受到呵護、幫助、讚美,所以養成自私自利的性格,總認為別人幫他是天經地義的事,是受之無愧的事。 四、無趣:因為受的是填鴨式的教育,不重視身心發育,學校又不鼓勵課外活動、羣體活動,忽視音樂、美術等等,所以許多品學兼優的學生,性格一板一眼,有如古代老夫子,言必仁義,行必方正,缺乏幽默感、親和力,語言乏味,令人生厭。 這本書除了談馬英九更扼要地討論了國民黨、民進黨、台灣問題,其實每篇都在針對馬英九的認知錯誤。 書出版以後很多朋友或讀者認為我對馬的批評太過,或者認為我的說法證據不足。但是「時間」證明我沒冤枉馬英九,最好笑的是當時有一位嚴詞呵責我對馬的批評是「擴張解釋」,今天卻說我「料事如神」,而我回頭翻翻「策馬入林」中的文章,那麼多事不幸言中,但整本書居然沒有產生任何影響,思之無限感慨。 今天馬英九已被困惑下,四面楚歌聲中我又出版「救救馬英九」一書,以獻和氏璧的心情,再給馬英九批評、指教、譴責墳鼓勵,更希望給馬英九的親信、近臣參考,求求你們多讀點書,不要再誤導馬英九了。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