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6/25 13:21:09瀏覽2213|回應0|推薦2 | |
這本書原以《台灣胎記》之名印行,而於民國八十六年重新以《解讀二二八》改名出版,能夠長久行銷,可見本書對許多想要一窺二二八事件堂奧的讀者而言,還是一本重要的論著。由於本書對入門者有導引作用,所以我們必須指出該書的許多謬誤之處以免誤導讀者。最後必須說明,我們要評論的是後一個《解讀二二八》版本。 該書優點不少,但值得檢討的部份也不少,例舉如下: 一、書中認為陳儀等大陸官員來台初期,在公務人員的職等比例上,對台人並不公平,李教授認為「台灣人身居要職的比例極小」,書中載有一表,乃根據監察院〈台灣省現任公務人員概估〉統計表而來,統計時間為民國三十五年十二月底,該概估乃統計台灣省薦任和薦任以上官員的省籍分配情況,我們將它附於文後供讀者參考。[1] 這樣的解釋如果只在一個絕對標準的層面上來看,我們只得說李教授正確,台灣行政長官公署對待台省人民並不公平。但是如果以另一個相對標準的層面來看,比較日據時代的數據,我們就可以得知光復初期台省人民擔任要職的比例,其實較日本統治末期已大幅提高。依陳翠蓮博士著作中的記錄顯示,在日據時期台省人民任職薦任及薦任級以上的人數及比例,相對日人的狀況如表一所示。[2] 兩份表格相較,顯示在陳儀一年二個月的治台期間(至民國三十五年底),也已提拔簡用不少台籍人士,超逾日據末期良多。以簡任級的高級公務員來說,日據末期台省人士只得1位,陳儀在三十五年底,即任用台省人士27人,薦任級的中級公務人員,日據末期台省人士只得51位,陳儀在三十五年底,即任用台省人士817人。實際上增加的比例皆以十倍計。台籍人士對本省人任高階職位公務員比例少於外省人不滿,可以理解;但以實務而言,有職等的公務人員任用,必需按其任用辦法晉用晉昇,怎可任意破格提升職等?一年二個月的治台時期,能依規晉升多少台籍公務人員,實在也不能太過要求,更不能用這個理由來認定是二二八發生的原因之一。 以上這些狀況如果不詳加解釋,不注重公務人員任用實務上的困難,只引用單一資料片面說明:「大陸人壟斷權位」[3]恐怕流於主觀。 二、李教授書中提及光復初期台灣民生的凋敝,因為物價上漲、商人屯積米糧、百業蕭條、失業人口大增,造成台灣省民的生活痛苦。[4]這其中台灣行政長官公署當然有重大責任,但是,二次大戰結束之後,除美國之外的所有參戰國國民,幾乎都免不了受到戰爭破壞而帶來經濟蕭條之若。例如戰後的日本,盟軍大轟炸破壞了大部份工廠,生產力萎縮到不及戰前十分之一,民生物資缺乏,百姓三餐不繼,當時不少日本少女到南洋賣滛,賺錢寄回日本,或維持父母基本生活,或供弟妹讀書,[5]同時美國先後援助日本二十多億美金幫助日本重建國家,日本經濟復甦以後,不少日本學者或文學作品感念當年在南洋賣滛的日本女人,認為她們不但也是戰爭的犧牲者,同時也是日本經濟復甦的功臣。又如當年的中國大陸,抗戰前到勝利後通貨膨脹達五百多倍之多,遑論金元劵失敗之金融全面崩潰,相對當年台灣的經濟情況比世界大多數的地方都較穩定,強調經濟問題是二二八發生的主因恐非事實。至於公賣制度的缺點,如效率不高,成本控制不易,無法與民營事業競爭等先天缺點,乃是事業體長期經營的缺點問題,對於短期經濟不會造成立即性的傷害,其於二二八的影響更小。 三、《解讀二二八》這本書,對共黨份子在二二八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著墨不多,對一本入門書來說似乎有所久缺。例如對事件北中南三個中心的台中謝雪紅和鍾逸人二七部隊,只用16行文字描述;[6]對將四十二條處理大綱定案的,處委會台北市分會主角王添灯及其周邊台共分子的雙重身份角色,只以一段「三月六日下午,『處委會台北市分會』成立,由王添灯任主席……王添灯膺此重任,乃委請其《自由報》同仁潘欽信、蕭友三、蔡慶榮 (這些都是社會主義者)研究更具體的政治改革方案,最後由潘欽信執筆,草擬成三十二條的『處理大綱』」[7]五行字淡淡帶過。由於共黨分子在事件擴大扮演相當大的角色,李教授這樣的寫作方式,將共產黨在二二八事件中的角色淡化,對瞭解事件為何會擴大並無幫助。 四、蔣中正是當時的中國領導人,台灣省發生二二八事件,套句現代用語來說,對事件的責任他必須概括承受,但是負何種責任應該讓證據來說話。但反之,對其不應受的責難,也不該任其無端受謗。 李教授書中言及蔣發給陳儀的電報內,經舒桃(元孝)親口證實有「格殺勿論」、「可錯殺一百,不可錯放一人」等字,但又言「在目前可查到的史料中,雖無上述舒桃所言之資料。不過,蔣介石這種「格殺勿論」的處斷方式,並非無前例可循。」然後,李筱峰教授乃以張學良提及的「張學良替學生向蔣介石請命,蔣介石卻怒斥道『對於那些青年,除了用槍打,是没有辦法的』」為證,認為蔣過去迷信暴力的性格,在二二八事件中採取「格殺勿論」態度,似乎也就見怪不怪了。[8] 李文中引述的資料無論是舒桃的親口證實或張學良的話,都是二手資料,都是孤證,而且瞭解蔣介石的一生就知道蔣的性格特質並非「迷信暴力」,如在蔣統一中國與軍閥混戰時期,以及蔣在剿共時期,德籍顧問屢次建議蔣作戰時要徹底殲滅敵人,但是蔣迷信中國「以德服人」,之傳統,一再原諒敵人。而二二八有關蔣的一手資料如三月十三日致電陳儀元電「請兄負責嚴禁軍政人員施行報復,否則以抗令論罪。」三月十九日電白祟禧:「據劉師長電稱,我軍一營追擊至塔里地方被匪包圍激戰中云,此應特別注意對殘匪之清,切不可孟浪從事,稍有損失以漲匪焰,尤特別注重軍紀,萬不可拾取民間一草一木,故軍隊補給必須充分周到,勿俟官兵藉口敗壞紀律,如果大軍入山,窮追更應慎重,請轉告劉師長為要,近情如何盼復。」上述電文並有手跡原件,可謂一手資料。如果李筱峰連一手資料都不相信,豈可輕信對蔣介石不利之二手資料及孤證。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