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英國】作家Michael Frayn談創作
2013/10/10 09:02:17瀏覽792|回應0|推薦0

2012.7.12 《新華書目報 科技新書目》武夷山

michael frayncopenhagen

麥可‧佛萊恩(Michael Frayn,福瑞恩)是英國著名作家和戲劇家,他的著名話劇《哥本哈根》(Copenhagen),它假想了丹麥物理學家玻爾和德國物理學家海森伯圍繞「研製核武器是否人道?」的問題進行的討論,激發觀眾走出劇場後繼續做深刻的思考。其實,他的作品樣式十分豐富,不僅僅是劇作。2012年5月,他新創作的小說Skios又問世了。

這是一部搞笑的作品,說希臘一個島上有一個研究所,研究所邀請某人來演講「科學之組織」。結果,另一個演講者被錯認為是他們邀請的演講者,故事由此展開。麥可‧佛萊恩想通過這部故事來討論決定論──人們對事件的貢獻是被事先確定了的嗎?還是說,人的貢獻或作用無法用因果關係來解釋?他傾向於後一種觀點。

他認為,不管什麼笑劇,其笑點無非反映在兩個方面。一是人們被還原到機器層次,失去自主性,無法控制局面;二是人們拚命想辦法來應對困難的局面,比如編造謊言試圖擺脫困境,結果越弄越糟糕,越圓謊越被動。筆者覺得,電影《摩登時代》中卓別林扮演的生產線上的工人,屬於第一類;無數文藝作品中「聰明反被聰明誤」的角色,屬於第二類。

不管是創作劇本,還是寫小說,他都喜歡染指科學。這是怎麼開頭的呢?他原本是讀哲學專業的,那時自然會碰到一些科學問題,尤其是與量子力學相關的問題。但是,他本來從未打算寫科學題材的東西。直到有一回他讀到了美國作家、情報專家、普立茲獎得主湯瑪斯‧鮑爾斯(Thomas Powers)寫的《海森伯的戰爭》(Thomas Powers, 1993),才動起了寫科學家的念頭,因為有幾個問題總是縈繞在他的腦際:海森伯1941年為什麼去哥本哈根?他參與納粹核武器計畫的動機是什麼?他真的想造原子彈嗎?儘管這些問題答案並不確定性與海森伯的不確定性原理並無關聯,但兩者存在類似的現象:達到某一點後就走不下去了。於是產生了《哥本哈根》這部劇本,它講的是科學故事,其實他想討論的是認識論問題。

2006年,他發表過一部非虛構作品《人的作用:我們在宇宙創造中的角色》(The Human Touch:Our Part in the Creation of a Universe),一個文學家寫這樣的題目,令很多人既吃驚又佩服。該書主要觀點是:人類的心智限制了他們對世界的認識。他承認,這裡存在著一個悖論:世界如何運行,與人類本無關係,但人類只能根據自己的所見所思來討論世界,因此必然受限於什麼東西,只是說不清這個限制因素是什麼。他曾受邀到日內瓦的歐州核子研究中心就《人的作用》這部作品發表演講,發現那裡的科學家非常痛恨他的觀點,演講之前,有人甚至開玩笑地對他說,「我們會讓你滾釘板的」,意思是要狠狠駁斥他,把他批得體無完膚。他覺得,那些科學家仍舊是老派的柏拉圖主義者,堅持認為數字和科學定律就是客觀的實體,而他認為,這些東西是人們為了認識世界而構建的,沒有那麼客觀。

記者曾問他,你不是科學家,卻要寫科學,你有多大信心?他說,做科普的既有科學家,也有身分非科學家的科普作家,已經成了慣例。像物理學家費曼所持的觀點是比較極端的,費曼說:不掌握數學,就不可能理解物理學,好比分辨不出音調高低的人就無法欣賞音樂一樣。麥可‧佛萊恩承認,在《哥本哈根》劇本中含有一些科學錯誤,被科學家們指出了,但他說,科學家們還是很大度的。

他說,戲劇(play)被稱為戲劇,意味深長,因為play的另一含義是「遊戲」。一個劇作家肯定是要胡思亂想的,胡思亂想就是觀念的遊戲,比如:假定有足夠量的鈾-235,會發生什麼?假如一個人發現自己的兄長其實是自己的父親,會怎麼樣?你就從這些假想情況出發好了。你可以說這是瞎玩鬧,但是,瞎玩鬧常常能帶來正經的結果。
 
參考文獻
Q and A Michael Frayn, The playful dramatist, Nature, 12 April 2012, V 484: 163-164.

注:
1.德國科學家海森伯在1933年因為對量子力學的特殊貢獻(1926年提出量子力學的矩陣方程式;1927年提出不確定性原理)獨自獲得了1932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其對20世紀科學發展的貢獻是不容置疑的。但是,二戰結束後,海森伯作為納粹統治時期應對德國社會與文化危機的代表人物,成了最富爭議的科學家之一。

2.麥可‧佛萊恩(Michael Frayn):戲劇家、小說家、翻譯家。1933年出生於英國倫敦郊區,曾為英國著名的《衛報》與《觀察家報》記者與專欄作家。
  
他的戲劇作品主要有:《我們兩個》(The Two of Us)、《字母次序》(Alphabetical Order)、《雲》(Clouds)、《離合》(Make and Break)、《騙子生涯》(Donkey's Years)、《糊塗戲班》(Noises Off)、《恩人》(Benefactors)、《哥本哈根》(Copenhagen)、《民主》(Democracy)等。
  
他的作品屢獲戲劇界重要大獎,《字母次序》獲1975年倫敦標準晚報獎最佳喜劇獎,《騙子生涯》獲1976年奧利佛最佳喜劇獎,《離合》獲1980敦標準晚報獎最佳喜劇獎,《糊塗戲班》獲1982年倫敦標準晚報獎最佳喜劇獎與奧利佛最佳喜劇獎、提名1984年東尼獎最佳戲劇獎,《恩人》獲1984年奧利佛獎最佳新劇碼獎與1986年東尼獎最佳戲劇獎,《哥本哈根》獲1998年英國評論圈獎最佳新劇碼獎與倫敦標準晚報獎最佳喜劇獎、1999年莫里哀戲劇獎最佳新劇碼獎、2000年東尼獎最佳戲劇獎,《民主》獲2003年倫敦標準晚報最佳戲劇獎、英國戲劇評論圈最佳戲劇獎和英國南岸最佳戲劇獎。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ason080&aid=8960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