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7.30 《中國圖書商報》李鮃
買書的理由總是相似的,不買書卻各有各的理由。
在6月18日的《中國編客》上,我們做了一個特別企畫,主題是《讀者購買行為大起底:一千個買書的理由》,由各行各業的購書者談自己買書的習慣、喜好、途徑等,為出版從業者參考。本期我們則就影響讀者買書的原因進行深度分析,並提出相應對策。
在採訪、寫作本文時我們發現,一本書由無數個細節組成,任何一個細節出了問題,就有可能會導致讀者流失。那麼對編輯的要求就是,必須全面熟悉出版的全部流程,了解讀者心理,把每一個細節都做好、做到位。每做好一個細節,書就會好賣一點。
這18個理由當然不會是讀者不買書的全部原因。事實上,讀者拒絕購買某本書,是建立在他已經「看見」這本書的前提之上的,更多的時候,讀者沒有買某本書,是因為他根本不知道有這樣一本書存在,而這本書,很有可能正是他所喜歡的。不過這是另外一個話題了,我們將在以後的企畫中對此進行分析。
1.對作者反感
「曾經買過某作家的幾本書,後來關注了他的微博。怎麼說呢……得他在微博上的言行實在突破了人類的下限,從此對他無比反感,再也不買他的書了。」
「自從某大師『含淚』以後,我就不買他的書了。連帶著,他推薦的所有書我也不會買。」
「某作者我十分喜歡,她的書,我開始是見到必買的。但是買了幾本就發現,她有不少書都是拿新作和舊文拼湊起來的,這就讓我很頭疼。不買吧,還有點新的在裡面;買吧,許多文章已經看過了,買了就是浪費。」
「某作者走紅以後,迅速出了許多書,品質卻大不如以前。估計是蘿蔔快了不洗泥,各種瞎對付,也有人說可能是有槍手。反正不管怎麼說吧,這都是壞了自己的招牌。我是再也不會去買他的書了。」
編客支招:我們之所以購買一本書,作者常常是最關鍵的因素。許多讀者對於自己喜歡的作者,是只要見到新書必買的,不管他寫的是什麼。
也正因此,出版商要把作者當成一個品牌來經營,注意不要濫用品牌,透支信任度。同時也要維持作者的品牌形象,使其符合目標讀者的期待值。
2.推薦者不可靠
「我最反感書腰上放一堆名人推薦,各個領域的都有。難道除了名人推薦,就沒有別的招了嗎?還有,跨界推薦有什麼用?拜託,你一商人,就不要摻乎情感界的事了好不好?」
「看到1O本新書,有七八本都是某人推薦,『書腰小王子』的名頭果然名不虛傳。但是我也懷疑,他推薦這麼多書,自己都看過嗎?」
「最好笑的是,推薦人我根本就沒有聽說過,還需要加注釋說明。這種推薦有什麼用?」
編客支招:名人推薦是包裝圖書常用的方法,它是透過大眾對名人的崇拜來拔高圖書的品質,促使讀者快速判斷並形成購買的有力手段。
名人代表一定的權威性,擁有一定的號召力,名人薦書可以增強讀者對此書的認可度和信賴感,對作品宣傳還是有一定作用的。
但目前名人推薦已經過多過濫,結果是透支了名人的公信力。現在使用名人推薦需要十分謹慎。名人薦書雖然有用,但也要把握個度,適可而止。
儘量不要拉不搭界的名人來推薦。不過超級名人例外,他們推薦任何書都是可以的。
儘量不要用需要加注釋的人來推薦。但是某個專業領域的專家可以例外。
不要用可能引起人反感的名家來推薦。名家都是雙刃劍,很多讀者也許就因為厭惡某位名家,反而不買這本書。
3.讀者評論影響
「買書之前,我通常會去豆瓣、當當網或者卓越亞馬遜上看看評論。差評如潮的不會買,但好評如潮的也不會買——因為很可能是被人操控的。」
「我通常在當當網上買書。買書前一定會看評論。其實倒沒有認真看是好評還是差評,而是關注評論數量。評論很少,甚至沒有的,原則不買。因為那說明沒有多少人對這書感興趣。有數千評論的,一定是大家關注的。」
「到網上看一些看過的人的評價。如果負評價是我在意的,或者得分不高,就不會去買了。」
編客支招:名人薦書現在已經被使用得太多太濫,以至於讓人直接無視甚至心生反感,普通讀者的讀後感,卻因其草根性更容易讓人信任。大眾一般會認為,身分相近的人說的話可信度更高一些。
在網上買書的讀者,也會習慣性地看看評論和評星,網上評論多的圖書通常會促進銷量——甚至連批評性的評論也是如此。只要不是一邊倒的批評就行。
出版商可以有意識地引導讀者在網店和豆瓣上發表評論、評級打分。也可以讓作者發動自己的粉絲去做。
4.書名不知所云
「有本書叫《偷眼淚的天使》,一直以為是本青春小說,所以就沒有買。後來無意讀了幾頁,才發現正是自己的茶。這書名太坑爹了。」
「《人生》,讓你想起什麼?是路遙的小說吧?但它有個副書名:『中國首部商業領袖集體傳記』。其實還是挺有賣點的,但這個書名,真是太莫名其妙了。我開始是直接無視,後來看到副書名,才買了。」
「《戰國縱橫》,給人的感覺是一本歷史社科讀物,所以就沒有買。後來讀客重新出版了這本書,改名為《戰國縱橫:鬼谷子的局》,我這才知道,這是一本關於鬼谷子的謀略小說。正是我喜歡的,買了。」
編客支招:書名是最重要的封面文案,也是一本書最重要的賣點。特別是對於作者不夠有名的書來說,書名幾乎就是最重要的購買理由。
我們通常以為,書名應該準確地表達出一本書的內容,但這很可能是錯誤的;書名首要的價值,是傳遞閱讀價值,激發讀者的購買欲望。也就是說,起書名不只是要考慮內容,更要考慮讀者。書名起錯了,就直接與讀者錯過了。
特別要注意一點,書名不是猜謎語。有人煞費苦心,起一個自以為很有內涵的書名,得意洋洋地以為,讀者讀完這本書後,就能體會到這個書名的偉大和精妙之處。但是我們一定要清楚,絕大多數讀者,第一眼看到的都是書名而非內容。書名不能引起他們的興趣,他們根本不會翻開書來讀。
5.封面設計太差
「一些書我知道內容不錯,但是如果封面設計太粗俗,我還是不會買的。」
「就封面而言,讀客的書,我知道也有不少是好書,但是一看封面,就不想買了。」
「有本職場書,居然用黑色封面,難道是寓意是職場需要厚黑學嗎?還有本財經書,用粉紅封面!看上去就像是本兩性書!」
「我大愛的某作者,換了新東家,出了新書,封面難看到爆!簡直要醜哭了!忍了又忍,還是忍無可忍,不買了!」
「科幻書設計得跟歷史教科書似的!一眼看上去就沒有購買欲望了!」
編客支招:封面不只是包裝,更是廣告。對於作為商品的圖書來說,封面並不只是保護和美觀這麼簡單,它更應該承載的功能,是促進銷售。大眾圖書封面設計,首先要考慮的當然是實用,以好賣為先,其次考慮的才是美觀與否。
但是實用性與美觀並不矛盾。在很多時候,實用與美觀是可以兼得的。突出實用性,並不是說,封面就應該很難看了做,最起碼,在美觀方面,也應該及格。太難看的封面,照樣會把讀者趕跑。
另外,不同類型的書,官場、情感、財經、懸恐……都有它相應的風格。封面首先要做到「是這一類書」,否則就會錯過讀者。
最後還要替讀客的封面做個辯解。雖然有人不喜歡讀客的封面,但讀客圖書的銷量很大卻是個不爭的事實。那麼出版人就需要放下個人審美的成見,去認真琢磨一下,讀客的封面設計到底有什麼玄機,何以能賣得這麼好。
6.裝幀印刷有問題
「劉震雲的某本書,在書店看了頭一章就覺著該買,可是書的裝幀設計、印刷紙張簡直一無是處。心想總會有再版的吧,就一直沒買。一年多以後在另二家書店遇到簽名本,才買了一本。」
「你們見過內文字體用小七號字嗎?怎麼看!眼睛會瞎掉的!」
「在書店裡翻開某本書,行太長了,裝訂也有問題,你要看完整的內容,就需要用力把書掰開。可想而知,過不了多久這書就會散架。不買了。」
「書封面用一種奇怪的紙,一摸就留下指印,看著太噁心了。不買。」
編客支招:通常來說,一本書的內文字體應該用五號宋體,這樣「易讀性」才最高。如果是給兒童和老年人看的書,字體應該適當再大一點。儘量不要用奇怪的字體。
在內文版式設計時,要注意留出天頭地腳左右邊距,需要用力掰開書頁才能讀的版式無疑是錯誤的。
用紙、印刷、裝訂之類,也都要儘量做好。許多讀者對品相是十分在乎的。
7.書腰太惡俗
「《我與父輩》腰封文案:『萬人簽名聯合推薦,2009年最感人的大書,最讓世界震撼的中國作家閻連科,錐心泣血的文字,千萬讀者為之動容,創預售銷量奇蹟,超越《哈利波特》』這書腰封實在太惡俗了。不買。」
「我的對書腰有本能的反感。基本上,所有帶書腰的書我都不會買。」
編客支招:儘管有讀者明確表示對書腰反感,但我們依然要明白,書腰的確是行銷利器,書腰文案是除書名之外最重要的行銷文案。
對書腰應該謹慎使用,如果沒有必要,就不要加書腰。非大眾暢銷類圖書不必使用書腰。如果書名足以說明問題,就不必使用書腰。沒有好的書腰文案,寧可不用書腰。
書腰是用來打廣告的,書腰一定不能含蓄,而是要「大聲嚷嚷」。但是「大聲嚷嚷」也有技巧。要像撰寫廣告語一樣認真撰寫書腰文案。簡練、精準、讓人過目難忘、有所觸動和共鳴,又易於傳播,便是上品。
8.使用假書腰
「我在書店裡看到一本書,天藍色封面加黃色書腰,極其難看。但想著書腰是可以扔掉的,也就拿起來準備買。但是細一看,這書腰原來是印在封面上的假書腰,這就太噁心了。不買了。」
編客支招:假書腰也許是為了節約成本考慮,但給讀者的閱讀體驗是極其糟糕的。假書腰往往看上去很寒酸,像是盜版書。同時,書腰讀者不喜歡可以扔掉,假書腰就沒辦法處理,讀者很可能會因此而拒絕購書。
書腰和封面各有專長,應該各司其職。有些文案如果能夠印在封面上,那就不必使用假書腰。否則,還是直接使用真書腰為好。
9.簡介沒做好
「一本軍事小說,作者簡介是『某省某市某縣某鎮的中學校長』。這是要鬧哪樣?」
「只有個書名,沒有作者簡介,沒有內容簡介,也沒有序。我根本不知道它寫的是什麼。」
「序言寫得太差了。就是熟人間相互吹捧,跟書的內容一點關係都沒有。」
編客支招:簡介對於一本書的銷售是十分重要的。讀者往往會在看了封面、書名之後,再去看看簡介,以進一步了解書的內容,決定是否購買。
頗有一些編輯,在編輯內文、書名、封面上都很下功夫,到了簡介,就隨便對付一個。甚至有些書根本就沒有簡介。從行銷角度來說,這簡直是不可原諒的。
狹義的簡介包括作者簡介、內容簡介,廣義一點,還包括序、跋和編者手記。通常來說,序和跋相當於簡介的詳寫版。不僅讀者會看簡介決定是否購買,媒體也會從中尋找可以報導的點。
明確說一點,任何一本書,都要認真地編寫作者簡介和內容簡介——原則上,不要信任作者,編輯要自己認真動手編寫。如果可能,還應該有序、跋或編者手記。這些地方做得越到位,就越容易說服讀者購買。
10.目錄有問題
「某名人傳記,行銷工作做得很厲害,期望值挺高。不過去書店翻了翻,只看完目錄就沒有買的興致了。全書都是該名人與某某人樣式的章節,感覺不像傳記。」
編客支招:許多讀者在買書之前,都會先看看目錄,以進一步了解書的內容,尤其是非小說類讀物更是如此。但目錄也是特別容易被編輯忽視的地方。
簡單地說,就是要像做書名一樣、或者說像做廣告一樣做目錄,認真編撰每一個句子,務必使其能夠打動人。如果是一本書只有簡單的十幾個章節,那麼不妨在章節目錄下面,加上部分有趣的、重要的提要,以激發讀者的興趣。
11.文本品質不高
「某書,行銷做得還不錯,但是在網上試讀了部分章節,發現了許多不可靠的敍述。就不買了。
「試讀某書,內容極度晦澀難懂。作者似乎是在十分努力地把每個句子都寫到不像人話。我又不是受虐狂,幹嗎要買這種書?」
「某版權書,不清楚作者是真有料,還是借貶低別人抬高自己。他在書中稱卡內基為勵志騙子,動輒稱呼別人傻子,實在是讓人反感。」
編客支招:讀者買書之前,通常會在書店裡翻閱一下,或是在網上試讀部分章節,如果文本品質不能讓他們滿意,他們就會拒絕購買。
選擇好作者、精細編輯、提高文本整體品質當然是王道。但也有些小小的技巧對銷售有利。比如說,挑選出最好的文本用於網路試讀。
一些作者習慣把文字寫得很艱澀沉悶,這可能需要編輯多與作者溝通,要求他寫得更簡潔有趣一些。你可以告訴作者,把艱深的內容表達得通俗易懂,需要更高的功力。
在編輯內容時,多做小標題、提要,也是讓讀者讀得輕鬆的好方法。
12.翻譯太差
「某本書,書名和封面都極其吸引我,本來是準備買的。但是看了豆瓣上的讀者評論,說翻譯太差,連『探員』一詞都沒翻對,所以放棄購買。」
「看到幾本書,上面署名的譯者是『馬愛儂』。原以為是『馬愛農』之誤,認真看了看,還真不是。這位『馬愛儂』翻譯了不少作品,懂得各種語言,著述頗豐,卻連個基本的個人簡介都找不到。不用想了,他『翻譯』的所有書,都不值得買。」
「能把『蔣介石』翻譯或『常凱申』,這類書就不必買了吧。」
編客支招:翻譯作品品質下滑,是近年來被人關注的問題。其原因很多,比如沒有給譯者合理的回報,翻譯時間要求太緊等。這個問題在短期內可能難以解決,身為出版人,只能盡可能選擇優秀的譯者合作,並努力多給譯者回報。同時,編輯自己也應該有更強的鑑別和編輯能力。
13.拒絕「編著」
「我有一個寶貴的經驗,凡是『編著』的圖書,都不值得一讀,更不值得你花錢去買。」
「我也從不買『編著』.的書,但如果作者是西方人,且專業頭銜看起來還夠分量──一這種情況除外,因為我覺得西方國家的博士能力還可以。」
編客支招:「編著」未必沒有好書,但在許多情況下,「編著」的確是等同於「攢書」,等同於東拼西湊改版權,等同於品質低劣。難怪讀者對「編著」反感。
出版機構在出書時,還是要嚴格把關,減少低劣「編著」類圖書的存在。
如果有可能的話,把「某某編著」改成「某某主編」,效果會好一點。
14.數位閱讀衝擊
「有些書本來是挺喜歡,應該買的,但能看電子版,就不再買了。」
「會習慣地搜一下看有沒有電子書,如果有,就不花錢買實體書了。」
「慚愧地說,這兩年下單之前會習慣搜一下電子書,如果搜到了還買,多半是因為感情因素了。」
「我看電子書並不是因為它免費,而是因為它方便。雖然還是比較喜歡紙質實體書的感覺。但由於外出時帶著不方便,所以還是偷懶,下載電子書便於攜帶。許多電子書我其實是付了費閱讀的。」
編客支招:的確,數位閱讀對實體書銷售造成了很大衝擊。數位閱讀不僅方便,而且省錢。已經有相當一部分讀者習慣了看免費的電子書,就不願意再花錢買實體書了。
不過也不必過於仇視數位閱讀,起碼我自己就有過多次先看了電子版,然後買下作者所有作品的經歷。
另外,數位閱讀的讀者與實體書的讀者有交集,但並不完全重合。我們完全可以將一本書同時出實體書和付費的數位閱讀,以擴大讀者群,增加利潤。這已經讓許多出版人獲益了。
當然也可以在網上免費閱讀以聚攏人氣,但是要保證一點,不要把所有內容都公布在網上。最起碼,一部長篇小說,最後的三分之一部分,是無論如何也不應該在網上公布出來的。
15.出服方的品牌
「某社出了一套『漢譯經典』,我直接無視。我覺得它有仿商務社的『漢譯名著』之嫌。不過後來發現,這套『漢譯經典』做得還是不錯的。」
「有些書,肯定是要挑出版方的。也就是挑品牌。比如財經書會挑中信出版社和藍獅子的,人文書會挑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和三聯書店,古籍學術書會挑中華書局的,女性書會買悅讀紀的……不是這些機構出的書,就總覺得不對。」
編客支招:關於品牌,菲力浦‧科特勒給出了這樣的定義:「品牌是一個名稱、術語、標記、符號、圖案,或者是這些因素的組合,用來識別產品的製造商和銷售商。它是賣方做出的不斷為買方提供一系列產品特點、利益和服務的保證。由於消費者視品牌為產品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建立品牌能夠增加產品的價值。」
出版方的品牌的確是讀者購書的重要理由之一。相應的,出版商也應該珍視自己的品牌、培養和不斷加強自己的品牌,寧專而精,勿大而雜。
16.買書不方便
「我在微博裡看到一本書,挺感興趣的,準備去買。但是那條微博裡沒有購買鏈結。我打開京東網,正準備搜索,電話就響了。去接了個電話,QQ上又有人找我,回復了幾句,又收了個新郵件,就把買書這事給忘了。」
「看到某本書的宣傳已經鋪天蓋地,到網上去找,還沒有開始賣。等它開始賣時,我就已經忘了。」
「對一本書感興趣,但是網上沒找到,也就懶得去書店找了。一本書而已,對生活造不成多大影響,可有可無,不買也沒什麼。」
編客支招:除了極少數剛需圖書外,大部分書對於讀者來說,都是可有可無的,買了當然更好,不買也不會對生活造成多大影響。所以。許多人買書,只是在「順手」時才買。出版人充分考慮到這一點,儘量減少讀者買書的麻煩。
行銷微博務必要加上購書鏈結,讓他在動心時滑鼠一點就可以方便地買書,而不要延遲。
做宣傳推廣時,要與發行配合好,不要出現貨未鋪出就超前宣傳的現象。
17.圖書定價偏高
「幾年前,我看上一本小說,翻翻定價,48元,這也太貴了吧,不買了。」
「木心的《文學回憶錄》,的確覺得有點貴,就想著等網站有活動時一起買。」
「一般不會因為定價太高而不買書,但如果該書是再版、多次出版,最新一版的價格升得過於離譜,就不會買這個版本,而去孔夫子舊書店網站搜一本舊版本來看。」
「現在有許多的史料典籍,定價往往上千元、上萬元,實在購買不起。」
編客支招:我們對2012年的圖書定價做過調查。對於大眾暢銷書而言,30元,基本上是讀者能夠接受的心理價格底線。不過不同的書,心理價格底線並不相同,比如財經類圖書可以定價到40多元,而少兒類圖書通常不超過20元。
我們通常的定價機制是按照印張、成本核價,但這種做法可能是有問題的。更合理的做法是,根據讀者的購買預期心理來定價,然後由此倒推成本和印張。讀者願意花多少錢買書,就把定價控制在他的意願之內。
4月份的《中國編客》有個特別企畫《合理提高圖書定價的13種方法》,可供各位參考。
18、讀者經濟緊張
「年輕時經濟緊張,常常有許多書捨不得買,沒有辦法。現在就好很多,喜歡的書,就直接買了。」
「在書店裡同時看上幾本書,預算有限,不可兼得,只好遺感放棄。我是學生。」
編客支招:讀者沒有錢買書,對於出版人來說,真是個最壞的消息。
相應的對策可能是,針對低收入讀者群開發低定價的圖書。這類讀者對於價格比較敏感,但對於裝幀、紙張之類並不太在乎,可以在這些地方降低成本。
另外,英國法律專業出版公司Sweet & Maxwell的策略可供借鑑。該公司的圖書定價很貴,但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輔助策略,就是以低價培養未來消費者。該公司提供給法律學生的參考書和課本包括有償數位資訊並不貴,他們的目的是「從娃娃抓起」,把這些未來高薪高消費能力的專業人士培養成他們的忠誠客戶。
合理提高圖書定價的13種方法
1.根據消費能力和讀者心理去定價
定價不應該根據紙張和純生產成本來定,根據實際的供需和消費能力來定才更合理。
購買力決定價格和市場。定價不應該根據紙張和純生產成本來定,根據實際的供需和消費能力來定才更合理。可以提高定價的書主要還是根據消費群的消費水準,商務人群閱讀的商業類書籍、引進版圖書,高收入工作群體的高級認證教材,藝術類、收藏類圖書的讀者通常有較強的購買力,所以這類圖書的價格通常可以定高一些。
2.有需求圖書應該標高價
英國的專業書籍,定價往往是大眾暢銷書數倍甚至十倍以上。
大眾暢銷類圖書讀者對價格比較敏感,讀者甚至會因為貴了一兩塊錢就不肯買書。但是工具類、專業類、學術類圖書是有需求(Rigid Demand,剛性需求),不需要這類書的讀者,價格再便宜他也不會買;需要這類書的讀者,價格貴一點他也會買。真正在乎定價的集中在非功能性閱讀上,比如文學、娛樂、生活、勵志等等,功能性閱讀都不會過於在乎價錢。
3.定製圖書可以標天價
如果目標人群消費層次較高,高定價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針對特定目標人群的訂製圖書,其實也算「針對購買力去定價」範疇,只是目標更為精準,甚至在印製之前就已經確定了購買者和銷量,那麼這類圖書的定價就可以有更靈活的機制。如果目標人群消費層次較高,高定價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甚至可以說,這類書定出天價都沒有問題,因為對於某些消費人群來說,是以貴為美的。他需要貴,你就給他貴,皆大歡喜。當然,支撐高定價的,應該有更高的品質,從內容到裝幀。
5.稀缺的才是最貴的
如果僅此一家別無分店,沒貨可比,那主動權就掌握在商家手裡了。
譬如,現在是午餐時間。如果你樓下就是美食一條街,你有無數選擇,你大可挑挑揀揀,找那味美價廉服務好的。但如果你是在火車上,身邊連盒速食麵也沒有,你大概只能吃那又貴又難吃的盒飯了吧?
我們常說「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但是「貨比貨」是要建立在有貨可比的基礎之上的。如果僅此一家別無分店,沒貨可比,那主動權就掌握在商家手裡了。
6.一角錢比一元錢更貴
29.90元仍是2字頭的,30元已經是3字頭,給讀者的心理感受完全是不一樣的。
查看2012年暢銷書榜,會發現一個有趣的資料:絕大部分暢銷書的定價,都不會超過30元這條紅線。暢銷書要保證一定的銷量,定價便不能太高。就目前的物價和消費能力而言,30元,基本上是普通讀者的心理價格極限。達到或超過30元的書,少有能十分暢銷的。
有些書甚至定價到29.80元、29元,差0.20元、0.10元都不敢定價30元。因為29.80元、29.90元仍是2字頭的,30元已經是3字頭,給讀者的心理感受完全是不一樣的。
那麼相應的定價策略就是,如果你原準備的定價是21元,不妨考慮是否定到24元;如果你原準備的定價是25元,就琢磨下是不是乾脆定29元算了。在一定在價格區間裡,多3、4元關係不大。但是當你準備突破這個區間,就得慎之又慎。29.90元與30元,別看相差只有0.10元,這可能就是生死線啊!
7.提高印張定價
在維持絕對價格不變的前提下提高相對價格,算是一種提價策略。
讀者對圖書價格有一個心理預期,觸紅線的下場可能很慘?超過了這個心理預期,他就不會買書。將定價維持在讀者的心理預期之內,只是把書的開本變小,適當做薄一些,減少印張,在維持絕對價格不變的前提下提高相對價格,這也算是一種提價策略。
9.圖書定價也需要「陪襯人」
精明的商家都深知「陪襯人」心理策略,先給消費者一個超高的價格,然後再給一個比較高的價格,消費者就容易接受後者。超高價格起的就是陪襯人的作用。
出版行業也有過這樣的案例:比如一本平裝書定價是50元,讀者會覺得貴,但同時出一本精裝版定價180元,有精裝版這個「陪襯人」,讀者就會覺得平裝比較划算,平裝銷量就容易上去。
同時出版精裝和平裝版還有一個好處,是可以滿足不同消費水準的讀者,從而將收益最大化。飛機上要分出頭等艙和經濟艙也是這個原理。
10.再版變身「升級版」
通常來說,再版時在封面上標注「升級版」(增訂版)或者「修訂版」三字,提高價格就顯得理直氣壯了。請作者重新修訂一下原來的版本,適當增加一些內容,然後提高定價,作者、出版商都有更好的收益,讀者也會覺得物有所值。皆大歡喜的事,應該多做才是。
11. 網店專供可以略貴一些
實體書店正在漸漸淪為網店的展示台,許多讀者會到書店掃條碼或抄書名,然後去網上購買打折書,而且還可能會貨比三家,挑最便宜的買。這種現象讓實體書店很無奈甚至是憤怒,但是對於消費者來說,便宜永遠是王道,誰也沒有辦法改變。
但是網購也有網購的壞處。在實體書店,你可以把一本書拿到手裡看,裝幀、印刷、厚薄,再與定價相對比,判斷是否合適。但在網店就沒有這個便利。網購者往往關注「打幾折」,而對圖書的相對定價(基於印張、開本、裝幀的定價)不夠敏感。那麼相應的對策是,專供網店的圖書,不妨定價高一點。對於網店來說,高定價、低折扣才是王道。
出版商甚至可以開發出專供實體書店和專供網店兩個版本。專供網店的版本可以專門設計、有相應贈品,價格也可以相應高一些。這樣也可以順便解決實體書店與網站串貨的問題。
12.先培育市場再提高定價
網路小說的收費策略是,先免費放出一部分章節,待有了一定人氣後,再加入vip書架開始收費。
傳統出版也可借鑑這種策略。假如要出一本10卷本的小說,通常的定價策略是每本定價都一樣,但其實可以考慮開始的兩三本先給一定較低的價格,待培育出一定市場後,接下來出版的就可以適當提價,這樣可以提高利潤,也不至於讀者流失。相反,如果開始定價很高,就會直接把讀者趕跑了。
13.提升圖書附加值
可以隨書給一些贈品,比如附贈光碟、海報、明信片、相關的玩具公仔等。
生活類圖書則可以尋找一些合作贊助,附送面膜、護手霜,以及商場和大牌產品的優惠券,這樣對於商家來說相當於廣告,對於讀者來說,贈品價值甚至會超過圖書定價,高定價也就容易接受了。(節錄自《中國圖書商報》2013.4.26合理提高圖書定價的13種方法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