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美國】從《紐約客》《經濟學人》看新聞雜誌的內容趨勢
2006/03/15 20:14:26瀏覽1275|回應0|推薦1

2006.1.20 劉再興

2004年,新聞雜誌內容的故事是個不斷重新定位的過程,也是新進入者填充《時代》(TIME)、《新聞週刊》(Newsweek)兩大雜誌認為是無關輕重的報導餘地的過程。2004年最令人注目的變化是,其他角色攪局新聞雜誌市場。從發佈即時報導、引領時代潮流、進行調查研究報導以及對傳統美國政治文化所產生的歷史性作用等方面看,它們不是 《時代》、《新聞週刊》這樣傳統意義上的新聞週刊,從一定程度上看,它們揚棄了這些傳統。

《紐約客》(New Yorker)、《大西洋月刊》(Atlantic Monthly)甚至《君子》(Esquire)這些雜誌直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追求硬新聞報導的跡象,它們只做兩件事,便改變了新聞雜誌市場的生態及其讀者的閱讀期待。他們認為,新聞報導不只是新聞週刊的領地,新聞也不只有傳統新聞週刊那樣的一種做法與呈現方式。

這些雜誌的新聞報導理念與方法給新聞雜誌帶來的衝擊,可以從《紐約客》西莫赫許(Seymour Henh)的伊拉克話題性文章、《經濟學人》(TheEconomist)對美國經濟快速成長的報導、《名利場》(VanityFair,浮華世界)克里斯多佛‧希欽斯(Christopher Hitchens)的政治專欄中看出個大概。《名利場》雜誌主編基頓‧卡特(GraydonCarter)在2004年以一本名為《我們失去了什麼?》(WhatWe'veLost?)的專著尖銳批評布希政府,殺人政界。

為對這些雜誌內容發生的變化有個完整的了解,下文選取《紐約客》、《經濟學人》兩本從發行量角度看已是非常成功的非傳統新聞雜誌做了重點研究。

《紐約客》
《紐約客》最近15年裡內容上的變化在雜誌出版業內有目共睹,雜誌傳統的智慧在1992年蒂娜‧布朗(TinaBrown)擔任主編以來用拓展報導主題範圍的方式獲得新生,而這些主題是雜誌以前曾經回避的。在布朗擔任主編早期,雜誌便發表了關於希拉蕊‧柯林頓的文章。馬爾科姆‧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在社會科學報導通俗化的潮流中做得很好。他的「關鍵點」(Tipping Point,引爆趨勢)文章是這方面的典型例子。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些人認為,布朗把一本曾經有著偉大內容的雜誌變得平凡而瑣屑,罪魁禍首就是數量過多的名人內容。

《紐約客》目前的主編大衛‧瑞尼克(David Remnick)於1998年上任,在瑞尼克的管理下,《紐約客》因其關注文化與藝術的傳統而變得更加政治化。尤其是在布希總統任期內,雜誌採取了更加自由的報導立場,這包括例行公事式地質疑布希政府官員自相矛盾、令人發窘的言論。2004年,雜誌發表作者、前《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通訊記者西莫赫許關於伊拉克不缺少傳奇的文章已成為華盛頓的政治及外交事務作者的必讀作品。

華萊士‧蕭恩Wallace Shawn)擔任主編以後,雜誌在圖片上、採用投稿上等各方面也發生了明顯變化。

在列舉以上這些具體例子後,下面將系統地論證這些年《紐約客》雜誌內容上的變化。我們分別從1989年、1994年、1999年和2004年的1月、4月、7月和10月的雜誌中,選取最後一期雜誌作為分析對象,研究它所涵蓋的內容主題。

我們發現,虛構作品有所下降,但作品總數有所增加,文章與以前相比不再深奧難懂,雜誌上仍不難發現沒有新聞由頭、但卻能帶來愉悅閱讀享受的文章,但基本上這本雜誌對時事問題表現出更多的關注度。

1989年,我們檢測的雜誌的26篇文章中(不包括小說、詩歌和評論)只有7篇與當時發生的事件、新聞有關,其中兩篇是來自華盛頓伊麗莎白‧德路(ElizabethDrew)的通信,內容涉及老布希第一個任期內正在執行的管理政策;一篇是關於洛杉磯市長湯姆‧布萊德(Tom Bradley)的特寫,他當時正為另一個5年任期而努力著,其他的時事性文章都發表在「城市話題」專欄中,或討論全國性事務,或研究紐約這個城市相關的事情。文章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四類:全國性事務,國際事務,紐約相關的事情和紐約以外美國其他城市與地區的新聞、事件。

到了1994年,這時布朗已擔任雜誌主編兩年,在我們檢測的幾期雜誌中,文章總數為29篇,而時事性文章的數量已爬升到18篇,討論話題也更加廣泛。4篇關注全國性問 題,3篇討論國際性事務,2篇討論美國以外其他城市與紐約區發生的事情,3篇關於紐約的,2篇涉及法律事件,2篇關注藝術類新聞,1篇是媒體類文章,l篇是商業新聞。

1999年,瑞尼克已擔任《紐約客》雜誌主編1年,它不僅已吸收布朗主編期間刊發時事性內容的某些優點,也從另外一些途徑回歸到雜誌的悠久傳統上來。在48篇作品中有21篇時事性文章,接近文章總數的一半。全國性事務相關的文章達到8篇,在21篇時事性文章中占很大比重,其他時事性文章的內容主題包括:國際性事務、紐約的人事、媒體、娛樂和商業,文章主題的類別增加到12種,與媒體事件相關的時事性文章有4篇,占較大比重,與文學、圖書出版相關的時事性文章開始出現,19994篇娛樂業主題的文章與1994年相比確實占絕對優勢,但是,這些文章主體內容更多關注的是整個娛樂行業,而不是某個娛樂明星,不是了解娛樂明星的視窗,而是熟悉娛樂產業的捷徑。

或許是趕上大選年的緣故,《紐約客》在2004年文章主題涵蓋範圍尤其側重於時事性文章,占了40篇文章中22篇,這一數目是監測年份中最高的。時事性文章對大選給予了極大關注,九篇文章與全國性事務有關,這也是雜誌到目前為止最多的一年。四篇關注紐約當地人事,兩篇聚焦紐約以外的美國其他地區與城市新近發生的事情,三篇討論媒體問題,兩篇涉及娛樂與藝術,一篇事關國際性事務,一篇報導科學領域。在這些文章中,即便不在編輯技術上處理成與全國性事務主題相關的內容,也會與大選有著某種聯繫。


《紐約客》2004年時事性內容取向的最明顯例證是西莫赫許關於阿布葛拉布監獄(Abu’GhraibPrison)辱囚醜聞的報導和雜誌對美國大選內容不遺餘力的覆蓋,這包括它的大選特刊及其支持克里的簽名文章。15年前,這兩個選題中的任何一個,都不太可能在《紐約客》出現,至少不會做得像現在這樣顯著突出。

在一些觀察人士看來,《紐約客》不太可能成為一本真正的新聞雜誌,這與雜誌的傳統不相稱。它沒有顏色豐富、印刷精緻的圖片,內容也不直接關注過去或未來一週發生的事情。但是,在過去15年中,《紐約客》已踏進過去新聞雜誌專屬的領地則是個無須置疑的事實,不管是2004年總統大選辯論,還是比爾‧柯林頓8年白宮生活的結束,即便雜誌的漫畫封面也轉向這些新聞事件。《紐約客》或許本質上不是一本新聞週刊,但它卻是一本直接與新聞事件相關的週刊。

《經濟學人》
《經濟學人》在美國雜誌市場的地位越來越不可忽視,其達到這一地位的做法與《紐約客》相比既可謂直接,也可謂如「微風潤物」,無從覺察。《經濟學人》更直接切入美國政治文化生活,例如它最近發起了與《民族》雜誌關於「美國在全球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系列全民大討論。但是,整本雜誌的變化更多發生在所涵蓋的美國主題報導內容 上,而不是雜誌敍事風格或版式上。

在某種意義上,《經濟學人》走在三大新聞雜誌以前的老路上。與其說《經濟學人》變得越來越主題化,或越來越像是本公眾興趣雜誌,不如說它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於呈現準確事實、覆蓋各個領域「硬新聞」的寬度上。在某種程度上,《時代》、《新聞週刊》每週呈現更多內容的努力與嘗試,《經濟學人》已有過之而無不及。《經濟學人》不斷開闢國際市場與主題內容,用商業、金融、科學、技術等不同特色內容版塊的組合開拓亞洲、歐洲、英國及其他國際市場,每個特色版塊通常包含4個以上的簡要事實報導。

開闢「美國」版塊是《經濟學人》開闢美國市場的一個標誌,1989 年,這本雜誌並沒有為美國留出專門版面,只有一個更為寬泛、名為「美洲縱覽」的版塊,這個版塊基本上為來自美國的新聞所用,它也用於發佈來自整個西半球的新聞。「美國」版塊的出現表明了《經濟學人》意欲在深度、廣度上涵蓋與這個國家相關內容的決心。西半球其他國家的相關內容被安排到「美州」版塊。實際上,美國是除了《經濟學人》雜誌所在地英國以外唯一一個在內容編排上以獨立版塊出現的國家。自1989年以來,雜誌便開闢了一個名為「萊克星頓」(Lexington)的整頁專欄,專門探討美國的政治、政策。

《經濟學人》文章的主題也在因時而變。不少文章仍有探究美國的好奇心,對大選政治的玩家與參與者的關注也在增加。例如,2004102日發行的那期《經濟學人》雜誌,策劃了一篇關於美國大選的專題文章,它因不僅對當時的競選格局做了簡單觀察,而且對不同州的人口社會學特點及其對11月大選投票可能產生的影響做了深入分析而引領同行。《經濟學人》在2004年大選之前的最後一期雜誌,不僅把總統大選的圖片放上封面,而且在「美國」版塊中一口氣做了10篇文章,很多文章都有明確主題。

現在,關於美國的內容被《經濟學人》推向前台與中心,而不再僅僅把美國當作世界舞台上又一個重要的角色看待,顯而易見的原因之一是雜誌近一半的發行量在美國市場。但如果僅僅這樣看的話未免有些過分簡單了。《經濟學人》內容上的變化也反映了冷戰結束後美國作為世界上唯一一個超級大國地位的確立。當談及這個國家不斷成長的經濟實力與文化影響時,更加關注美國的事情顯然對於雜誌歐洲的讀者是有價值的。即使一本像《經濟學人》這樣致力於做世界新聞總匯的雜誌,要達到這一目標也不得不加大報導美國的力度。

《經濟學人》發生這些明顯變化的背後有一樣東西卻始終未變,它堅持傳統新聞雜誌的內容呈現方式,但很多時候卻不運用圖片,內容上的純粹性是對《時代》、《新聞週刊》過去新聞寫作編輯理念的一種回歸──做國內外新聞事件的概要和一種獨特全球視角的新聞報導。雜誌主編強調事件分析,雜誌要以一種有教養的、懷疑的、經常是比較尖銳的鮮明態度不斷接近事件核心。

《經濟學人》基本避免了過去10來年裡內容輕鬆化潮流的影響。娛樂明星的世界在這本雜誌的版面上找不到太多的空間。「圖書與藝術」版塊可以考慮輕鬆點,但即便在這裡《經濟學人》也不會忘掉它的新聞週刊抱負而走得太遠。

其他非傳統新聞雜誌
不只是《紐約客》、《經濟學人》兩本非傳統新聞雜誌深深侵入了新聞報導的領地。已停刊的《閒談》雜誌因報導2000年大選期間德州地方長官喬治·W·布希就槍殺事件發表的坦率而令人難受的談話而聲名大噪。為出版人、做過商業顧問的大衛‧布萊德(David Bradley)所擁有的《大西洋月刊》變得越來越熱衷於其做新聞報導的獨特方法。


康泰納仕公司屬下的《名利場》雜誌關於名人的內容至今仍占雜誌篇幅的絕對比重,但近10年來也增加了政治、媒體方面的報導。從《民族》雜誌起步的政治專欄作家克里斯多佛‧希欽斯和媒體問題專欄作家、為《紐約》寫過不少書評及其他評論文章的詹姆斯‧沃科特(JamesWolcott)的加入,給《名利場》帶來了濃厚的話題雜誌色彩,雜誌仍然保持關注好萊塢電影明星的獨特品味,但也有政界人物在此露臉,如布希任期內蓋兒‧希伊(Gail Sheehy)表情消極的面孔等。

即便是男性雜誌也開始漫步到新聞報導的地盤上,呈現出綜合性的內容輪廓。200410月刊的《君子》雜誌便出現了一篇關於可能成為未來第一夫人的文章,一個與每日秀(Daily Show)節目主持人喬恩‧史圖爾特(Jon Stewart)關於大選話題的。Q&A專欄,一封諷刺副總統迪克‧錢尼(Dick Cheney)的讀者來信,等等。

但這些新進入者在具體做法上又有所不同,一些雜誌盡力用充滿幽默睿智、價值判斷的短平快文章吸引讀者眼球,如《君子》發表的不少文章便屬此類;另一些雜誌則運用較長的重頭報導文章迎合讀者需要,如《大西洋月刊》、《紐約客》等;還有一些雜誌仍在尋找講究寫作技巧、具備良好邏輯推理的觀點文章似博取讀者歡心,如《名利場》雜誌等。不管用什麼樣的風格與語調,所有這些雜誌出現的新變化都是朝著新聞領地而去的。

《時代》、《新聞週刊》和《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
20年來,至少三本新聞週刊中的兩本,內容已朝寬泛化、輕鬆化、較少硬新聞的方向發展。這種轉變仍在繼續,這從《豪爾斯雜誌報告》( Hall's Reports)中不同話題頁碼的總數上便可看出個大概。豪爾斯是一家康涅狄格註冊的雜誌研究公司,它數十年時間內追蹤研究了《時代》、《新聞週刊》、《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 & World Report)三本雜誌中各類話題所占的版面數。其研究結果表明,這三本雜誌中的各類新聞話題在2003年與2004年這兩年間所占版面數變化甚微。儘管有打擊恐怖主義的戰爭和伊拉克持續不斷的麻煩,國際事務報導在2004年上半年卻有2%的下降,降幅較小但已相對比較容易引起人的注意。

與全國性事務相關的內容在2004年上半年有所成長,但仍未達到2000年或2001年那麼多的版面數,如果考慮到2004年是大選年,這種小幅成長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其他主要話題如商業、健康、娛樂所占版面數量相對保持穩定。從目前看,三大新聞雜誌在內容結構上已進入一個比較穩定的時期。

2004年而言,三大傳統新聞雜誌的內容結構已出現不一致的現象。《時代》、《新聞週刊》的內容類別結構大致類似,一些主題內容只占1%的小量版面,《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則完全不同,它的全國性事務報導內容佔有相當大的比重,而名人與生活方式的內容只相當《時代》、《新聞週刊》一小部分版面,文化內容所占版面數卻超過了後兩者。要不是《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提高了全國性事務報導內容所占版面百分比的平均數,這個主題的內容在新聞週刊中會不過25%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與其競爭對手比版面總數要少一些。2004年上半年,在版面總數上《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大約要比《時代》少300個版,比《新聞週刊》少200個版。所以,即便全國性事務內容占《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較大比重的版面,實際上它所占的絕對版面數不過比《時代》多20多個版面,比《新聞週刊》還少十個版面。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看起來在做一場很有意思的博弈。由於版面數較少,它決定採用一種不同的、更冷靜的內容結構,這是個正確選擇,這樣可以讓它與競爭對手區隔開。在不久前,雜誌更注重新聞簡明化,提供更多關於華盛頓和全國性事務的「你可以使用的新聞」,寫作更少程序化。但到目前為止,這種策略並沒產生太多經濟效果,《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仍在為廣告版面與廣告收入掙扎著。一個原因或許是:從各方面看,這本雜誌一直是作為一本大發行量雜誌參與市場競爭的,實際上營運的基礎是小眾化的,但從來沒有完全按照小眾雜誌的營運模式操作,既沒採用《經濟學人》雜誌所採取的方法──因為有高品質的讀者人口而採取高訂閱價格、高廣告價格的營運策略,也沒有如《紐約客》、《大西洋月刊》那樣採用作者可表明自己意見和觀點的內容營運方式。

總之,比《時代》、《新聞週刊》更少變化、看起來更像新聞雜誌而不是小眾刊物的《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正陷於左右為難的困境,即太狹窄、針對性太強的內容和再標準不過的新聞雜誌的贏利模式。

《時代》與《新聞週刊》的封面故事分析:
當重大事件發生時,《時代》與《新聞週刊》在封面故事的選擇上可說是英雄所見略同,如20046月當前任總統隆納德‧雷根(Ronald Reagan)逝世時,兩本雜誌選擇了他的同一張照片作為封面圖片。全國性事務報導作為封面故事的數量幾乎是相等的,《時代》是18個而《新聞週刊》是21個。

兩者在封面故事的選擇上也不是沒有不同。《新聞週刊》的封面故事更多是名人或娛樂性的內容,《新聞週刊》2004年這種類型的封面故事共有6個,而《時代》才1個。《時代》則更多把封面故事報導給了全國性事務,與《新聞週刊》的數量之比為76。《時代》封面故事勇敢地超越了娛樂、名人的範圍,做了二個體育選題、二個歷史選題和一個環境問題的選題,而《新聞週刊》則完全避免了此類選題登上封面故事的舞台。

趨勢性及非新聞性的封面故事分析:
另一種測量新聞類雜誌內容的方法是觀察它操作的趨勢性的封面故事。這些文章一般不與任何新聞事件相關,只是偶爾作為雜誌設定自己的新聞議程而做的,這類封面故事一般聚焦於熱點話題,雜誌希望藉此引來大量焦點,尤其是那些可能沒有訂閱雜誌的報攤零售讀者。

研究非新聞性選題之所以非常有趣,是因為它們直達新聞週刊內容變化的核心部位。2004年,當沒有什麼非得做成封面故事的新聞事件發生時,《時代》尤其是《新聞週刊》更願意把這類選題做成封面故事,如果說《時代》、《新聞週刊》的新聞報導內容越來越小,發出了變為一本大眾興趣雜誌的信號,那麼非新聞性封面故事的不斷出現是人們談論最多的跡象之一。

關注這些封面選題本身有多大不同或許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關注這些封面選題的做法與寫法。作為主流媒體的樣板,很明顯它們不太願意走得太快,做得太過前衛,它們更少闖入全新的領域,而是更接近那些可靠的、熟悉的話題,如飲食、性、名人和孩童等等。在這一點上,《時代》2004726的封面故事「孩子,那是拉斯維加斯」是個好例。這個封面故事在內容導讀裡這樣寫道,「拉斯維加斯(Las Vegas)的繁榮是罪惡與情感的混合物,雜誌裡面有聚會為什麼如此火爆的分析」。這是個老掉牙的話題,拉斯維加斯現象在電影、圖書甚至網路電視上已家喻戶曉,甚至這個城市的旅遊口號「要知道這裡發生什麼,請待在這裡」也比《時代》的這個封面故事早上一年多。

《新聞週刊》在「趨勢實際上不成其為趨勢」的封面故事方面與《時代》不相上下,它7月份的一個封面故事名稱是「太太的生活秘密」,其副標題這樣寫道:「為什麼她們會迷失方向?因為她們有工作地點和網路,無規律的生活和沒吸引力的丈夫。難怪越來越多的美國女人都在另一個男人的懷抱裡尋找舒適。」文章認為,女人有史以來都在欺騙她的丈夫。整篇文章很少有硬梆梆的資料圖表來驗證考慮過通姦的美國女人有小幅度的增加,但是它也這樣報導說:「80%的美國人說失真總是錯誤的,……這比197070%有所成長。」文章接著說:「大眾傾向於認為,失真是破壞性的。」從所有這些敍述中自然容易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趨勢是什麼?《新聞週刊》一些非新聞性的封面故事都是這樣類似的話題,如「蜘蛛俠2的秘密」等,這樣的選題基本上是健康、生活方式和科技類的,這些封面選題與《時代》同類選題相比,更注重關注實用新聞這個市場。

新型新聞雜誌仍在爭論中
對於居住在華盛頓的出版商大衛‧布萊德正在考慮創刊一種新型新聞雜誌與《時代》、《新聞週刊》、《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更直接地進行競爭的爭論已經持續兩年多。在做了多年商業策略顧問後,布萊德選擇了出版作為他的第二職業,他1997年買下《民族》雜誌,之後又在1999年拿下《大西洋月刊》,兩本雜誌都是政論性刊物。

布萊德是否有發行一本新型新聞週刊的計畫,這很少有人知道,他也沒有回答我們關於這方面的電話詢問,但他的一個職員私下對別人暗示過,在雜誌出版行業,布萊德密切關注著《經濟學人》的創新,尤其是它的收入模式及其如何把它運用於基於美國市場的雜誌這一點上。

在傳說他要創辦的新型新聞週刊與他已取得的成就之間最大的不同主要有兩點,第一,很明顯,他要做的這本雜誌要從零開始,而不是購買一本老雜誌,然後老牌裝新酒;第二,或許也是更重要的一點是,買下兩本政策性或特色性的雜誌之後,他將更多進入主流媒體市場。

結論
非傳統新聞雜誌已經把新聞雜誌領域推上了不同的發展方向,並為更多的競爭者打開了大門。一些已從大眾文化領域踏上新聞路途的雜誌已拓寬了新聞雜誌的定義,帶來了不同意見和看法,著眼於做一週中富有特色的新聞,成長為一本大雜誌。同時,《經濟學人》已找到了自己的成長模式──堅持新聞雜誌歷史悠久的辦刊傳統,做短小精悍、準確簡明的新聞,簡單地增加雜誌的美國趣味。

這些內容模式的任何一種都可以產生一本新的新聞雜誌,一些出版商可能會運用這些模式去創辦新雜誌。但是,考慮到近年的變化,最大的可能是利用傳統新聞週刊留下的缺口,綜合各家所長,創辦一本全新的雜誌。畢竟,年輕受眾在這個領域仍未得到很好的服務。

影響深遠的變化可能不會在一夜之間成為現實,在這個領域內已然發生的長久而穩定的改變不太可能導致災難性的後果──新聞雜誌的大量消亡。傳統新聞雜誌的受眾日漸流失,但並沒有高台跳水,尤其像《時代》、《新聞週刊》這樣的傳統新聞雜誌在改變內容方面已做了它們所能做的一切,以團結這些受眾,但是,從長遠看,新聞雜誌領域格局的變化幾乎不可避免。正如所有媒體的大批受眾看起來正在消失一樣,傳統新聞雜誌為大眾讀者準備的輕鬆化、更少新聞化的內容可能會空費心機,得到越來越少的支持者。

注:《新聞週刊》
在紐約出版,面向全世界發行。它在美國境內始終緊隨《時代》,扮演著第二大新聞類週刊的角色,並偶爾在廣告 收益上超過對方。算上《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在美國三大新聞週刊中,《新聞週刊》的立場最左,也可以說,更傾向於自由派(liberal)。

與英國的情況不同,放眼望去,美國媒體中幾乎找不到走中間路線的成員,要麼和大部隊一起左行,要麼就要成為「保守」的異類。美國的「自由派媒體」(liberal media)對政府從根本上抱著批判態度──像伊拉克戰爭這樣的事情,只可能被描述成一場噩夢。

梅鐸(Rupert Murdoch)於1996年創建福斯新聞網(FOX News)。該新聞網堅持認為,完全「客觀」的報導無法實現,並決定以「公正和平衡」(fair and balanced)的原則公開宣揚其保守派主張,以取得對自由派媒體的平衡。但是在美國新聞工作者眼中,福斯電視台不過是一堆垃圾──從早到晚替美國政府唱讚歌,與在知識分子中占統治地位的自由思想格格不入。所以,儘管福斯新聞網以保守派形象示人,但它的右派傾向遠遠無法與主流的左翼聲浪相抗衡。除去《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等媒體,美國的輿論導向幾乎完全掌握在自由派手中。自由派遊說組織「美國民主行動」(Americans for Democratic Action)曾對美國媒體的傾向進行打分──100分表示立場最傾向自由派;而眾議院中立派的得分為39分,可視作中間基準。在保守派一方,「福斯新聞特別報導」(Fox News Special Report)的得分為27;而在座標的另一端,《新聞週刊》高達72分,完全超過《時代》週刊、《紐約時報》和「NBC晚間新聞」所處的60分時段。

在剛剛過去的2005年,《新聞週刊》因為遠勝同行的左派作風吃盡苦頭。59日,《新聞週刊》老牌記者刊發報導,引用匿名消息來源,指稱關塔那摩美軍基地存在褻瀆《古蘭經》行為。該報導在世界範圍內掀起軒然大波,引發穆斯林信徒對美國政府的強烈抗議。但此後不久,白宮與五角大樓紛紛指稱該報導失實,並對《新聞週刊》施以重壓。516日,《新聞週刊》改變態度,由編輯馬克‧惠特克撰刊發了只有一句話的撤銷聲明:「基於我們現在所掌握的情況,我們撤回關於軍方在關塔那摩基地褻瀆《古蘭經》的報導」。

從《華盛頓郵報》曝光水門事件開始,帶有嚴重自由派傾向的美國媒體就成為政府的眼中釘。而1961年《新聞週刊》被華盛頓郵報公司收購後,兩者就自然而然地結為同系。《新聞週刊》曾在柯林頓性醜聞、「9.11事件」等負面報導中一馬當先,讓政府下不來台。考慮到近年來美國保守主義思潮強勁復興的大背景,《新聞週刊》在派系鬥爭中光榮掛彩也顯得順理成章。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ason080&aid=205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