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6/30 09:39:15瀏覽201|回應0|推薦0 | |
諸賢!若又耳有、聲有、耳識有之時,知實有觸之施設……若又舌有、味有、舌識有之時……若又身有、所觸有、身識有之時……若又意有、法有、意識有之時,知實有觸之施設。觸之施設有之時,知實有受之施設。受之施設有之時,知實有想之施設。想之施設有之時,知實有覺知之施設。覺知之施設有之時,知實有生起迷執想分之施設。
諸賢!若眼非有、色非有、眼識非有之時,知非實有觸之施設。觸之施設非有之時,知非實有受之施設。受之施設非有之時,知非實有想之施設。想之施設非有之時,知非實有覺知之施設。覺知之施設非有之時,知非實有生起迷執想分之施設。 諸賢!若又耳非有、聲非有、耳識非有之時……若又鼻非有、香非有鼻識非有之時……若又舌非有、味非有、舌識非有之時……若又身非有、所觸非有、身識非有時……若又意非有、法非有、意識非有時,知非實有觸之施設。觸之施設非有之時,知非實有受之施設。受之施設非有之時,知非實有想之施設。想之施設非有之時,知非實有覺知之施設。覺知之施設非有之時,知非實有生起迷執想分之施設。 諸賢!實世尊如次略說,即『比丘,由其因緣,人間迷執想分之生起,於其事物,而至無可歡喜、歡迎、執着者,此實至貪隨眠之邊、嗔隨眠之邊、見隨眠之邊、疑隨眠、慢隨眠、存在欲隨眠、無明隨眠之邊;又其執棒、執劍至鬥爭、諍爭、論爭、抗爭、離間語、妄語之邊也。於其處,彼惡不善法,滅無餘矣。』此世尊之略說,不詳解說所教之意義,以我如是解說之。若諸賢喜歡者,應詣世尊處,以問其義。且如世尊之所解說,即應如是受持之。」 於是,彼等比丘歡喜尊者大迦旃延之說法,隨喜從座起而詣世尊之處。詣而稽首世尊,坐於一面。於一面坐之彼等比丘,白世尊言:「世尊!實世尊為我等略說此教……如是我等從尊者大迦旃延,依此等方法,以此等句、以此等語解說其義。 世尊曰:「諸比丘!大迦旃延是賢者。諸比丘!大迦旃延是大慧者。諸比丘!若汝等向我問其意義,我亦唯如從大迦旃延所解說,其義完全唯如其解說也。應如是受持之。」(文長節略) 種性制度,是曾經存在印度的一種社會階級制度,它將人類分為四大類:婆羅門(祭司與教師)、剎帝利(士兵和統治者)、吠舍(普通勞動者:商人、農人、工匠)和首陀羅(奴隸)等。 迦旃延的出身是婆羅門,是階級裡最高的祭司之子,而佛陀來自比他位階還低的剎帝利。他之所以願意尊佛陀為師,完全是因為佛陀眾生平等的理念,吸引了他,也因此在他有生之年,也落實的推廣了這樣平等無私的概念。 不僅如此,平等心也運用在禪修當中。平等心是每位禪修者都需要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的功課! 迦旃延出家後,除了追隨世尊,以及安住勝孤獨外,主要待在阿槃提,旁及迦毗羅衛城、王舍城與舍衛城。 還有就是《維摩詰經・弟子品》裡有載: 佛告摩訶迦旃延:『汝行詣維摩詰問疾』!迦旃延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昔者佛為諸比丘略說法要,我即於後敷演其義,謂無常義、苦義、空義、無我義、寂滅義。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迦旃延!無以生滅心行說實相法。迦旃延!諸法畢竟不生不滅是無常義,五受陰洞達空無所起是苦義,諸法究竟無所有是空義,於我無我而不二是無我義,法本不然今則無滅是寂滅義」。說是法時,彼諸比丘心得解脫,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再來節錄《雜阿含經》301〈化迦旃延經〉之原文(出自《大正藏》2‧85中)。文義中有關於十二因緣,以及中道理,迦旃延尊者聽聞而證果: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那梨聚落深林中待賓舍。 爾時,尊者足散陀迦旃延,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正見,云何正見?云何世尊施設正見?」 佛告足散陀迦旃延:「世間有二種依,若有、若無,為取所觸;取所觸故,或依有,或依無。若無此取者,心境繫著、使,不取、不住,不計我,苦生而生,苦滅而滅;於彼不疑、不惑,不由於他而自知,是名正見,是名如來所施設正見。所以者何?世間集,如實正知見,若世間無者不有;世間滅,如實正知見,若世間有者無有。是名離於二邊,說於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無明滅故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 佛說此經已,尊者足散陀迦旃延聞佛所說,不起諸漏,心得解脫,成阿羅漢。 在《妙法蓮華經》卷三〈6 授記品〉記載: 「爾時世尊復告諸比丘眾:「我今語汝,是大迦旃延,於當來世,以諸供具,供養奉事八千億佛,恭敬尊重。諸佛滅後,各起塔廟,高千由旬,縱廣正等五百由旬,皆以金、銀、琉璃、車磲,馬瑙、真珠、玫瑰、七寶合成,眾華、瓔珞、塗香、末香、燒香、繒蓋、幢幡,供養塔廟。過是已後,當復供養二萬億佛,亦復如是。供養是諸佛已,具菩薩道,當得作佛。號曰閻浮那提金光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土平正,頗梨為地,寶樹莊嚴,黃金為繩以界道側,妙華覆地,周遍清淨,見者歡喜。無四惡道——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道,多有天、人、諸聲聞眾及諸菩薩,無量萬億莊嚴其國。佛壽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最後,說起因緣。迦旃延尊者是在累劫前曾以花束供養那時的世尊,並發願希望能有機會在下一尊佛出世以後能論議第一,有這樣的願力,才應緣而來的!而限於篇幅,特引〈跋地羅帝偈〉作為結尾: 慎莫念過去,亦勿願未來,過去事已滅,未來復未至。 現在所有法,彼亦當為思,念無有堅強,慧者覺如是。 若作聖人行,孰知愁於死?我要不會彼,大苦災患終。 如是行精勤,晝夜無懈怠,是故常當說,跋地羅帝偈。 ~~賢善一夜偈(跋地羅帝偈)/佛陀所作/中部133經/摩訶迦旃延賢善一夜者經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