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蔡英文何時承認九二共識?
2016/10/28 19:19:54瀏覽233|回應0|推薦0

    從最近4個月來兩岸關係的每況愈下,回看去年11月初在新加坡的兩岸領導人會面,是個頗有意義的觀察角度。

 

    去年兩岸領導人「新加坡會面」的最直接意義,就是對全球媒體和觀眾明確重申「兩岸同屬一個中國」。這個全球共識,上承22年前海基、海協兩會長的「新加坡會談」,後者的基礎則來自其前一年的「九二共識」,也就是「兩岸同屬一個中國」。20多年來,在國際上還沒有任何勢力公開挑戰這個共識。甚至在2004年時,美國國務卿鮑爾就表明台灣不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CNN等媒體也傳開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的報導。不過,這個共識因為它的政治性質和全球範圍,反而被台北操作為提升能見度與存在感的槓桿。要說其背後沒有境外勢力的暗助或利用,恐怕在理論上都很難成立。

 

    對於出口導向型的台灣來說,台北綠營想藉「新南向政策」在經濟上改變「傾中依賴」;但它所依賴的東盟國家全都支持「一個中國」原則不說,且在經濟上與中國大陸的依存度日益緊密,尤其大陸在今年中以來的南海較勁勝出後,更加如此。新加坡在今年11月主辦的第四屆全球經濟發展論壇,還將圍繞「一帶一路」的議題討論更高度的國際經濟合作。也就是說,不論蔡英文打算把台灣轉向哪,地緣關係決定了台北脫中、反中、仇中的策略,只會讓台灣在國際上更加孤立。蔡政府明知如此,卻仍一意孤行,到底有什麼算計?這可以從對內、對外兩方面來看。

 

    在對外方面,如本文前述,對台北而言,「九二共識」是具有高能見度的議題;但順著它走,話語權肯定在北京手裡。北京實踐「一個中國」,必然使境外勢力遏制或圍堵東亞的戰略破局,這當然是美、日等國所不樂見的發展。儘管這是勢不可擋的方向,但在東亞找個支點使力來讓中國發展得慢一點,或讓中國崛起付出更高一些的成本以盡可能削弱其影響,還是符合國際政治的現實。在這樣的考量下,台北作為使力支點的角色就凸顯出來了。也就是說,只要蔡英文逆著「九二共識」走,台灣的孤立就可以成為「國際事件」;既然是「國際事件」,美、日等國就可以用「區域和平」或「民主價值」等說辭使力。這些招數固然老舊,但一來已沒有別的大招可用,二來在找點麻煩的程度上來看還是管用的,這就成為蔡政府當前否認「九二共識」的外部因素。

 

    不過,單從今年9G20形成的「杭州共識」看來,便知逆反「九二共識」的政治效益是有限且有害的。20多年來境外勢力使的「中國威脅論」已被「杭州共識」徹底擊潰,全球都參與、等待或至少不反對「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中國方案」,後者要解決的是全球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這是過去「華盛頓共識」所無法應對的問題。那麼,「九二共識」作為北京全球戰略布局的組成部分,也就成為全球參與、等待或至少不反對的一部分,而非相反。也就是說,蔡政府的政治意圖不但沒有經濟支撐,且和全球經濟發展的趨向與願望相悖;這就決定她只能以政治哀兵的姿態孤注一擲,堅拒「九二共識」。蔡所期盼的,無非是美、日基於不甘國際地位落後所對台施放的政治口惠,這當然於事無補,但蔡也並不奢望改變什麼。因為,蔡要的只是「國際孤兒」這樣的形象,並由美系勢力的政治口惠來妝點一番,再用這單薄的形象來包裝自己的政治想像,以賺來「中國打壓台灣」或「野蠻對待文明」之類的外部輿論。

 

    從美國總統大選的首場辯論看來,兩造候選人都頻拿中國放槍,正說明中國崛起對美國領袖級人物的巨大壓力。至於拉幫對立的「亞太再平衡」政策還有多少效能,從TPP在兩造候選人的政見中出局,可見端倪。而自馬政府開始就想方設法要加入的TPP,既然已無法作為對沖大陸經濟虹吸效應的戰略支撐,那麼將維護政治實體的想像由出口轉內銷,就成為台北唯一的市場方向。可台北的政治圖景如果不是物美價廉的產品,則必然引起島內經濟通膨與泡沫化;民生搞不定,又必然摧毀台北賴以說嘴的民主政治。從這樣的邏輯來看,可知台灣再度起步的民眾街頭抗議,其實是逆反「九二共識」的政治後果。然而,蔡政府不可能沒估計到這種後果,他們消解內部政治危機的方式則是分化與對立。

 

    也就是說,在對內方面,台灣人不被綠營視為「命運共同體」。除了「愛台」與「賣台」這樣的老分類之外,還要依據不同的利益群體來區分敵我;過去省籍、族群、政治立場等分類方式不是沒有,而是新的分化方式佔據主流,對立效果也能較快變現。比如最近拿軍公教群體試刀,就是準確算計的政治手腕;從內部製造敵人,往往是消解內部危機的辦法。有人認為蔡政府是以中產階級為敵,這種說法不很準確,起碼理論上作為資本主義民主政治的實體,就無法適用這種說法,何況蔡政府主觀上也沒這種意願。拿台灣的中產階級來說,軍公教是受薪群體,直接受到台北的支配;而中小企業則有相當比例是綠營的傳統金主,能夠間接影響台北乃至綠營的決策。如此一來,刀砍軍公教雖然引起反彈,但軍公教的反彈仍在蔡政府的支配和預期範圍之內,且後者還可以利用這種反彈來讓社會對立變現,從而轉移一部分政治危機的壓力。

 

    當然,這看起來像飲鴆止渴,但起碼是暫時止渴了;畢竟,軍公教那點錢是攢在台北手裡的,砍點福利不至於引起軍公教「革命」,尤其是在他們已被打成「反革命」的情況下。台北「年金改革」的本質,說到底就是挖東牆來補西牆,為了逆反「九二共識」,軍公教既然開不了源,就只好為節流而「奉公守法」。與此相反,中小企業的資本是可流動的,他們的認同由資本利潤來決定。然而利潤像民意一樣,是可以被操縱和引導的,馬政府時代的兩岸和平紅利被黑,就是人為因素使然。同理,若「新南向政策」在經濟上失利,照樣可以被黑成蔡政府的政治紅利──也就是說,企業掙不了錢、員工薪資縮水,可說成「中國打壓台灣」的結果。這種政治語言固然沒什麼技術質量,但在當前的台灣還是多少堪用的。橫豎對不少台灣人而言,「九二共識」和「一國兩制」一樣,早被視為「統戰陰謀」或「賣台說帖」,這正是台北控制台灣人思維的看家本領。過去藍營黑「一國兩制」,現在綠營黑「九二共識」,本質上是一脈相承的手段。

 

    所以,說綠營公器私用,以公權力清算藍營黨產,而欠缺像樣的制衡力量云云,這一方面是藍綠兩營以黑吃黑的歷史性格使然,另一方面則說明西方民主政治在台灣水土不合的現實。前述中產階級在台灣的空洞化,已基本決定台灣民主政治的虛構。登太平島的漁民面臨法辦,陸生陸配的人權待遇不公,赴陸縣市長受封「藍八奴」,勞資關係、醫病關係、師生關係的對立,甚至教師節工休教不休等,都是在這種虛構政體中被分化而受到差別對待的表現。今年7月遼寧團罹難後,蔡的差別致意,更是分化與對立之術的典型──既分化台灣內部的立場,也製造兩岸情感的對立。那麼,綠營的擁躉就剩下島內部份青年和學生,蔡要趁後者尚未見世面前,徹底將他們挪為自己的別動隊來使用。比如18歲青少年可選舉公職民代,以及學生代表審議教學課綱等,就屬於這種政治盤算。也就是說,蔡政府既沒打算長遠,也沒打算根本,「轉型正義」只是她打帶跑的政治修辭,擁躉們長大後即使追悔莫及,也只能當作是自己轉型的代價。

 

不過,分化敵我的目的在於將敵人越分越弱、越化越小,才是及格的戰術。如今藍營是變弱小了,中產階級也變弱小了,有些人還被分化得既弱小又低能,這相對表現蔡的聰明。但拉一派打一派的治術固然好使,要是工農階級都群起來反抗蔡的話,恐怕就不在她的支配範圍之內了。好在台灣社會沒這種條件,農運、工運固然在日據時期就已萌芽發展,但戰後約40年的反共戒嚴體制,已基本摧毀這種傳統。反而是在美國牽制島內黨派的兩手策略背景下,綠營控制了台灣工農的意識形態;當然,這不是因為綠營屬於工農階級的政黨,而是台北從內部分化出共同敵人的老套路使然。然而,老套路也有因應新問題而計窮的時候,如果台灣民眾被分化到形成廣大的弱小群體,就有由量變產生質變的可能,尤其在失卻中產階級作為社會結構緩衝閥的條件下。

 

換句話說,除非蔡不想連選連任;否則,無論從外部環境還是內部條件來看,她想消解去年馬習會「一中共識」的影響,最終是徒勞的。然而,她的演出也才4個月,台灣的虛弱或失能還沒見底,且在她一定程度的支配中;美國新任總統還沒誕生、還沒使招;安倍晉三的口惠還縈繞在她耳際;朴槿惠的轉向也牽動她的希望與想像。由這些因素可判斷蔡不大可能在2020年任職結束前主動承認「九二共識」。試想「一國兩制」,過去藍營經過8年,上世紀經過20年,藍營都沒接受「一國兩制」,憑什麼就她蔡英文要向「九二共識」俯首呢?何況「一國兩制」被黑到底之後,台北再想接受也已時不我予?那麼,蔡肯定要對「九二共識」擺硬幾下,才不枉費辛苦的選舉一回吧?4個月顯然還被她嫌少了。

 

但是,上述影響她主動承認「九二共識」的內外因素,每項都跟大陸有關。這意味蔡的最終承認或接受,取決於大陸的意志和實力,這個邏輯本身就說明「兩岸同屬一個中國」,也就是「九二共識」。

 

                                                                          二○一六年九月二十九日

 

本文原刊於觀察者網,刊文錯別字為編者誤植。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1006000737-260301

 

( 心情隨筆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ames602&aid=79567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