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9/17 10:40:42瀏覽284|回應0|推薦0 | |
文白對立 不等於「中台」對立 王睿 中國時報 2017/9/17 上午 01:02:56
北京官話是元明清以來800年的「雅言」,白話文是北京口語的書面形式,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發源地在北京,民國政府決定以白話文做為國文課的教學媒介,這些都是史實。
就語文脈絡看,閩南話源於河洛話,公元7世紀由河南光州人陳政、陳元光父子帶進漳州,當時的口語是唐音,書面語是唐代古文,吟唱的是唐詩。只要你不信「台語」拜物教,扯什麼「台語」是西語、荷語、平埔語、日語、華語相混同的新品種,你就明白被稱為台灣話的閩南話相較於北京話來說,更接近唐宋古文,這就是用閩南話誦讀唐詩更有「韻味」的原因。因此,反唐宋古文及文言文而高舉白話文,在語文脈絡來看,才是「去台灣化」、「反本土化」。
「假本土派」反智不反殖,宣傳台灣白話文學,卻不承認1920至1950年間受到大陸白話新文學運動影響的台灣現代文學,寧可承認中村忠誠之類的日殖漢文。 台灣學生回頭再多讀古文就沒事了嗎?未必。「搶救國文教育聯盟」的政治邊界並沒有溢出「戀殖心智」與「島國體制」,從總發起人到盟員,無人公開承認自己是中國人。他們每年五四開記者會,對新文學叫板,以新詩見聞的人,口口聲聲高喊古典文學,卻無視毛澤東詩詞是唐詩宋詞在20世紀的繼承與超越,是古詩詞成就在現代中國的最高峰;他們既無意於大陸五四新文學,也無識於台灣鄉土文學論戰時期的現實主義作品。國文任他們怎麼搶救,都脫離地氣,也失去台灣師生的人氣。原因很簡單,把文白對立起來思考的方式,本身就是對中文教育的戕害。
白話文是歷史發展的結果,是從封建時代貴族階級特有的、慣用的、固定的智力活動解放出來的結果。因此,「文白」對立不等於「中台」對立,而是貴族與普羅大眾的對立;在民主時代掀起文白對立,是歷史反動。我們今天學習古詩文,不是搞封建貴族復辟;學習白話文,也不是搞文化大革命。我們是拿來主義,批判繼承自己的歷史文化遺產,提煉復興自己的民族前途,以中文的復興來做有益人類文明的事。從這樣的視野看來,文也好,白也好,愛學不學在自己,自己不學別人學,全球中文熱可沒什麼文白之爭。
文白之爭是無知加反智的政治運動,就跟以番薯代稱台灣、以芋仔代稱大陸一樣,不必考究先來後到,將錯就錯,以訛傳訛,誰認真誰輸。大陸現在因應復興需要而向傳統文化提取資源,這整個拿來主義的實踐過程,與中國人的身分認同是風馬牛。在台灣,文白之爭卻能搞成是否「去中國化」的笑話,足見中文教育在台灣已受到病態政治的嚴重扭曲。我們除了寄望中文教員的良知良能之外,台灣學子只好自求多福。(作者為高中國文教師)
以上是經過編輯微調過的刊文,招來一名看客留言如下:
通篇看完,作者所謂的白話文言之爭乃非去中國化之舉,這正落入了有心者之陷井,而所謂的拿來主義不也是實用主義,如真是實用主義,高中以上的國文教育更應該多廣範閱讀古文學.
王睿的回應是:
本就不是為討兩邊高興而為文,何來掩耳盜鈴?自命中立者,是文化中國與政治中國二分論的信徒。
無論1900年的八國聯軍,或是1950年的十六國聯軍,只要政治中國敗亡於當年帝國主義者之手,就絲毫沒有當今中華民族復興的機會可言。總不好意思還說,中華文化(無論文白)是依賴美國國內的與台灣關係法支配下的「文化中國」,才有當今的中國夢與中文熱吧?掩耳盜鈴斯之謂也。
所謂文/白實用性高低之爭,依然是自言自語式的中文二分論,這種思維本身是對中文的破壞,從而在邏輯上是反中國的。正如那些依恃文/白二分論來批評他人「去中國化」者,其本身卻不承認中國人身分,而無異反中外圍或反中別動隊罷了。這幫人搞不清楚復興中文的地緣政治意義,在於解放英語文的全球支配霸權,在於反帝去殖民化,在於中華民族復興的重要組成,乃至是核心成分之一。
正因為他們搞不清楚,所以踩入當局設下的「文/白=中/台」這個二分論的套,而成為新殖民主義反中代理團隊的組成部分。對此,我們雖表遺憾,但也一概堅決鬥爭。 |
|
( 心情隨筆|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