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色辨
2020/05/30 15:08:54瀏覽272|回應0|推薦10

熟悉的藍調歌謠唱道:為什麼天空是藍的?我也好奇,也許你說得出來!

我們習慣所看到的顏色,覺得理所當然,所以不研究。如果我說天空不是藍的也沒有花紅柳綠!你可能會罵人。

觀復以格物乃致知之徑,我一看再看,就從顏色說起 

光波沒有顏色,顏色只存在於觀看加人腦解析,大多數動物看天空、花草是看不到任何顏色的。眼睛看到光,傳達到腦會解讀出來紅花綠葉等諸般顏色,玫瑰花本質是不具有顏色的,難以相信吧!「色即是空」也一樣,很難相信。但紫色光這麼美麗,寧可當真何言是假,淪入虛幻亦我所甘,是吧。 

色假存於物看色不能沒有光,無光則無彩,無彩澹然色無以出。我們看日光為白,其實藏有稱之光學三原光的紅、藍、綠,三色混成為白光,能折射出紅橙黃綠藍靛紫七色,兩道虹是再次折射所以顏色順序倒置,雨後常見稱之霓虹也叫彩虹。再看紅、藍、黃是顏色三原色,混成為黑色,顏色和光色不是一回事。色彩固然多變,但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是寓教並非論色。 

顏色成了動物界的生存法則,讓我們知道能吃的,不能吃的,危險的,安全的,生病了,生氣了,知道嚇他還是隱藏,可交配還是該逃跑。也運用在生活上,像是手術袍用綠的,由於紅色的血沾了藍綠色會呈現棕色,也免去醫生眼看紅色再看白色會有互補的綠色出現的干擾,這些是眼睛的問題,顏色其實是無辜。 

楞嚴經:「燈能顯色。如是見者。是眼非燈。眼能顯色。如是見性。是心非眼。」色與光相互作用,非光照而得色;色與眼亦是相互作用,非眼能感色,感色在識不在眼。人的見性由視網膜上的視神經接收傳到視神經核,再由視神經核傳導到視神經皮層而感知,科學證實兩千多年前造經的創見。 

五色、五行、五方之說傳之久遠。青、白、赤、黑、黃合東、西、南、北、中和木、金、火、水、土五行結合,就有東青屬木、西白屬金、南赤屬火、北黑屬水、中黃屬土在中華文明中淵遠流長至今。 

黃,中國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的龍袍穿的可不是黃袍,我在魚戲圖一文中有段錦鯉獨白:「古早,我以五色潛行於江河,獨尊錦黃遊走帝王家。」並不十分精確。依五行論周人尚赤,赤屬火。秦欲取周天子而代之只能以水剋火,黑色屬水故崇尚黑色。秦不論是做為春秋小國的王,還是統一天下的皇,一律穿黑色衣。漢高祖滅秦係以土剋水本應取黃,但自號赤帝之子的他把龍袍作成紅色倒是順理成彰。直到漢武帝成了第一位穿黃色龍袍的帝王。「以黃獨尊」把黃色提升到帝王國色是隋唐皇家,唐高祖李淵禁止官員平民穿戴,黃色從此成了皇家專用高不可攀,直到民國開放。 

赤,依深淺有絳、朱、丹、紅、緋,依製作原料有赭、丹、茜。

黑色好認但意可玄。玄、緇、烏、墨、皂、黎、黔並不是區別色階彩度,但在文化上意義重大。

青涵蓋青、綠、藍、黑等色,先民以生活實踐的審美觀,把光譜相近的過渡顏色納入為青。宋朝後其國力衰弱,汝窯燒瓷請來徽宗定顏色,開口便說:「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作將來」雨後初歇帶有傷感的顏色,該是他對國運的期待吧。

白是無色之色。在光學理論上包含所有顏色光的顏色,被稱為全色光。「白立而五色成」是文子(孔子的弟子)所提出。白色是諸色的基礎,今古看法相當一致。白的文字上不多,其素、縞、皓都是生活上的衍生字。 

由本色、間色、補色所衍生出的彩色,正如孫子所說「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根據研究我們人類可以看到一千萬種顏色,當今世界斑斕奪目,講求時尚也講究典雅,與遠古時期崇火拜日,獨崇單色自是不同。 

小時怕黑,課本上說天這麼黑風這麼大,愈怕愈黑是我印像中的夜空,幾近半百才觀察到夜晚的天空也是藍色的。大氣層中的粒子受陽光照射所以從日出日落到夜間天幕由藍變成黃、橙、紅、粉紅、紫紅到藍的色彩,如真似幻吧!不錯再美也是假的,但人生常常會以假當真。外太空沒有粒子就無以折射一片漆黑,正如千字文開首語「天地玄黃」,天玄而地黃先民古早就知道了。 

今人享受顏色,更多的是享受文化所蘊含的人文色彩。當我們臥遊赤壁賦讀到 「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目遇成色,用之不竭…。」無須親臨亦能一睹江渚月色。白居易的憶江南:「春來江水綠如藍。」馬上見到春色無邊。青門柳詩:「青青一樹傷心色,曾入幾人離恨中,為近都門多送別,長條折盡減春風」只因含恨送別離,青青淪落傷心色。韓駒夜泊寧陵詩「茫然不悟身何處,水色天光共蔚藍。」斯情此景水色天光疑似我、江湖蔚藍不知處,讓人好陶醉。將進酒「況是青春日將暮,桃花亂落如紅雨。」可以看出詩鬼李賀更多的是人性,這些美如風景的情色一入識田,恰似織入詩中作彩衣,終其一生不退色。

( 創作散文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ack666&aid=13741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