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隱沒 13
2011/08/22 21:54:40瀏覽618|回應0|推薦29
往事


荷澤認為我對人與事情的認知與一般人廽異,我嗜好事物的內容與方式也與人不同,像我對服裝儀容以及一般事物均持有自己獨具之認識與見解,我勾畫人物皆從之著手,他以為是因襲於中國章回小說,因此他以為從而造成我書寫的風格。我不認為如此,自覺會讓他覺著異於一般 人皆出於我平日之生活態度及對人情事故感受有著與人不同體會,從前在滬上出版我著作的總編輯說我看事物的角度與人廽異,固爾造成我有所不同的体會。

自己文章翻譯出來後讓荷澤這位以母語英文寫作的作家過目,他說我的能耐在於對人與人間感情之捉摸,觀察到別人未能覺察之細密演化,道人之所未及,猶能陳述得娓娓道來,運筆自在之外更有其思維週延上之圓融。他推說我辨識事物特殊之處乃是在於都是主觀認知,而不是以接收外在的認知再來形成自己的意見或思維,就是說不太受書本吸收或旁人的論斷左右。他論斷我吸收知識或接收推衍的論證幾乎都是配合自己先設定好的認知輪廓。從我書寫的成效和我對事物的論斷,認為頗近似英國哲學家史賓塞的思維和体系形成,都是心中先有成格,再吸收知識來支助或加以論斷,是以既成的學說或論證來印證心中原有的想法或論斷。

他曾經說過我是純粹的作家,一個素樸之人,志向單純地投身創作,對週邊不急之物全不在意,也不耽溺。他解剖地說像我這種人,應是頗為難得的,相較一般作家由於外部歷驗儲蓄足夠後或刺激後得來的反芻是獨特的了。

我告訴他:早些年我並不能意識到自己會走向這樣子的心態。我之對事物能有所觀察,應出之於留心在意而且沈入。

他追詢:

「那麼造成目前的你,是否由於離開自己原居地,或者感受到由於現況的情狀,體受物質以及金錢取得之艱難,以致導致反物質趨向。」

「並無實質改變。」我不以為目前與之前有何差異。

「從不以為有何不同,可能當時覺著新穎,事物在起頭總會想據有,而一旦有過後,就不再有差別了。」

「可是你以前的作品裡面卻明白顯示出物質主義的傾向?」

「現在的我也未趨向精神方面啊!」

我笑著跟他辯白:

「我以為觀察及描述跟耽溺不僅不屬於同一層次,也不盤据在同一集合內,最多只能說尚有部份的重疊。」

「不須強作名目上之區分,」他不以為然。

「我只是指明事物非得潛入進去才能深入,我也沒興趣探究你作為作家,你的作品之內涵。反正我們已生活在一起,理論或學術的追究此刻對我全無意義,我關注的自是以日常行為著眼。我會在意的,也只不過拿通俗的看法來比較。」

「所以,」我就他好奇之處作出自我評斷:

「一般人推測自然容易從我的現況導向質疑:像你這樣活著能有什麼樂趣?好似一無牽掛,隨時可放下手邊的事務,蒙主寵召。」

如荷澤所言,現在的我確實向具波希米亞人心態,除了一身及身所用之物外向不留存物件,從沒有什麼多餘的物件或用品在身旁週遭,多餘的物品很有身外物的認識: 衣物用具只保留儲存必用之額度。身外物如此,即使日常所用或寫作需要的參考書藉亦然,除此之外,為了搬遷的方便,原先手邊有些藏書,尤其我喜歡的作者小說,都或賣或捐掉,多年來輾轉遷徙,為了遷移的方便與輕便,除了必用的物件,我都把多餘的物件設法出清掉。事實上,賣掉的很少,絕大部份的物件或衣服我都送人或捐贈至紅十字會或二手的舊衣物店。多年下來我只保留日常非得該留下使用之物,連平日換洗的衣物也只保留手邊僅有的幾件。手上還留有一些舊照片,並不是保存過往底回憶,保存的目的是準備用來作寫作的催化劑。

荷澤則不同,雖算得上基金會裡面薄具名聲的研習員,況且又身為本地人,但情況並不較我好到哪裡去。因為歷經兩度婚姻失敗,子女離散,導致到破產以及一度因病入院療養,最後流落到依附私人基金會的作家贊助維生。但是他雖經過這麼多年來重挫之下,仍保有不少早年蒐藏。雖經濟上已是破產的人,不再擁有任何不動產,但他難捨嗜好與收藏,仍長期租有一大間公共倉庫,收藏他早年蒐羅的古董器皿。

他最看重的是他的藏書,縱家徒四壁,可是藏書仍不少。作家研習營提供給他的三房兩廰住屋,面積是我單間一廰的住屋三倍有餘,他那寬大的書房,四面牆壁書架上擺滿各類書藉,臥室也漫延得到處是書。

我則除了兩三本正在讀的書之外,只有平日隨時查閱兩本字典。我讀書時就習慣看圖書館的書籍,來到美國,由於遷徙不定,更不買書。一向認為圖書館都收藏了平日所有需要的書籍,何需自己再另外蒐購呢?何況一般書藉也不過看過就夠了,何需擺或留在身邊,況且書本及新知是不斷推陳出新,平常吸收都來不及,何必將舊有的圖書儲存在屋內,徒增負擔及麻煩。
( 創作連載小說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iyumo&aid=5569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