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四月份文藝沙龍討論會 ── 讀「荒野生存」「潛水鐘與蝴蝶」的講稿
2008/04/03 05:13:53瀏覽2007|回應4|推薦42
Ⅰ 由生命走向死亡

今天要討論的這兩本書是描述生之掙扎的書,然後來導向下一次聚會來討論elizabeth kubler-ross 對死亡的關懷。

人的一生是一場由生到死的過程,因此認識生命現象之外,我們也需以同樣程度用心來理解死亡。這次用以及討論生死交際的兩本書除了極為細微深刻地描述過程外,更甚為具有美學意義和詩意,除了深厚的探討意義之外,文筆及辭藻也讓人咀嚼。

我們活著即是浮潛遊蕩生命於其中,生就是自我。死則是隔離的,陌生、怖懼或者說是被排擠在外的,我們不讓它與現世生存攪混在一起,是別一個世界和境界,隔閡、未知也不可知;可卻是我們生命趨就的所在,也可以說成是生命的目的地,或者說屬於自己的時間的終點。然而死亡並不陌生,它就是在那兒,就在面前,所謂隔閡和距離,也不過時間的遠近而已。人只要有意識就得生活在它蔭蔽下,它無所不在,是生命的一体兩面,不會如我們刻意以為那般以為陌生,不可接近,也不像存心自處於諱避隔離和未知那樣令人怖懼。

「潛水鐘與蝴蝶」「阿拉斯加之死」這兩本書,一是自傳体的文學創作,一則是非擬想小說形式的報導文學。這兩本書一是自我意識的無限擴張,一是經由情境歷鍊來体會自我意志,以不同的角度與視界來銓釋生命的歷鍊。一是往內探索,一是對大自然對抗過程經由感官感觸以身体容忍度來承受生與死之体驗,可說是經兩種不同經驗來体驗生命的韌性。

Into the wild 的作者按照克利斯的歩途,一步一腳印重新追尋刻劃書中主角阿拉斯加歷險,一趟生命探索之旅。

這本著作緣起是由於一個八十歲的老人ronald franz 寫給作者的一封信開始,那封信帶給作者極大的騷動,避世青年克利斯尋覓生命的真諦衝動與過程復甦作者自己的過往歷鍊,經由寫這本書重又体驗他青澀騒動的早年經驗。

對生命終極的探索,也就推究到對死亡探觸,像前述是一体兩面之事,生命的背面雖然隱晦,然而只要是往前推衍就不可能不觸及。前些時拜讀朋友寫給其先慈的祭輓文時,就深深体會到在為生尋出路至最後,就會越限探索至死甚或死後的出路。所以與其說生與死是人生之一体兩面,毋寧說是兩者在思想上有延續性的關連。被閉鎖在潛水鐘裡的困思,與其說在為生命困思,同樣也難說鮑比不是在為死在作摸索思索。我們活著,尤其當活得好好時,都故意將死亡隔絕開來,把生命背面部份抹殺,那一部份被括弧懸存,不去觸及。然一旦面臨邊緣之際,非得承受面對之际,無處可退,就逼得非得迎向前去以全付心力來思索另一面之可能及潛藏性。潛水鐘如是,克利斯最後困居冰雪苦寒之地神銷骨立時其思索難也如是,這時死亡陰影籠罩一切思想,情勢強大壓倒所有思慮,猶如陷於苦戀或驟臨伴侶叛離時的壓抑一樣,所有思緒都為眼前的嚴重與即臨性所攫住。此時死亡不再陌生,而是較生之意志更貼近我們唯有論題。

Ⅱ 封面圖像

當初在書店見到Into the wild這本書的封面 立即為封面繪圖上一個孤獨的青年獨坐在舊卡車上凝望阿拉斯加曠野極地光景的神情所神往著迷,神迷於沓無人跡的寒地冰原,廣漠無垠。凝視著書封面圖案不由自主地為遙遠的北疆邊境景色所鎮懾,心頭更呼應書中所描述的響往,喚醒体內的野性的呼喚,覺察到隱潛於心靈深處的意識頓時復湧聳現,所謂生命裡的夢土再度復甦,是的,那確是心靈裡面的原鄉,生命裡頭美的極帶,漂泊,對孤獨與寂寥的渴望。

讓人不禁思想著人的心靈內懷著滿溢地對生命渴往的同時也潛藏著對死的渴望,既要安適,穩定,也響往冒險犯難,既要抱緊現下所有的一切,又渴往弧注一擲扔去一切,無牽無掛一走了之。

克利斯生活東遊西蕩,看似無目標,是因為我們已將自己被格式化的生活綑綁住了,離棄了當年追究生命本質與意義的年代,已深深被金錢,傳宗接代,責任綁死。其實若一回顧我們這種命定生活,難道確實會較流浪漢活得更有意義嗎?如若不以成就作標的,事實是無分轅輊的。認定住目標可能就是生存意義嗎?這裡又得經得起分析。若說生命經歷各個過程,了盡責任,終於得以退休安養餘生或者環遊世界是一生被動的目標,那麼克利斯可乾脆得徹底,絲毫不待等到尾聲,他只要一出學校,就逹上征程,已經逹成別人一生的目標。

克利斯之死後,一般評論多認為是個冒進不實際的青年,忽視天候與環境的嚴酷與準備不足,作者在書中多方引述闡釋克利斯並非如一般人認為那麼輕忽與無知識。

看克利斯在處理他所射殺的麋鹿的獸肉失敗後,書寫在梭羅「湖濱散記」書頁邊緣信手塗寫的文字論及食物 該如何攝食,就像看到梭羅在散記裡面的試驗一樣,慎重而深思,人類與萬物如何在自然法則下的調适。

Into the wild 可看成一本針對人與自然調適問題的著作,何以克利斯要這樣做?要離開愛他支助他的溫暖的家,沒有一絲戀眷地去過流浪飢餓餐風露宿的生活?但他可甘之如飴,從這裡見識到他不僅是理念的偏好,而且是確切地享受這樣的生活。他寧願自甘貧窮,扔棄所有,燒掉僅有金錢。── 從這裡我們可看出他是個精神上的強者,不懼災難與困苦險境甚或任何情況可能發生。

他划舟下科羅拉多河入墨西哥下加州,只攜五磅米及獵魚維生,三十多天未與人交談,他從這段經歷建立起後來在阿拉斯加求生的信心,相信在任何環境下他都能生存,這就是何以他不聽人勸,冒然進入冰天雪地緣由。

Ⅲ 父與子的關係

克利斯與他父親的對抗,作者寫出他個人的抗父經驗,這個第二道意見使得主角對抗過程更顯出其意義,同樣作者以他自己在阿拉斯加登山經驗,以及求學過程,再度進一步印證說明克利斯的心理結構。

大前年我們自己上阿拉斯加旅遊,由於受到這本書的影響,很能覺著由美國本土去阿拉斯加的美國,有著可印證克利斯的想像與念頭的青年男女,享受孤獨地在大自然裡的寂寞,那些青年遊子給了我清純樸實觀感,充滿夢境之思,很惹人好感。在那個地方,我們也昇起著像 burres 太太那樣感受到美國青年清新純潔與夢想。

Ⅳ 生活於大自然中和安居穩定的生活是難分轅輊的。

克利斯對老人franz 的教訓,叫他離棄安穩固定但一成不變的沈悶公寓生活,要他去出來駕著旅行車出來流浪,聽任身体內漂泊的渴求,接近自然曠野,每天遭遇不同的新經驗。

他認為是至美的美事,這應是他成長時期的一種体會。美景大自然對此刻的我們言,也只能當成一種現象狀況,說都市生活他的說法不健康 ──當然是值得爭議的說法。排擠掉哪種生活方式可能也都是一時的念頭,我們這些都市人只能認定都市生活更有其好處,方便,合於人類群體性。而我們看去曠野生活更是少數人的一種傾向,多半認為是種響往,能不說具同樣意義嗎?美景空氣難真能融入人的心靈嗎?應是錯覺吧!也可以說和富人的生活一樣腐蝕人或心靈。

作者書中描述起另一個極地強人Rosellini這裡敘述一個極度堅毅有決心的硬漢,一心要試驗過石器時代的生活力最後在下決心徒步環遊世界時,自殺身亡,無人知道原因。我們能以自己走的生活來評斷他的生活嗎?他可是明白地知覺以己意去過自己的生活。

作者所述他自己青年時期的冒險較克利斯具有建樹性,至少在可量度成就感上。但者卻感受到克的衝動與目我搏鬥的意義。那個它曾那麼熟悉的過程 所以喚醒他記憶與熱誠,一路追蹤寫成此書,是極地探險,更是心靈的探索之旅。

這本書夾敘夾議,牽扯到很多面,但都可都沒離題,作者把提出來問題處理徥鉅細無遺,是很出色的報導文學,非 小說著作。

對我而言,克利斯這樣堅持理念的人提供出一個省思,在這個處處為金錢所役的世界,任何一椿事,一椿物都是為金錢價值決定的社會,但是竟有人如克利斯可以不仰仗貨幣獨立過活,活著沒有錢財照樣不覺匱乏。現今社會雖然就是金錢與物質的社會,在在樣樣都是錢,都得花錢,人們活下來就得時時刻刻得為掙錢而努力,然而在這樣齊一的社會裡面,竟可以有人不必屈膝,為了人本主義的個人尊嚴傲然獨存,這是了不起人性尊嚴。人只要有心確實可以過著謙卑無他助生活,卑微但不無尊嚴地活著,自外於社會,不需要物質金錢,不花錢,不工作,可以過著單純自在的生活,當然這裡克利斯可不僅僅只為活命而過活,他所追求的是更進一步,要去冒險挑戰生命,要與自然並存。

He said it was something he’d want to do . Since he was little
Said he didn’t want to see a single person, no airplane, no sign of civiliazation, He want to prove to himself that he could make it on his own, without anybody else help.

叔本華說過,人既不能離群索居,要群居共生,但也不耐擁擠蝟集的聚集。人與人群與環境就是永遠處於此種糾結矛盾的關係裡面,人是群眾中相互共生的一個,但也是孤獨單一被排除在外的一個自我。

克利斯以他孤獨單身求生活下來為得意,也以為之他個人生存的成就。

Page 163 :Two years he walks the earth. No phone, no pool, no pets, no cigarette,ultimate freedom. An extremist, an asthetic voyager whose home is the road. Escaped from Atlanta thou should no return, “cause the west is the best.”Ant now after two rambling years come the final and the greatest adventure. The climate battle to kill the false being within and victorious conclude the spiritual revolution. Ten days and nights freight trains and hitc-hike bring him to the great white north. No longer to be poisoned by civilization he flees, and walks along upon the land to become lost in the wild.

冒險,冒生命的危險,這裡面本身可不就是一層腎上線的愉悅,人活著最首要目標保存生命,但又要行險僥倖逃過命運的試驗。克利斯的冒險從外觀看來有點鬧剧似的悲剧,但他沒有輕忽生命,他比什麼都看重生命,但呈現出來的卻給一一種相反的意思。他的驕傲與自信使得命運讓他付出最大的代價,他若肯謙虛接受別人的意見,準備一份較週全地圖,應不會因此年紀輕輕就殞命。

他是我們現世代的唐吉軻德,行走在自己的蠻荒曠野底夢境裡,現今的現實世界已不再有蠻荒,不再有極地或非洲冒險。人類不但征服地球和自然,世上絕大多數的事物幾乎不再不可識,不再不可行。蠻荒不僅不再,而且要催殘得成荒土,克利斯生錯了時代,和塞凡提司創造的人物一樣戱剧化,命運遭逢的凄慘更有過之。但他以自己廿四歲的生命見證生命荒謬,人就是以其所犯的錯誤來鑄成其之一生。

v 認不認同克利斯作為及人生觀?

Everett Reuss 於1934年十一月十一日寫給他兄長的信似可以說明克利斯觀點及其選擇的生活方式。
As to when I shall visit civilization, It will not be soon, I think, I will not tired of wildness; rather I enjoy its beauty and vagrant life I lead, more keenly all the time. I prefer the saddle to the streetcar and star-sprinkled to a roof, the obscure and difficulty trail, leading to the unknown, to any paved highway, and the deep peace of the wild to the discontent bred by th cities. Do you blame then staying here, Where I feel that I belong and one with the world around me? It is true that I miss intelligent companionship, But there are so few with whom I can share the thing that mean so much to me that I have learned to contain myself. It is enough that I surrounded with beauty ...

Even from your scant description, I know that I could not bear the routine and humdrum the life that you are forced to lead. I don’t think I can ever settle down. I have known too much of the depths of life already, and I would prefer anything to an anticlimax.

Ⅵ 克利斯的死亡

Page 198 是描述克利斯最後景像,死亡是回復安寧,一切騷動的止息。

Starvation is not a pleasant way to expire. In advanced stages of famine, as the body begins to consume itself, the victim suffers muscle pain, heart disturbances, loss of hair dizziness, shortness of breath, extreme sensitivity to cold, physical and mental exhaustion. The skin becomes discolored. In the absence of key nutrients, a severe chemical imbalance develops in the brain, inducing convulsions and hallucinations. Some people who have been bought back from the far edge of starvation, though, report and the suffering is replaced by a sublime euphoria, a sense of calm accompanied by transcendent mental clarity. It would be nice to think McCandless experienced a similar rapture.

他在他讀的一本書”wise men in Their bad hours” 的書頁上寫道:
“I HAVE HAD A HAPPY LIFE AND THANK THE LORD. GOODBYE AND MAY GOD BLESS ALL.”

Ⅶ 潛水鐘可討論的論題

一般我們面臨此生命極端艱難的困境,身處於此狀況下,免不了會自問是否還有存活之必要?只剩下意識、痛楚和其他感官和身体只是最最的不便與折磨,再活下去只是承受,如尚有自由意志可決定生死,需要承受這樣的苦難與痛苦嗎?

當然鮑比艱難求存的意義是在於他仍能創作,這就賦予生存下去所有的意義,能傳遞他的想法與文采(不好說是虛榮),再大苦難似都值得。反之,如果沒有這種貪圖,是否就跟本不需繼續承受? 但是在這樣人世間最極端的無可奈何底苦難承受之下,意識之存在似是不須有的奢侈?

甫在聯合部落格讀到130公分的強者覺得甚可以為這兩本書所討論的問題,作為輔助參考。第一點可以認作子女是為人父母的十字架。第二點可見出個人的求活求存,如果上蒼給了較一般情形更嚴酷的磨難,那就更是一椿堅苦困難的搏鬥。

(本文引用書中文字會用英文,是因為手上沒有中文本 ,原先在台灣買的兩本書被朋友借去,不知淪落何方,逼得只有引用英文原文,敬祈體諒,以後若覓得中文本當會重新再打字膳訂補正。)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iyumo&aid=1749008

 回應文章

如瞬間即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潛水鐘與蝴蝶
2008/04/04 12:50

我看了這部電影,

乍看之下,是一部沒有某種心境就沒有辦法看下去的電影,

我相信原著應該也是如此。

其實我們人無需等到面臨書中主人翁的境況才能『看見』自己的人生,

當然,如果運氣夠好的話。

作者的運氣稍差些,

他在全身癱瘓之後慢慢回顧並看見自己;

最糟的就是見了棺材都不落淚的那種人,

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是什麼東西。


莫大小說 (iyumo) 於 2008-04-05 05:28 回覆:
預定了這電影,還未收到,看了才曉得是如何拍的
原先以為一個病人去了與外界溝通
沒有外部行為,沒有行動
都是內心思索,電影要如拍啊
看影評評價甚高 應是很值得看的電影

心如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荒野生存
2008/04/04 08:47

端看各人,我覺得很難定論,還是有工作、有生活,隨意而樂簡單平凡就足矣!

莫大小說超深度超水準,我都要細看二遍才會寫回應耶!很笨吼!哈哈...

莫大小說 (iyumo) 於 2008-04-05 05:32 回覆:
是這樣的
不能以自己選擇的生活來評價別人的選擇或不選擇的生活
任何價值判斷 應都是相對的 好坯都是一時的
絕對更是不可持

喵族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很硬的文章
2008/04/03 23:58
對喵族來說 很難
我是ㄧ隻貓


古 月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敬畏
2008/04/03 16:36

生命是偉大或渺小

端視個人回應逆境時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