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4/30 00:54:23瀏覽1250|回應4|推薦12 | |
4.0
Ⅰ 世上三大宗教基督教從耶穌在世時代起幾就靠著門徒使徒等傳教士傳播重生再臨和和平奉獻等福音推廣基 督教義,是受難者的宗教。佛教更是托缽誦經修行來勸摹信徒禮佛行善以修來世之懿德,因之照這類教義的一般說法有宗教信仰的人不會是壞人。此話怎講?是只緣信神的人心中有敬虔向善之心,他懼畏神靈,或則相信有報應,不能為所欲為 ,不會為了私欲去做傷天害理之事?當然這樣子的推論絕不完全,但這一類宗教企求永生,尊崇生命,信神的人是不會嗜殺。可反過來看看眼前的IS 、阿開逹…卻一眛大殺特殺,幾乎 是不問情由的大開殺戒,大殺特殺異教徒,還有伊斯蘭教眾,只要是非我族類殺無赦,更且進行變態性的屠殺試驗,盡其可能展示週知種種不人道的公開行刑。回教如此啫殺,即便同樣信仰回教徒之間什葉與與悉尼之間同室操戈更勝於殺異教徒,幾百年來彼此殺伐個沒完沒了,非伊斯蘭教眾認定回教是個好戰啫殺的宗教。 炎熱荒涼嚴酷又寸草不生的阿拉伯沙漠地區孵化孕育了伊斯蘭,先知穆罕默德創立的回教是劍與可蘭經的宗教,千百年來生存在種族不斷殺伐爭戰雜居的沙漠地帶,在競爭與戰鬥的堅苦混亂環境下,非得以不斷征戰來推展其回教世界之領 域。 狂熱的伊斯蘭戰士在聖戰戰場上尋求死亡的榮耀。 但這樣 只從表面得來的 訉息之說法可不為自許為真正的伊斯蘭信徒認可。美國的伊斯蘭組织一再聲言「聖戰」這個語詞被世人誤導誤解,他們說明聖戰的真正意思是努力奮鬥或掙扎求存 (Struggling or striving) 阿拉伯語“聖戰”經常被翻譯成“神聖的戰鬥”,但在純粹的語言上,“聖戰”一詞意味著掙扎或奮鬥。阿拉伯語的戰爭名詞是:“al-harb”,與Jihad 既不同義也不是同一個字。在宗教意義上,可蘭經和先知穆罕默德的教義所描述的,“聖戰”有很多意義。 它可以指內部和外部的努力,成為一個好的穆斯林或信徒,以及努力向人們通報伊斯蘭教的信仰。 美國伊斯蘭組织說明:如果是要求軍事聖戰保護對回教的信仰,當可就使用從法律,外交,經濟以致政治等手段以逹致目的。 除非逼到已無和平途逕以維護本身安全與權益,伊斯蘭教才允許使用武力,即便如此,伊斯蘭仍然有嚴格的參與規則。對於 無辜者譬如婦女,兒童或無辜者 - 永遠不應受到傷害,而且任何來自敵人的和平建議都必須尊重與儘可能接受。 這是回教人仕提出他們的見解與觀點,出發點無可諱言是面對每一次伊斯蘭急進份子暴力事件後在全球輿論排出倒海的壓力下自稱真正穆斯林所作之辯白。然而世人所接受的現實卻是自2011年美軍撤離伊拉克之後,伊拉克反叛武裝宗教極端伊斯蘭恐怖主義組織伊斯蘭國與伊拉克政府之間的戰爭,伊拉克敘利亞內戰混戰成如此錯綜纏結狀況,政府軍叛軍廝殺得難分難解。對於兩者間事實上的分岐,這就必需去面對聖戰的歷史淵源檢視和接觸探尋伊斯蘭的歷史傳承。這裡試引溫特斯的聖戰殉難一文﹛Martydom in Jihad by Jonah Winters﹜, 來接觸其裡面呈現的脈絡明白的歷史所勾勒出來聖戰源起及包含的意義,摘要簡略地陳述其文內含蓋的三個層面作一簡單地解析與表白: ── 首先得詮釋殉教的明顯含義:某人因為宗教信仰而死亡。 在伊斯蘭歷史上,殉道這一方面與聖戰共同發揮其含蓋其作用與意義,此即通常被稱為“聖戰”。 伊斯蘭教的一些分支機構宣稱參加聖戰是所有身體健全的男性穆斯林的關鍵要求之一。 可蘭經宣稱:“那些以真主的方式被殺的人”並沒有死亡,而是活在真主的域界(可蘭經3:169),這經常被解釋為意味著在聖戰中被殺害的任何戰士都能自動得救 。 雖然現實情況下大多數穆斯林人都放棄聖戰為普遍現象且並不以為不榮譽,但早期社區和今天極端主義分子的特點,是“以真主的方式”來戰鬥殉教以顯示其決心及熱血。 殉難的第二個舞台出自神秘主義的禁慾主義,可以稱之為“生命殉難”。 許多蘇菲斯,像所有宗教中儀 式的神秘趨向的領受者一樣,都提高自願的承受苦難,進行精神實踐。 我們所說的“神秘殉難”的人口統計數字是微乎其微的,因為通過實踐死亡的神秘主義者的數量,通常被視為異教徒或通過有害的禁慾主義行為而死亡,這個數字相當小。 然而,神秘殉難對阿拉伯的文化影響卻是極其巨大。 (蘇菲斯,維基註解 ── 蘇非主義又稱蘇非派(Sufism、taṣawwuf;阿拉伯語:تصوّف),為伊斯蘭教的密契主義(或稱神秘主義),為追求精神層面提升的伊斯蘭教團,其詮釋的方式有別於一般穆斯林,他們在生活方面相當嚴格。遵行蘇非主義者被稱為「蘇非行者」(ṣūfī, صُوفِيّ),他們認為透由冥想及導師接觸到阿拉,他們把敬畏之心化為對阿拉無私的愛。西方學界稱蘇非主義為「大眾的伊斯蘭」(Popular Islam),源於盛行在穆斯林普羅大眾、及至伊斯蘭世界。 經典蘇非行者的一個顯著特徵是他們對於誦經(一種反覆誦讀真主九十九個名字的行為,常常在禱告後)的執迷,以及禁慾主義。蘇非主義在倭馬亞王朝早期(公元661-750年)對抗世俗化時獲得了一批追隨者。歷經千年的發展,蘇非行者已經遍布幾大洲、跨越多文化;最初他們的信仰由阿拉伯語寫成,後來轉譯到波斯語、土耳其語以及其他數十種語言。) 到了第三世紀,征服戰爭已經結束,聖戰和殉教的概念開始發生微妙的轉變。因為在訴諸真主的事業中死亡的機會已經很難存在了,因之逐漸演化成尋求宗教悔悟的替代形式。聖訓報導,除了在阿拉事業中遇害以外,尚有其他類型的殉難,包括種種形式的疾病與事故死亡。尤其是在朝聖與懷孕期間的死亡,除此之外還有在其他場所與他人對抗的過程中的死亡,另外就是自身遭逢的各種誘惑等等而造成的死亡,也都具有其 廣義的類似聖戰組合的意義。 這類種種情形漸也被認作是一種內部的精神鬥爭;縱然沒有原先聖戰所具的政治鬥爭意義,可這些類型的死亡同樣有其祭祀與道德上的義務與意義。如此演繹下來的結果造成禁食和施捨成為殉難的首選替代。反正廣義的聖戰是一種修改過的聖戰。聖戰不再是藉著劍與戰鬥的產物,而是成為聖戰組成的体系下與自己卑下的本身的鬥爭。蘇菲斯隨藉之以強調精神途徑上的痛苦與榮耀,並表現在在伊斯蘭所有各種類型的藝術及建築中,表逹出伊斯蘭獨特神聖與痛苦的体驗與表現。 殉教神學及其主要遺物的第三個領域無疑是最顯著的:什葉派 的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女兒'阿里、法蒂瑪,她是第一批發現自我定義為受迫害的少數民族人,她相信自己將遵循先知的真正遺產 以傳承信眾。 這很容易被詮釋成為 為明顯的真相而鬥爭的過程,但卻演譯成為徹底的失敗。 謀殺侯賽因的阿里的兒子(法蒂瑪之夫),成為什葉社區反叛意識的焦點,但是 卻是一個無作用的反叛 。什葉派是一個政治和人口佔少數的民族 。導致什葉 社區內部 形成為一種內省的靈性和精神。 如此的殉教和苦難的概念在宗教史上幾乎無與倫比,形塑了什葉派沈鬰的悲劇。 引自維基1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阿拉伯語:عليّ بن أبي طالب 約601年9月15日—661年1月28日)是伊斯蘭教創始人、先知穆罕默德(穆聖)的堂弟及女婿,在656年至661年間統治阿拉伯帝國。遜尼派穆斯林視阿里為第四位,也是最後一位的正統哈里發;什葉派穆斯林視阿里為第一代伊瑪目,又視阿里及其後裔為穆罕默德的正統繼承者。阿里及其後裔都是穆罕默德祖系聖裔的成員。穆斯林社會因對阿里繼承人身分的問題發生分歧而分成遜尼及什葉兩派。 引自維基2─ 伯克爾、歐麥爾、奧斯曼、阿里均爲穆罕默德的四大徒弟。許多資料都顯示,在穆罕默德在世時,阿里是唯一一個出生在麥加聖域克爾白的人,克爾白是伊斯蘭最神聖的地方。阿里的父親及母親分別是阿布·塔利布·伊本·阿布德·穆塔里布(Abu Talib ibn Abd al-Muttalib)及法蒂瑪·賓特·阿薩德(Fatima bint Asad),但他卻是由穆罕默德家族撫養的,而穆罕默德則由叔叔阿布·塔利布撫養成人。當穆罕默德受到真主默示時,阿里是首批接受神示的其中一人,他將畢生奉獻給伊斯蘭教。 引自維基3─穆罕默德起程前往麥地那後不久,阿里亦追隨而去。穆罕默德告訴阿里,他已經接受了真主的指示,要將女兒法蒂瑪嫁給阿里。穆罕默德在麥地那領導群眾的十年裡,阿里表現活躍,他領導戰士作戰,又傳送命令及信息,他幾乎參與了所有保衛穆斯林社會的戰事。 引自維基4─ 第三任哈里發奧斯曼·本·阿凡被刺殺後,阿里被穆罕默德的同行者選為哈里發,他在任內遇到反抗及內戰。661年,他在庫法的清真寺進行禮拜時被襲,數天後逝世。 在伊斯蘭文化裡,阿里因其勇氣、知識、信念、正直、對伊斯蘭教不屈的奉獻、對穆罕默德的忠誠、平等對待所有穆斯林及對敵人的寬容而受人尊敬。阿里是古蘭經注釋、伊斯蘭法學及宗教思想上的權威人士。阿里在幾乎所有蘇非教團裡的地位崇高,他的影響力貫通整個伊斯蘭教史。 伊斯蘭早期神秘主義者藉著通過苛刻的禁慾主義行事以尋求精神殉難,伊斯蘭編年史實錄都是紀念一個個活過苦難的長者,他們打敗自己形塑成為伊斯蘭圖騰。 放眼最近諸多的政治事件,伊斯蘭教的行事往往與宗教狂熱有關,這情形似不宜簡單地歸 納為為恐怖主義而恐怖主義。當代媒體對伊斯蘭教刻意地描述進一步加強了這種血腥暴力的殉難形象。 ─── Ⅱ 對伊斯蘭極端派推崇的聖戰烈士,西方的價值觀在這上面取捨是自相矛盾的,西方式的勛績價值一向是表揚歌頌勇敢無畏及勇於犧牲, 若按此標凖懷抱自殺炸彈的聖戰烈士可不正是犧牲、無畏及勇敢的極致表現,可是所有西方媒体不但吝於稱贊他們行徑,更且面對自殺炸彈烈士可是全然抹殺素來贊佩的勇敢及武德行事,反而是再再地痛斥是 懦弱卑鄙之行徑,由於自殺炸彈顛覆並造成西方社會的重大危害與危機感就全然採用不同標竿固基於敵敵對之立場,更且本著敵愾同仇的情緒與心理不能不採取對立立場,也不得不擯棄他們素來以之為最可貴的美德,且不得不以兩樣標凖對待之,自然這裡面作區別的價值觀在於仁心和人性的普世價值,當然更緣於聖戰烈士要對付要砍殺的對象是我們,要危害西方原本安定的社會? 如何能不問情由地寬待一心要催毀你的敵人?畢竟世人並非耶穌。 自殺炸彈客以偷偷潛入人群密集的市集等公共場所,在人群聚集中引爆藏身藏炸葯,以己身一人之力儘可能地造成最多人的死亡以遂同歸於盡的目的。這裡驚駭我們的是何以回教徒可以如此輕於犧牲,會有這樣令人驚悸的思想與行動。我們相信人們在基督教文化影響下、固然非基督教徒亦然,一個人怎可能如此地以自己生命及身体投耳一擲只為換取多數他人之死亡。我們看己,死再多的人怎抵得上自己住一的耳体及生命。西方觀念是極度重視自己個人及自我,極端看重自己的生命,世上沒有任何事物可比擬。看重自己生命是人的生存本能,聖戰烈士顛覆我們以之為當然的習性與觀念,太反人性了。 若只檢討聖戰烈士為一單一個人貫徹信仰或理念的行為,純為了單一信仰上的執著殺人並以身殉,我們不能不承認是何等志向純摰貫徹信仰理念之作為。但我們都反過來說他們愚眛,何以要如此相信一個無能證實存在的全能的真神?何以全無猶豫地相信可蘭經指示的聖戰犧牲昇天?何以一個有思想的個体要全然信服教你如何如何的神諭,而且竟然信之不疑, 把自己唯一的最要緊的唯生命大方地投擲過去,賭注對教外人言是不可思議地太大了吧! 其實這種對理念或信仰的執著高於生命的認識在西方世界也早有類似的体認, 譬如法國革命時傳詠一時的名言:「生命誠可貴,自由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 多少人為之深信不疑,且為之拋頭顱,灑熱血。 這樣的決心及決定也並非全部由理性決斷,內中更多成份是非理性,人是非理性動物,意志策動的行為常非理性和理智因素。 甚至可以說人性的最強勁因素是非理性,譬如再檢視生命誠可貴那一類激勵人心、熱血沸騰的諺語。內容可不理智,反而是非理性。人的行為背後的驅動力常是非理性及盲動,理性是表面的算計。人類重大事件的發生大半是偶然,這可符合宇宙演進的原則。所以人類世界無論整体或個人的悲剧總不歇地發生,這並非由於理性,而是不理性。貪婪淫邪好戰是我們根本天性。同樣也有若愛欲般的衝動, 然通常只是壓抑下隱身悄悄地去排除掉的殺人的衝動。難道只因殺人是可行,容易採行地瀕臨邊緣的引誘,甚至是對個人意志的挑逗,此種欲望實也有若性欲 地挑動人之隱匿之黑暗邪惡,固然非全出於生理引誘。人性有愛人及 被愛的衝動,但無可否棄更隱含其中也埋藏殺人及毀滅的渴望。 個人的命運趨向是死亡,人類底線則是集体是毀滅,這也符合個人生存走向。霸住我們身體的是非理性衝動;理智以及理性很大半隱晦不明時段在抵禦這種衝動,有時 讓人覺著衝突在心靈激烈交戰,有抵禦不住引誘之可能,這可是比恐懼更強烈的衝動的情緒或引誘,理智凊明的殺人不也是這類衝動。 許多爆炸事件事後偵查拚凑出來的情資常使我們有種感覺到自殺炸彈客常是卡拉馬佐大裡頭的大哥米該爾,而不策劃或鼓動者藏身背後的伊凡,設計行動者大半不是執行人,他們大約缺乏熱血,或者有執行意志但只提供可行的理論,或者照他們說詞為著進行更多更大的屠殺。相反的米該爾卻聴從並呼應內心的呼喚。有若小說中描述那般不時甦醒甚至是復甦讓他偶而希冀脫殼發足狂奔向前而去。這使得讓 人揣想恐怖份子或則不應完全是宗教信念促使他身綁炸彈在人群中引爆,或許他心靈底層本在沸騰著,非不計一切得去執行不可。他們內心就蘊藏這類行動的熱血,一種不計一切的解放之動,生命何足小小心心謹謹慎慎地一直維持下去,不能扔棄這一切嘛?到底謹微小心地活下去有何必要?有何了不得?宗教信仰吸取和聽信傳道外更緊要的應是在內心的需慕及渴求,這才企 自發的狂熱信仰。 人們主要是聽從他內部的饑渴渴望。 在現今科學世紀,恐怖份子把命都扔出去了,那世上還有什麼事不能幹?傷天害理再可惡,抵得上把命都投擲出去嗎?照我們的看法這樣把所有都扔出去的人,還有什麼好在乎的? 那麼何以仍要相信上天?別忘了!他們可是因真主而奉獻生命,他們人人以生命殉教去作心目裡最偉大最神聖的事,忠貞祭獻仍是他們心中獨一無二的至重至尊,但這裡面似不應全然如此純淨赤誠,相較於生命如此不足惜,我們總以為這裡面尚有更潛伏潛重的恨,根深蒂固地恨西方世界,不信阿拉的西方人!或者說是如此不平的世界讓他憤恨惡怨得甘以身殉。西方世界主導全球,科技文明樣樣占盡世上之先,領袖環宇,而他們阿拉伯人非居於卑下不如人的地位和境,如此地永無可抹滅的卑下,不成比例,才使他們恨惡得以殺盡世人為職志,這似乎是他們打最深沈心底對不公世界的抗議 和抗爭。 伊斯蘭的人口統計 走進伊斯蘭世界 为何伊斯兰教总是出极端恐怖分子? Martyrdom in Jihad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