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1/12 01:42:45瀏覽1369|回應2|推薦31 | |
孫文:「我沒有什麼能留給妳的,只有一些書和他們送我的一棟房子,我把這棟房子送給妳。」 宋慶齡:「還有…還有…房子裡你的回憶,和房子外頭你的夢想……」 (以上對白取自電影《宋家皇朝》) 1925年3月,孫文因肝癌病住進北京協和醫院。彌留前,在他交代完國家大事、擬好遺囑之後,他向宋慶齡說出了上列那樣的話。 (孫文臨終前留下遺囑:「余因盡瘁國事,不治家產。其所遺之書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慶齡,以為紀念……」。) 孫文說的“他們送我的一棟房子”、“住宅”,指的就是位於上海莫利愛路29號(現為香山路7號)的房子;1918年之前,孫文在上海是沒有固定寓所,長期的奔走革命不為私己的他無力置產;於是旅居加拿大的華僑們集資在莫利愛路買下一屋贈送給他,那裡成為他和宋慶齡在十年婚姻之中,共同居住最久的寓所,也是孫文曾經在這裡接待國際友人、著手改組國民黨、醞釀第一次的國共合作,也是著手書寫著名的《實業計畫》和《孫文學說》的地方。 (大門口,目前是範圍擴大把故居、文物館及四周的建物都劃入了該管制區域。) (進入香山路東側,文物館和故居在圖片的右邊。) (文物館) 那故居是一幢歐式小洋房,孫文於1918年6月辭去海陸軍大元帥職務後從廣州回到上海,與宋慶齡入住莫利愛路寓所(即現今的香山路7號)。1924年孫文應邀北上共商國事,1925年3月12日病逝於北京,宋慶齡在料理完孫文的喪事後回到上海仍繼續居住至1937年。後因日本侵華、宋慶齡移居香港、重慶等地,直至1945年底宋慶齡在回到上海時將該故所移贈給國民政府,作為孫文的永久紀念地,後來也就理所當然的被中國共產黨接管。目前故居內的陳設,絕大多數是原物原件或向大陸內地及海外徵求取回,並根據宋慶齡生前的回憶,按二、三十年代的原樣佈置。樓下是客廳和餐廳,樓上是書房、臥室和小客廳。樓前是一片大草坪由冬青、香樟木和玉蘭等樹木花卉圍繞。1961年3月,該故居被列為首批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3月,故居正式對外開放。 (大草坪) (大草坪與故居之間的小徑與陽台) (客廳,會見和接待客人的場所。陳列有孫文在1912年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時所拍的照片、在1923年8月為紀念廣州蒙難一周年與永豐艦官兵在的合影照片、……) (餐廳,與會客廳相通,中間可用兩扇移門隔開。廳正中放著一張廣式的紅木圓桌。據管家回憶:平日生活簡樸,即使家中有多人用膳,但每天菜金不超過二元。) (書房,東、北、西三面都放著書櫃,不僅是孫文讀書和寫作的場所,也是會見重要客人的地方。孫文最喜歡讀書,據管理單位的統計:那裡的藏書有五千多冊。書櫃不只是書房才有,在很多的走道和樓梯旁都有書櫃。) (臥室,陳設簡單樸素,衣櫥旁的靠背沙發椅是孫文經常寫作之處。靠窗的一張斜板寫字臺則是宋慶齡經常用英文打字機記錄孫文談話和文稿之處。) 文物館是由毗鄰故居的一棟歐式洋房改建而成。文物館共有三層、八個展區(其中第三層是臨時展覽),展覽面積七百多平方米,共展出文物、手跡、資料三百餘件,資料相當豐富完整,很多是台灣所沒有存檔的。那些文物展品中包括:孫文就任海陸軍大元帥時使用的大元帥指揮刀、奔走海內外開展革命活動時使用的旅行箱、老師康得黎親筆簽名並贈送給孫文的照片;黃興在武昌起義爆發後指揮漢陽保衛戰時使用的戰時總司令之印、……等等。文物館於2006年11月12日(孫文140歲誕辰)正式對外開放。 兩館內都禁止攝影,只能由網路上的圖片來分享我所看到的室內景物。 (文物館內部) (宋慶齡不顧父母的反對,毅然決定與在日本流亡中的孫文結婚,館內展示的這張兩人的結婚照是原始真版;照片上端用鋼筆寫著“OCT.1915”(1915年10月),右下角有夫妻二人的英文簽名,寫著“Sun Yatsen”和“Soong Ching Ling”,這張照片中的二人衣著簡單,是在結婚的次月才拍攝這張照片;而好像也沒有看過他們有拍過正式的婚紗照,對吧?) 據稱,宋慶齡是一個勤奮好學的人,每當孫文買回一本好書,她總是繼孫文之後的首位分享人。 孫文也經常贈書給宋慶齡,1918年,屢受挫折的孫中山為使國人進一步理解和實行他的學說主張,在上海寓所潛心著述《孫文學說》,《孫文學說》曾先印刷“送閱本”供孫文贈送他人之用,封底註明“版權取消翻印自由”。1919年6月5日,《孫文學說》由上海華強書局正式出版發行。出版第二天,孫文即贈送宋慶齡一本,並在封面上題寫:獻給愛妻,孫逸仙,1919年6月6日,上海(To my beloved wife,Y.S. Sun,June 6.1919.Shanghai)。宋慶齡是孫文著作的當然粉絲,由此可見。 (我們好像都只是看過這張照片的右半部,對吧?) 孫文在宋慶齡的伴隨之下度過了一個幸福的晚年。1922年,孫文與宋慶齡曾經在陳炯明叛變之時面臨一次生離。返回上海之後,孫文寫了“精誠無間同憂樂,篤愛有緣共死生”的聯句給宋慶齡,『精誠無間』該是他們之間愛情的最佳評價。 (這張是兩人最後的合照,1924年受邀北上天津同商國家大事,在船上所拍攝。當時,外界傳說孫文已亡,為消弭流言,特別讓這張照片公開給很多人看到。) (香山路底望向外面,文物館和故居在圖片的左側。) “背多分”是我極不擅長的唸書方法,以致於我對於國父的事績及著作的印象,只存在我讀得不好的歷史課本和三民主義課本裡。但喜愛看歷史小說、聽故事的我,卻對蔣宋孔家族有很大的興趣。 上海曾經是許多清末民初的名人居住過的大城巿,到了那裡,怎能不去瞻仰一下他們的故居?但是,在經過了多次戰亂和文革,保存完好或重整過的故居卻不太多。我由一些資料得知孫文和宋慶齡的故居為配合上海世博會的展期有個特別浪漫的主題:《共同的歲月》,那故居曾經是他們共同生活時間最長的地方。正巧他們的結婚紀念日(1915年10月25日)及孫文的誕辰(11月12日)即將來到,於是特別在我生日的那天早上去拜訪了那故居。 當天的清晨,剛好下起了細雨,冷鋒南下的結果,把飯店前面的那一排桂花樹上的花兒都吹跑了;街道被打濕了,卻絲毫澆不息我期待的心情。 出了地鐵(10號線)陜西南路站即慢慢一路步行,從繁華的淮海中路(昔日的霞飛路)一轉入思南路(昔日的馬斯南路),美麗的景觀躍然於眼前,只見兩旁高大的法國梧桐木所攏成的綠色隧道,很像臺北新店遍植楓香木的中華路;居民們騎著單車穿梭在那個滿植梧桐的綠區塊,我一邊欣賞沿路美麗的梧桐樹,由思南路往南而行,很快便到了香山路(原名莫利愛路)。 雖只有幾分鐘的距離,感覺上,那種梧桐地區的悠閒自在和淮海中路的熱鬧喧囂形成對比,心情真是非常美麗!在從前,香山路、思南路那一帶是法國租界,只見一棟棟的小洋樓,透過圍欄,可以看到它們精緻的耳窗和欄框,隱約中可見歷史氣質尚且沉澱著。 歷史往往就是如此巧合,人稱“周公館”的周恩來故居也與香山路緊鄰。但,我與他不熟,想要去看看的興趣缺缺! 孫文一生奔走革命,去世時,留下的就是那棟房子和一些書籍衣物,並無其他財產。身為中國人,到上海是應該抽出時間去感受一下:為何他會同時受到海峽兩岸的推崇和尊敬? 後記: 無論是在故居或是在網路上,海峽兩岸對於事件的說法有極大不同的立場。本文只記述當時所見及心情,不做其他涉及政治之談論。 目前是封閉的故居正門在香山路上,照片上掛著“孫中山故居”木牌的門是在故居後方與大草坪之間的陽台邊。參觀者要由文物館與故居之間的小巷道走到故居由廚房的門進入,先套上鞋套才能踩入內部。 可參考資料: 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委員會保存的《孫文學說》手稿,如有興趣,請連結至孫中山學術研究資訊網看看。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