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灣的核電政策
2018/08/01 09:14:16瀏覽822|回應0|推薦3

台灣的核電政策

楊義煌

2025年無核家園是民進黨的政策,幾乎全黨都一致支持反核政策,國民黨卻分成二派,國民黨的主流派支持核電,但卻有朱立倫,郝龍斌國民黨等要角反核,特別是朱立倫是旗幟鮮明的反核,在馬英九總統的時候,不惜嗆聲馬政府,不顧民怨的推動核四廠。當然朱立倫和郝龍斌有地緣關係,核四若有災害,首當其沖的就是新北和台北。以目前的局勢,反核的勢力遠大於支持核電的勢力。所以核電政策,不能算是藍綠惡鬥,當年決定要封存核四的也是馬英九。

我大學同班同學從原子能委員會處長退休,他從專業的角度堅決的讚成核電,特別是從發電成本的角度來看,核電應該是遠遠優於火力發電。他認為若台灣放棄核電,發電成本會增加很多,勢必調整電價,當電價上漲就會影嚮工商業的生產成本,讓台灣的競爭力損失。頗有道理。另一個原因是,核電的替代方案是燃媒電廠,會產生污染環境的 PM 2.5微粒。空氣品質的危害比核電的污染還可怕。

我一個波士頓好友,是美國人,參與核三和核四的興健及維護,是核能電廠專家中的專家,到處在幫別人蓋核電廠,目前在中國蓋新核電廠,他說核四電廠是安全級別非常高的新電廠,建築體的地基樁打到地下幾百英呎,發生安全事件的可能性非常低,從安全性來看,他以專家的身份說核四是“非常安全的設備”。已經發了數千億台幣,不用太可惜。

我當時就請教他,為何美國自己三十年來都不蓋核電廠。卻到處替別國家蓋,若核電那麼好,美國應該到處蓋核電廠才對?1978年美國賓州三浬島核電廠因冷卻水系統故障,導致爐心熔毀,是美國最嚴重的一次核安事件。事故後,50英哩範圍內居民220萬人,無人發生放射線反應。十年追縱,居民的癌症發病例也沒有增加。連動植物都沒有影響突變的現象。但是這個核安事件影響了美國的核電政策。三十年來沒有新核電廠上線。

就像美國三浬島事件讓美國人擔驚害怕一樣,日本福島核災也讓台灣人民恐懼核安事件。核電縱然再好,再便宜,美國人也怕核電安全,更何況台灣人多地小,若有核安事件發生了,50英哩的範圍把台北市全部涵蓋了,一千萬人的生命,不是兒戲,可以大到無法承載。因恐懼的心裡因素導致反對核電是很正常的,不是可以理性解釋說明的。

我的同學說,美國南卡羅來納州電力瓦斯公司於2008年向NRC提出申請興建兩座核電廠,NRC於2012年同意後,第一部機已於2013年3月開始興建。美國不像台灣,既然同意興建,就會發給運轉執照。另外喬治亞州Vogtle#3#4號機已快完工,可能2021年上線。美國不是不再用核電,只是比較小心的處理而已。
他也說明地震威脅,一般人不知道台灣地質狀況,把日本條件拿到台灣是錯誤的。地震大小和斷層長短成正比。台灣沒有條件發生8.0以上規模的地震,因為陸地上斷層不夠長,海底也沒這條件,不像日本。這是我們委託中央大學的調查結果。有報告的。日本311後他還特別詳細再看了一遍。這騙不了人的,但有幾人知道。更何況就像那位美國朋友所說的,核電廠的重要結構都必須坐落岩盤上,地震影響降低許多了。
微軟的創辦者比爾蓋茨是當代許多人都崇拜的科技先知先覺。比爾蓋茨卻是非常堅強的核電支持者,也投資很多錢在新一代的核電發展上。比爾蓋茨認為核電比火力發電更安全,更清潔,更便宜,更有效提供電力給所有的人。為了人類的福祉。沒有理由不用核電,而用更多污染的煤,油發電。綠能發電遠遠不夠,核電還是目前最好的發電系統。比爾蓋茨捐出幾乎所有的財產,沒有道理為了賺錢而支持核電。為了消除貧窮,增進人類的文明,比爾蓋茨義無反顧的站在風口浪尖,推動核能發電。

從政治上來看,反核的立場贏的多輸的少。這也說明了為什麼朱立倫和郝龍斌會站到反核的這一邊。反核既站上為人民安全著想的制高點,只要抬出“安全”,就讓支持核電者說不出話來,無人能保證核能絕對的安全,就是千萬分之一的機會,還是有發生核電事件的可能,更何況,台灣地處亞太地區的斷層帶,地震頻繁,誰知道何時會來一個十級的地震。就是火力發電貴一點,污染多一點,人民還是會站到反核的那一邊。

是否應該用核能發電,這其實是很科學的問題,但是專家的意見,卻不容易被人民大眾接受,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專家們的意見無法改變公眾的意見取向,所以現在核電已經等同政治問題了,在這問題上,分裂的國民黨,其實不是團結的民進黨的對手,所以三年前,馬英九才會決定封存核四。假如當年馬英九聽從專家的意見,堅持核四運轉,不等民進黨反抗,朱立倫和郝龍斌就會揭杆而起反對核四運轉,國民黨反而會在核電議題上實質分裂。

我自己是學科學的,堅持自己的想法,也了解核電的危險,但兩權之下取其輕,我投讚成核能發電,這是避免台灣全面缺電的危機最有力的方向。至於公共安全措施,避難逃生規畫還是要作得盡善盡美才能萬無一失。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ifenyang&aid=113776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