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1/15 14:18:33瀏覽2344|回應3|推薦3 | |
【作者:丁學良】 這一次全球金融海嘯對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的衝擊及後果,每天都在以種種方式展現出來。中國迄今的經濟增長方式,在這次全方位的衝擊之下會作出什麼樣的調整,這是中國從中央到地方、從政策制定者到普通老百姓最為關心的頭等大事,當然也是國際社會高度關注的大事。 應該說,這次金融危機發生的時間、細節和擴展的速度,對於絕大多數人而言都相當意外。但是,導致這次危機發生的來龍和基本根源——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經濟中日益增長的泡沫、美中經濟貿易相互依賴關係的深層問題——,在學術界和政策界已經討論過相當長的時間了。同樣,有關中國過去的增長模式以及此種模式光輝層面之下的結構性失衡的討論,無論在海外還是在中國,也討論過多年了,相關的評論文章可謂連篇累牘。 客觀而言,這次金融危機對中國來講,是一場源自國外的傳染病、急性病。但是,在這場傳染病的打擊之下,中國自身隱藏的慢性病也迸發出來。中國當下遇到的諸多問題和困難,傳染病是外因,更多的是自身肌體內的慢性病在外來傳染病的突然打擊之下集中爆發。 從宏觀角度解析中國的發展模式,我們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一條脈絡。理清這條脈絡,對於反思中國過去30年的成果與問題,至為重要。可以再次強調,很多病灶多年來就在那裏。所以,儘管是外來的傳染病打擊了中國的經濟增長,其爆發的時機、具體的表現細節,難以事先預測,但必須說明,中國經濟增長方式自身的問題乃是多年生的慢性病。分析這種病灶的成因、尋找解決的藥方,是今天站在十字路口的中國研究界和政策界,不可推卸的職責。 回顧中國30年來的經濟增長方式,我認為可以從“兩條道路”來總結。而兩條道路中的第二條道路,又應該從兩個階段來分析。 所謂“兩條道路”,是指30年前我們從“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開始轉向“中國特色的資本主義道路”。所謂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就是毛式的社會主義,基本特點是"均、貧"。那時全中國的居民,除了極少數特權階層享有對公眾保密的“特別供應”保障之外,絕大多數的中國家庭均處於極端貧困狀況。三十年前起步的中國改革,是從這樣一種既平均亦貧困的社會主義,向中國特色的資本主義轉變。 對過去30年中國特色的資本主義,研究者能夠總結出很多特點。在它的起步階段,其主要特點是要“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使“一部分”的少數人先發財,是中國30年發展的基本道路。必須說明,從毛式的中國社會主義,向中國特色的資本主義轉軌,是一個巨大的進步。不承認這一點,今天的探討就失去了積極意義。 而“讓少數人先富起來”,在過去30年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特點。在中國改革的早期,"先富起來"的,多半是中國社會的邊緣分子(marginal segments)。這種特點集中體現在當時的順口溜上,即"不三不四的發了財"。這些邊緣人物,或是曾經飽受打擊的“黑五類”,包括“勞改勞教”釋放分子,或是曾因投機倒把被處理過的,或是上山下鄉人員中的不安分者,或是曾冒著風險從沿海倒賣走私商品的,或是偷偷進行外匯交易的——總之,他們是在毛主義的激進時代被拋到社會底層的“賤民”,鄧的新政府也沒有資源給他們,他們只好靠自己。一無所有,膽子就大,最早“發財”的,多是這些地位底下的小買賣人。 這種"不三不四的發了財"的現象,當然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巨大刺激。很多當時的精英階層,對這些忽然冒頭的邊緣分子很不服氣。不滿也來自政治上剛翻身不久的知識份子,當時曾流傳一些說法,比如,有人稱外語學院、藝術院校的女教師,伴舞(指在健康正當的舞廳)一晚的收益,比她們一個月的工資還高。 這種"不三不四的發了財"的現象,影響了另外一個更厲害的群體,就是掌握實權的黨政官員,他們受到的刺激更大。官員們覺得自己是如此能幹,還掌握著那樣多的資源,經濟上卻不如那些不三不四、曾被他們打擊和懲罰過的邊緣分子。這種心理不平衡,很快導致另外一些人捷足先登,變得"先富起來"。於是,中國社會就出現了今天人們熟悉的那些發財方式,如特權經商、官商勾結、權錢交易等等。所有這些術語描寫的物件,基本上都是“特權資本主義”,或者“裙帶資本主義”。我認為前一個術語更準確一些。 特權資本主義是“官僚資本主義”的一種退化的低級方式——黨政官員利用手中的行政權力(如管錢物管專案)或政治權力(如管組織管人事),來為自己或親友謀取非法的經濟利益。官僚資本主義的高級形式是“國家資本主義”,即官僚們雖然也在從事資本主義式的經濟活動,但主要是為國有的、政府控制的企業牟利,儘管個人也順便有些灰色好處。 中國過去的30年,客觀上一路走下來的,就是初級階段的資本主義道路,也就是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小眾資本主義”。這條道路分為兩個階段,即第一個階段的"邊緣人"的小資本主義、小打小鬧的資本主義,它是從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中後期為主體的。然後從1980年代中後期開始,很快演變成“特權資本主義”。 我這裏是從宏觀的比較角度,來說明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和中國特色的資本主義這兩條道路,以及第二條道路中的兩個階段。“小眾資本主義”導致的國民財富增長和分配的結構,主要體現為三點一面的“國富民窮”、“官富民窮”、“城富鄉窮”;這裏的“富、窮”當然是相對而言。不過,這種三富三窮的結構,使得中國的經濟增長缺乏寬廣堅實的社會支撐,一遇國際經濟衰退的風暴,就易引發國內經濟的大動盪,提心吊膽中國會發生全面的社會危機乃至政治危機。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