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專題文章】躺平,年輕世代的抗議?
2024/02/01 15:02:56瀏覽141|回應0|推薦0

【專題文章】躺平,年輕世代的抗議?

在經濟下滑及全球性疫情流行的背景下,「躺平」被視為年輕族群對現實環境的失望,對階級固化、M型社會、內捲化、在職貧窮、過勞等現象的無作為抗議。

(文/編輯室 呂學智)

不婚、不生、不買房、不戀愛

「躺平」是2021年竄紅的中國大陸用語,起因於社會環境的高昂物價及房價,年輕族群認為,與其遵循傳統價值以置產、成家為人生目標,卻得背上數十年的貸款,不如原地躺平,無事一身輕。主張不婚、不生、不買車、不買房、不談戀愛、低消費,只要薪水能糊口,偶爾養養寵物、追追劇,就已是人生小確幸了! 

於是,年輕人開始流行這種想法,「與其跟隨社會期望堅持奮鬥,不如選擇躺平,無欲無求」。畢竟微薄的薪資扣除每月基本花費,及偶爾的娛樂開銷,真正能存下來的簡直少得可憐。所以,拒絕成為資本家賺錢的機器、被剝削的奴隸,維持最低生存標準即可。

躺平即是正義

「躺平」最早起源於2021年,一則出現在「百度貼吧」的貼文《躺平即是正義》,引起熱烈迴響:

「兩年多沒有工作了,都在玩,沒覺得哪裡不對,壓力主要來自身邊人互相對比後尋找的定位和長輩的傳統觀念,它們會無時無刻在你身邊出現,你每次看見的新聞熱搜也都是明星戀愛、懷孕之類的『生育周邊』,就像某些『看不見的生物』在製造一種思維強壓給你,人大可不必如此。我可以像第歐根尼只睡在自己的木桶裡曬太陽,也可以像赫拉克利特住在山洞裡思考『邏各斯』,既然這片土地從沒真實存在高舉人主體性的思潮,那我可以自己製造給自己,躺平就是我的智者運動,只有躺平,人才是萬物的尺度。」

越來越多年輕族群認為,這樣「最低限度的美好生活」是舒服的,只要能夠滿足活著的基本條件,有地方住、有東西吃,每個月賺到基本門檻就可以了,其他時間可以拿來做自己喜歡的事。

躺平主義獲得年輕人的深深共鳴,在上一輩成功人士眼中,則認為年輕人放棄了,退出競爭;然而,對於他們來說,反而是「另尋出路」,因為在既定的競爭公式下,無法看到希望,與其等著被成功的刻板坦克輾過,不如躺下,還有點呼吸空間。不求功成名就,也不買車買房,至少不用再白費力氣,發現,不追求這些也一樣能活下去。

何謂內捲?

「內捲化」(Involution)也翻譯為「過密化」,用以形容社會文化重複勞作、發展遲緩。但這樣的解釋大部分人都看不懂,「知乎」網站上的熱門答案可能比較好懂:

內捲就是看電影的時候,前排的人看不到螢幕,於是站起來看,擋到了後面的人,後面的人只好也跟著站起來,最後導致大家全體起立看電影,沒有人獲得額外的福利,但是大家都更辛苦了,最後獲得的結果和坐著是一模一樣的—看電影。

簡言之,在有限的資源下,過度同質化競爭,導致每個個體都付出更多時間精力,但最後並沒有提高產出和所得。

躺平並非只在中國,台日韓皆有認同感

「躺平」表達了生存困境的焦慮,不只是當今中國社會獨有,過去在台灣也出現「小確幸」的厭世代。日本趨勢專家大前研一提出「低慾望社會」,未滿35歲的日本人,從懂事以來就面對「失落的20年」,多數心態不只是不願意背房貸或結婚生子,甚至拒絕承擔所有的風險及責任。

韓國更有「七拋世代」,意指拋棄戀愛、結婚、生子、社交、買房、夢想、希望的一代,這些全都來自發展空間被壓縮之下,年輕人對現況的自嘲。熱播韓劇《我的出走日記》描繪韓國青年的喪志神情,寫實道出日復一日工作的枯燥與未來迷惘,貼切詮釋了「七拋」的價值觀。

躺平文化並非是孰對孰錯的論述,值得關注的是,為什麼「躺平」會引起那麼熱烈的回應?當受眾的經歷中有相類似的氛圍或環境,使之能與真實或想像的經歷串連起來,從而產生認同時,於是產生「共鳴效應」,甚至變成一種社會現象。

回顧近年在內地城市走紅的網絡用詞:「996」、「內卷」、「佛系青年」、「喪世代」、「打工人」等,無不與社會競爭激烈、青年晉升困難等有關。當年輕人預視到,無論再怎麼積極應對挑戰,都無法改變現狀時,便會帶著焦慮與抵抗的情緒,義無反顧地走向另一端,消極接受事實,並衍生「躺平」的認同感。

佛系青年,淡定心態

「佛系青年」一詞源自日本,指一種淡定、不強求、無所謂的態度。描述青年對事物不強求、不焦慮,用隨遇而安的心態面對生活。他們不急於追求成功、不拼命奮鬥,而是選擇在當下享受生活,追求內心的平靜。

與佛系青年相比,躺平則是一種選擇不積極參與社會競爭,放慢生活節奏,不強迫自己追求成功或社會期望的生活方式。躺平的概念更側重於不投入太多精力於工作和社會壓力之中,尋求一種相對較為輕鬆、簡單的生活。

雖然兩者對待生活皆以淡定的態度面對,但佛系青年強調的是心態,著重在當下保持內心平靜,而躺平則偏向於生活方式的選擇,選擇遠離社會競爭的快速節奏。然而,兩者皆反映出了青年對於現代社會高壓力、高競爭的一種回應與抵抗。

阿姨我不想努力了

至於內地「阿姨我不想努力了」的流行用語,也是以戲謔玩笑的方式,表達年輕男性不想奮鬥、不想努力工作,只想單純享受生活,為此願意放棄戀愛、放棄節操,以肉體或時間來換取物質的富足。通常,指富婆以金錢換取年輕男子的陪伴,算是包養的潛台詞。

每個世代各有其困難與機會,無法一概而論地進行跨世代的比較。更重要的是,每一個人在追求理想、夢想或自我實現的時候,都會因為一些現實條件的無法配合,以至於難以實現,甚至被時代環境埋沒了某些才華。

與其嗟嘆生不逢時,遠不如認清現實,積極掌握操之在我的因素,以便在每一個當下找到最適合自己扮演的角色。

陷入空虛與焦慮的「倦怠社會」

柏林藝術大學教授韓炳哲出版《倦怠社會》一書,探討現代社會憂鬱症、過動症、專業枯竭和過勞充斥的「疲倦」現象,與進入自我肯定性無限擴張的時代有關,過度積極的人生發動了自己對自己的戰爭,最終導向一種社會現象,作者稱之為「倦怠社會」。

這種疲累來自「空轉」,因為過度追求自我,卻在追逐的過程中喪失了意義,迷失在自我的迷宮中,不知道人生所求何事,高薪?豪宅?跑車?既然都不是,卻又不知到底要追求什麼,陷入迷茫空虛的循環。

追求變成內在本能的反應,況且這是社會賦予的自由與榮耀,但這種空洞的榮耀竟像毒藥,讓人愈找愈累。如此一來,人變得像無腦的機器一樣,愚蠢地重複運作,整個社會變成一個封閉的遊戲場,每個人像一隻倉鼠,拼命在自己的滾輪上奔跑,始沒有終點。

陷入空虛與焦慮的「倦怠社會」

倦怠社會的概念,涉及經濟、文化、社會結構、價值觀等多個層面。梳理形成的原因,有助於找到應對策略,並建立一個健康、可持續的社會體系。

1)  經濟壓力:高度競爭的經濟環境、收入不均等、就業壓力等,讓人感到疲憊,從而形成對社會的倦怠感。

2)  社會不公平:無論是貧富差距、機會不均,還是其他形式的不公平,都將引起對社會體系的不滿和厭倦。

3)  價值觀轉變:當個體的價值觀和社會主流價值觀之間存在較大落差時,可能讓人感到困惑、疏離和倦怠。

4) 信息過載:數位時代的信息爆炸,使人感到壓力與麻木,應對各種媒體信息、資訊,也會讓人感到厭倦和疲憊。

5) 社交媒體壓力:社交媒體的普及增加人們對於社交期望的壓力,以及對於外在表現的焦慮,導致社會倦怠感。

6) 疫情和全球危機:全球性事件,如大流行疾病、經濟衰退等,會對社會產生沉重的影響,引起人們對於未來的不安和焦慮。

躺平不是消極擺爛,而是休息

躺平是爲了擺脫焦慮,不去在意他人的看法,不去追求光鮮亮麗的物質生活,不屈服於世俗所定義的成功。我們之所以感到不幸福,就是因爲被世俗和欲望所打造的牢籠,嚴實地定義與束縛。躺平就像那隻在滾輪上奔跑倉鼠,一躍而下,停止奔跑,暫時獲得一片寧靜與自在的天空。

人總會遇到迷茫期,迷茫與年齡無關,20歲有20歲的迷茫,30歲有30歲的徬徨,50歲有50歲的困惑。迷茫與疲憊是人生必經之路,特別是在社會大環境所形成的壓力下,不妨暫時停下腳步,躺平,好好想想自己的人生方向,無需過度自我苛求,給自己適當的休息和調整的時間,尋找意義和價值,休息之後再出發!

【參考資料】

彭明輝/2022/佛系與躺平:Z世代的困境與跨世代的糾結

  /2022/什麼內卷不內卷?中國只是在逐漸台灣化

黃芷淵/2021/「躺平」文化背後的結構性問題

黃以葇/2021/「台灣人早就先躺平了」兩岸年輕人都不再相信「努力有回報」?

Vivian/2023/從韓劇看「有毒」的韓國社會:《我的出走日記》裡沒有夢想的「七拋世代」

Yee Harn/2023/想躺平,不想努力,可以嗎?躺平時可以做的7件事!

Amazing/2021/「躺平」不是消極放棄,是年輕人另尋他路,也是無權力者的權力

(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icef2016&aid=180313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