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專題文章】疫情下的省思與教育
2022/01/28 17:53:30瀏覽314|回應0|推薦1

疫情下的省思與教育

(文/編輯室 呂學智)

依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HU)統計,截至今年8月,全球新冠肺炎確診感染者已達2億人,死亡人數已突破420萬人。

全球經濟損失更是難以估計,失業浪潮席捲各國,而目前還看不到此一災難何時可以結束,以及到底還有多少人將會因此喪命。

新冠肺炎改變了世界的結構、人們的生活方式,以及心理世界的輪廓。除了帶來災難與傷害,新冠肺炎還帶來了什麼?外在的生病危險之下,大家心中的「存在焦慮」很可能在這時期會被喚醒,例如:死亡、孤獨、生命的意義與生活價值感……

新冠肺炎讓我們不得不正視生命的限制,雖然致死率不高,但依舊暴露在死亡的可能性之下。面對自己或親友可能會死,對不少人來說,就像世界將毀滅般的恐懼,甚至會勾起過去他人往生的悲傷回憶。

新冠肺炎帶來巨大的衝擊

此次疫情嚴重地衝擊著人類的各個層面,其影響範疇包括:

1)    極度貧困人口增加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帶給貧弱族群重大的傷害,因為經濟活動受封鎖和人員流動限制,使數百萬人陷入極度貧困之中。最新的研究指出,疫情已使8800萬人陷入極端貧困(每日生活費低於1.9美元者),而這個數字還僅僅是底線,最壞的情況下,可能高達1.15億人。許多原本從事非正規的服務業、建築業和製造業的貧弱族群,所受的影響最大。

2)    經濟急速下滑

為控制病毒傳播,各國所採取的封鎖及限制措施,對經濟產生了巨大影響。《全球經濟展望》報告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引發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全球性危機,除了龐大的生命損失之外,還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嚴重的全球經濟衰退。」報告預測,今年全球經濟和國民所得都將嚴重萎縮,從而使得數百萬的企業及家庭陷入困頓。

3)    外籍移工及匯款減少

移工匯款是指移民往原籍國的匯款,在過去數十年裡,移工匯款成為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並有助於改善國內經濟發展。但是,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了顯著的倒退,由於新移工人數減少和回國移工人數增加,切斷了發展中國家許多貧困家庭的生命線。這些國家包括印度、墨西哥,以及南非、中亞、東南亞等。

4)    衝擊企業與家庭

在世界各地,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微型和中小企業,承受著巨大壓力,其中半數以上處於拖欠或即將面臨倒閉的狀態。企業的營業額暴跌,迫使企業裁員或是放無薪價,同時苦苦等待政府的紓困。由於家庭的收入減少,將被迫做出權衡的取捨和犧牲,這將影響家庭成員的健康和教育成效。

5)    高昂的醫療費用

大流行突顯出有效、可及和負擔得起的醫療服務的必要性。早在危機爆發之前,發展中國家人民的醫療費自付部分就已超過5萬億美元。這項昂貴的支出給9億多人造成財務困難,每年迫使近9000萬人陷入極端貧困。疫情導致的學校關閉,進一步加劇了這些國家教育危機的風險。

6)    關閉學校課堂

在疫情封鎖期間,全世界160多個國家要求採取某種形式的學校關閉,涉及至少15億兒童和青少年。這對教育的影響可能延續數十年,不僅會造成短期的學習損失,長期來看更會減少這一代學生的經濟機會。由於學習損失和輟學率上升,許多人將不會重返校園,因為家庭可能已經沒有財力支援,或是不得不去找工作。

7)    網路的不平等

在世界各地,疫情和相關封鎖措施,突顯網路(network)普及是當前的必要條件,例如醫療平台、數位轉帳和電子支付系統。令人遺憾的是,在世界貧困國家中,網路設施仍然嚴重受限。儘管全球網路覆蓋率快速提升,平均大約62.5%,但IDA(國際開發協會,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ssociation)借款國仍遠遠落後,其2019年底的網路覆蓋率僅20.4%

8)    貧困日益集中

2000年,世界有五分之一的極端貧困人口,他們生活在脆弱和受衝突影響地區。由於糧食匱乏和疫情之故,加劇了脆弱性、衝突與暴力的影響,導致出現發展倒退現象。其他經濟體的貧困率雖然緩緩下降,但生活在脆弱和受衝突影響地區的貧困人口人數繼續增加。實際上,貧困越來越向這些地區集中,疫情則加劇此一趨勢。

線上教學不利弱勢家庭兒童

為因應三級防疫,台灣在518日起全面停課,但以「停課不停學」為原則,老師們繼續通過網路進行線上教學,如此誠然可避免學生失去學習的機會,但失去了與老師和同學親身接觸和互動的機會,難免妨礙個人的成長。而線上教學對弱勢家庭子女尤其不利,有如下理由:

1)    家中未必有電腦或網路,或必須借用家長的手機上網。

2)    居住環境狹小,或是沒有自己的書桌,學習效果不佳。

3)    家長通常未必有時間或能力從旁協助,造成學習不專注。

4)    基本能力及表達能力不佳,不易獲得成就感,容易放棄。

原本學校中,運用平等開放的環境,並藉著老師與學生及同學間的互動,可以把社會階層距離和貧富差異盡量縮小,使社會的不平等,不至成為同學們成長的障礙。

學生能否順利在9月返校上課,這要視疫情控制得宜與否,倘若出現第二波甚至第三波,線上教學是否成為教學的另一種形式?一旦學生不用天天上課,對弱勢家庭的子女而言,可說是蒙受了重大的損失。

反思人類的問題根源

5月份台灣進入疫情的高峰,許多人的心情都受到影響,很難擺脫無法外出和實體與人接觸的焦慮。如同一年多前國際疫情嚴重的陰影倏忽籠罩,台灣社會也蒙上一片灰濛濛的空氣。

疫情切斷了國際上的實體交流、切斷了人與人的連結、切斷了許多需要透過實體接觸的可能性。人類社會從這次的疫情,應該開始反思:「人類的問題根源,是否來自於對資源的過度渴望?」

新型冠狀病毒的出現,正顯示出人類的脆弱,並非一直以來的強大,因此,更應該要思考如何與自然界共存,與地球共存;我們渴望移動、熱衷消費、過度浪費,其實都加速資源的耗盡。

於是我們不得不深思,新冠疫情的興起,是否與快速的地球物種滅絕有關?森林面積縮小,迫使原來安穩棲息於某處的微生物及病毒,必須另覓殖民地而大量外移。而最合適的宿主,就是數量龐大且具有高度連結性的人類。

倘若如此,那麼新冠病毒將只是一支先鋒部隊而已,未來人類所面對的非傳統病毒,恐怕不止於此。人類過去對環境無止境的壓榨,勢必造成大自然的反撲,我們應該遠望未來,自省因果而予以改進。

結語

為了疫情警戒,避免群聚感染,人與人的連結需要保持社交距離,戴好口罩,盡量以通訊方式互動,不同城市間建議不要往來,如此人與人交流的溫度,改變了多少?越宅越安全,但面對孤獨的焦慮該如何應付?在疫情的阻隔下,有些人出現孤獨感與不安的困擾,生活也很容易變得缺乏意義或麻木。

人類需要很多的感官刺激,人跟人實體接觸的交流,那是很難透過科技所取代的。線上交流總蒙上一層距離,無法累積溫熱厚實的情感,無法透過實際的見面,感覺對方臉部細微的表情、肢體的舉動,那是人類感官很需要的一部分。

在面對自己的存在焦慮時,生活會變得較困難,作家卡謬在《鼠疫》中透過李厄醫生提出「對抗瘟疫的唯一方法就是正直。」正直是指盡自己的本分,踏實地完成生活中能力可及的種種事情,認真地看待各項困難,包括死亡的威脅,鼓起勇氣著手於可以解決的地方。

新冠肺炎疫情這場大流行的影響範圍到底有多大,有待未來數年才能知曉。然而,危機即是轉機,雖然它對全體人類造成極大的災難,但只要我們能夠勇敢面對疫情,認真檢討人類過去所犯的錯誤,並致力保護地球環境與珍惜資源,那麼,此一世紀大災難,就有可能成為人類邁向更美好未來的轉機,並且邁向另一個嶄新的未來。

 

參考資料:

1. 楊凱為/2021/新冠肺炎帶來的省思/安心照護網

2. 鄭家鐘/2021/疫情升溫時需有的省思/工商時報名家評論

3. 周永新/2020/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悲哀/明報新聞網

4. 閻紀宇/2021/最悲哀、遺憾的里程碑:新冠肺炎奪走全球400萬人性命,我們距離「抗疫勝利」還有多遠?

5. 保羅布萊克&迪央熙瓦華/2020/12張圖看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icef2016&aid=171464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