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熄燈號勾起的榮工往事
2020/06/04 05:43:09瀏覽1157|回應0|推薦12

                                                                                                                                                                       (圖摘自洪哲政臉書)


近日接連聽聞三響「熄燈號」。

先是退輔會日前發出「榮民工程公司」解散公告,指過去十年來陸續完成所有財產清算,還完八百多億元外債與貸款,正式宣告「老榮工」結束長達63年業務走入歷史。

其次是1989年在台北市仁愛敦南圓環落腳的誠品敦南店,自6月1日零時起結束營業,它不但是誠品的「起家厝」,而且以綜合型書店結合商場,並開創全球首間24小時不打烊的書店經營模式,逐步成為台北及台灣重要地標,被許多外國旅客列為必訪景點。

再次,創刊32年又3個多月、台灣碩果僅存的晚報──聯合晚報,自6月2日起停刊,台灣的晚報市場歷經由盛而衰,終至走到煙消雲散的局面。

三者各自標示時代演進的轉折,對我們這一代人而言,見證它們過往的軌跡越久,就越容易產生難分難捨的情愫。

書局實體店和紙本書報市場日益萎縮,來自於閱讀工具數位化,大幅改變了人們的閱讀習慣,紙本不敵手機、平板、電腦,已是無可奈何的趨勢,或許等老一代人凋零殆盡,「紙本」概念也將跟著消失,成為博物館裡典藏的文物,除了供作後人觀賞、研究,不會有特別的感情,見紙本一一走入歷史,心有所感的恐怕只是腳跨變遷兩頭的我輩吧!

對於「榮工處」走入歷史,我更覺得依依難捨,因為它在我的青少年歲月記憶中佔著很大的分量。民國55年榮工處承建曾文水庫,隔年動工,歷六年完成,施工人員絕大多數是榮民,而且多未成家,孓然一身,集中住宿臨時搭建的工寮裡,工餘之暇便去距離最近的市集──楠西街上休閒,打發時間。

當時父親在國民黨民眾服務站任職,結識不少榮工處的朋友,幾位特別有交情的叔叔、伯伯逢年過節常到家裡作客,我們兄弟姊妹至今都還記得他們的長相和風趣言談。印象最深刻的兩位──謝秉剛伯伯和張諾義叔叔。

謝伯伯人高馬大,為人豪爽,嗓門忒大,喜好杯中物,只要三杯黃湯下肚,話匣子就關不起來,插科打諢,說不盡的天南地北,興起還給我們幾個小蘿蔔頭說歷史故事、教繞口令、唱軍歌,「缸比盆深,盆比碗深,碗比碟深,最淺是碟,最深是缸~~」、「三國戰將勇,首推趙子龍,長坂坡前逞啊英雄,還有那個張翼德…」用濃濃的鄉音放聲說唱,時隔半個世紀,我還能琅琅上口。

張叔叔五短身材,言行拘謹,寫了一筆好字,肚子裡應該是裝了不少墨水。他平時不多話,但只要開了金口,就是一番做人處事的大道理,相對於謝伯伯的大剌剌性格和笑口常開,張叔叔的作風當然不容易受到小朋友的喜愛,但可以感覺得到,他對與父親之間的友誼,一直奉行「諾義」二字,離開楠西之後,張叔叔落腳台中,很長的時間斷了音訊,民國86年父親患病期間,他輾轉得知消息,專程到台南探視。

我時常將民國50年代的「榮工處」長輩,和60年代在警備部隊任職時的資深同袍作聯想,他們或是跟隨國府遷台的兵士,或是後來歷次台海戰役、抗美援朝來歸的義士,先退役的投入「榮工」行列,留在軍中的多數被調派至警備、職訓部隊,長駐偏遠海隅山陬,對國家社會默默奉獻,從年輕到白頭,功績乏人問津,只有「老芋仔」的稱號伴隨他們一生孤寂落拓身影,從踽踽到入土。

追憶鳳林歲月,緬懷榮工舊事,斯人斯情,總令我低迴不已。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yh947129&aid=137754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