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9/11/15 05:10:16瀏覽7081|回應10|推薦163 | |
池上的鄉野清幽遼闊、雲煙氤氳
文 / 攝影 : Chen Mimi
池上鄉位於臺東縣內的花東縱谷北段,東鄰東河鄉,南接關山鎮,西為海端鄉,北為花蓮縣富里鄉。全鄉地處花東縱谷中部偏南,係由新武呂溪所沖積而成的肥沃平原,西有中央山脈,東有海岸山脈,氣候屬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造就了聞名全國的優質池上米,由池上米所作的池上便當更是聞名全臺。《維基百科》 其實早些年來過池上好幾次,但每回都是走馬看花蜻蜓點水,拍個到此一遊的紀念照,然後去享用一下池上便當就匆匆離去。所以雖數度來訪仍然沒留下什麼印象。因此近年來對這種粗糙的旅遊方式漸漸有所厭倦了。 前些時在網路上獲知:由池上鄉文化藝術協會與台灣好基金會共同主辦的「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將於10月26日、27日登場。報導中的背景為池上大片金黃的稻穗在微風中舞動,那鄉野情懷深深吸引了我。好美!真希望能親眼目睹這樣的美景。忽然念頭一轉,何不趁著這秋高氣爽的大好季節來個三天兩夜的池上慢遊,輕鬆自在地各處晃悠?心動不如行動,於是即刻訂好民宿,買好了車票欣欣然出發。
池上車站的側面
池上車站進出月台的步道別具風格,不同於一般。
站內大廳正舉辦書畫展,大片玻璃窗讓人感覺與室外大自然融為一體。
先到民宿放好行李,迫不及待的戴上遮陽帽,以「腳」當「車」用健行方式直奔「伯朗大道」。因為時間充裕可以慢慢欣賞美景,也不考慮以鐵馬代步了。 幾天下來真要感激科技的進步發明 ~ Google Maps是最佳幫手。完全不用請教他人指引,就按照手機上顯示的地圖走,絕對萬無一失,既不會迷路也不會繞冤枉路,真是現代旅遊者的福音。
藍天白雲下是一望無際的稻田,微風輕撫黃澄澄的稻穗。好一幅田園詩畫令人心曠神怡。
上圖這排芭蕉樹特別娥娜多姿。很驚異還有亮麗的向日葵也來湊熱鬧(下圖)。
這就是赫赫有名的伯朗大道。道旁的稻穗呈現深淺不一的顏色,橙黃、淺黃、淡綠,與葉片的深綠交織成非常悅目的調色盤,可說是一場視覺的饗宴。
有不少遊客騎車賞景,這兒有各種自行車及電動車供遊客租用。
我這城市鄉巴佬還湊近觀賞稻穗的果實,居然真聞到一股淡淡的稻香。
第二天造訪「大坡池」,它是台東縣池上鄉的一個天然湖泊,池域約28公頃,位於海拔262至269公尺,由池上斷層所形成的斷層窪地。清治時期新開園大陂莊,莊名即因轄區內有大陂池而得名。日治時期訛化為「大坡池」。《維基百科》 因為有手機上Google Maps的指引,從中山路的池上車站出發,健行約16分鐘左右就可到達大坡池。
大坡池清新幽靜,有步道與自行車道環湖,是訪客漫步休閒的好地方,曾以「池上垂綸」列為臺東十景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我在此處碰到一件令人驚喜的小插曲。當我在大坡池附近晃蕩時,見前方有一小棟建築,心想應該有洗手間吧?如願進去後竟嚇了一大跳,驚訝萬分。原來洗手間內仙樂飄飄,正是我極熟悉並鍾愛的《親愛的爸爸》(O mio babbino caro),乃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1918年譜寫的歌劇「強尼史基基」(Gianni Schicchi ) 中的詠嘆調。歌詞描述的是少女苦苦懇求父親允許她去追求自己的愛情,旋律哀怨,深情動人。有興趣的朋友請點閱下列網址聆賞:由抒情女高音Renée Fleming演唱,柏林愛樂樂團伴奏。
此時不過清晨8點多,居然在洗手間有出谷黃鶯般的女高音幽幽吐訴著她的戀情,繞樑迴盪,令我驚喜且疑惑。而後續樂曲也極有水平。出了洗手間決定今天一定要找出音樂的源頭。我繞著建築物走了一圈,才知這是大坡池音樂館,由樂賞基金會於2016年在大坡池畔建造,提供一處讓民眾欣賞與演奏音樂的場所。身為音樂教育工作者的我,對這個小小鄉鎮能努力推廣全民音樂教育有很深的感佩。對此音樂館的各項活動有興趣的格友請參閱他們在FB的官方網站:
館前裝置藝術的造型極富趣味
因現在尚未開館,我午後又來了一趟,順利進入音樂館。館內設施精簡典雅(如下圖),館方人員編制只有3人~館長及兩位館員。我立即向一位館員請教。原來所有的樂曲都是由館長慎選的,限定為古典音樂。播放場所除了大坡池,還有伯朗大道及池上車站。有趣的是這些音樂除了播放給民眾欣賞外,也包含給稻田中的農作物聆聽。呵呵! 池上米天天欣賞古典名曲,怪不得滋味香甜。
在音樂館內的大窗前可以一覽外面大坡池及遊客、稻田(上兩圖)。下圖這一角落是用來舉辦音樂講座、音樂影片欣賞、音樂表演等。這兒的鄉民真是太幸福了。
音樂館的這張海報圖畫及文字說明都別出心裁,強調:藝術滋養心靈 / 音樂彩繪池上 / 金黃稻田 / 優美旋律 / 交織成台灣最美的人文風光。
第三天的主要活動是參觀穀倉藝術館,這是農民梁正賢提供家中的老穀倉作為池上藝術館的基地,由建築師陳冠華團隊進行改建。 不同於其他博物館,池上穀倉藝術館的出現不是一時興起的決定,而是一路走來累積了十年的成果。2009年春天,普訊創投董事長柯文昌先生成立了台灣好基金會,以鄉鎮文化為底,豐實生活、觀光、產業的能量,讓每一個台灣人和來到台灣的人都能體會台灣的風景、善良的人情和深層的文化。池上穀倉藝術館不只是靜態的展覽館,更扮演著社區凝聚與發展的推手,並且驅動了池上的文化觀光。《網路資訊》
一座六十年的老穀倉改建的藝術館外觀
這陣子穀倉藝術館正舉辦著「雲影天光,我們騎過池上的綠與黃」攝影展。作品琳瑯滿目,美不勝收。
走在通往大波池的路上,見到這一面亮麗的路邊裝置藝術:一戶民宅外牆上貼了用瓷片鑲嵌的向日葵花。
我還不忘特地抽空去品嚐了當地美食;油條杏仁茶、牛汶水(註)、豆包、豆花、豆漿。
綜觀這三天兩夜的慢遊,其實掐頭去尾不算搭車時間,真正能用來遊玩的也不過是兩天。感恩一切順利,成就了一趟令人滿意驚艷的知性之旅。由於是慢遊,還有許多知名景點尚未前往報到,因此心中已盤算著明年一月油菜花開時我會再來。
註: 「牛汶水」是將池上產的圓糯米,泡上4個小時的水,然後磨漿、放入布袋中去除水份,再揉進一塊粿粹成團,取出適量在掌心搓揉成圓,然後姆指一壓,讓糯米糰的中心形成一個凹處,即是客家傳統麻糬「牛汶水」(又稱落湯匙)。《網路文摘》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