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彌陀要解》語釋 04、明宗
2015/08/29 22:21:22瀏覽115|回應0|推薦0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語釋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清西有沙門蕅益智旭解

貳、解經玄義

三、明宗

 

    第三、明宗。宗是修行的要徑,是會體(契入心性理體)之樞機(關鍵),亦是萬行的綱領;提綱則眾目張,挈領則襟袖至;是故,辨體後應須明宗。此經以「信願持名」為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以啟願,非願不足以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以滿所願而證所信。經中先陳述依正(淨土世界之壽長、見佛、聞法、善聚等四大利益)以生信;其次,勸發願往生以引導正行;再次之,示現持名念佛可直登西方永不退轉。

 

    信則信自(一念真心)、信他(佛之四十八願)、信因(念佛種子)、信果(專念往生)、信事(有西方樂土)、信理(真心現前)。願則厭離娑婆、欣求極樂。行則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信自者,信我現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團之心,亦非緣影之妄心;豎(時間上)無初後(過去與未來),橫(空間裡)沒邊涯(十方);終日隨著世緣,終日真心不變。十方虛空微塵國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現物。我雖昏迷倒惑,苟若一念回心,決定得生自心本具極樂,更無疑慮。是名信自。

 

    信他者,信釋迦如來決無誑語(淨土三經句句真實)、彌陀世尊決無虛願(四十八願度眾生)、六方諸佛(東南西北下上)廣長舌決無二言(真實非異)。隨順諸佛真實教誨,決志欣求往生,更無疑惑。是名信他。

 

    信因者,深信散亂稱名猶為成佛種子(一句佛號即生西種子),何況一心不亂安得(哪能)不生淨土。是名信因。

 

    信果者,深信極樂淨土,諸上善人聚會一處,皆從念佛三昧(正受、禪定)得生;猶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亦如影必隨形、響必應聲,決無虛棄(白費工夫)。是名信果。

 

    信事者,深信只今現前一念(起心動念皆妄)不可盡故,依心所現十方世界(娑婆世界由妄心所變現)亦不可盡。真實有一極樂國在十萬億國土外,最極清淨莊嚴,此一念清淨心所現極樂國,不同於莊生寓言(莊子喜愛用寓言來說道理,譬如「夢蝶」)。是名信事。

 

    信理者,深信十萬億國土,實不出我今現前介爾(細微)一念心外,以吾現前一念心性實無外(真心無內外)故。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淨土之阿彌陀佛與人民),皆吾現前一念心中所現影;全事即理(全部現象即是理體),全妄即真(所有妄相即是真性),全修即性(無疑老實念佛則與性相應),全他即自(依正主伴之相自心所現)。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眾生心性亦遍。譬如一室千燈,光光互遍,重重交攝,不相妨礙(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是名信理。

 

    如此信已(最終),則娑婆世界即自心所感之穢土,而自心污穢,理應厭離。極樂世界即自心所感之淨土,而自心清淨,理應欣求。厭離污穢須捨至究竟,方無再可捨。欣求淨土須取至究竟,方無再可取。故北宋知禮大師之《觀經疏妙宗鈔》云:「取捨若極(著有),與不取不捨(著空),亦非異轍(事法界)。設不從事取捨,但尚不取不捨,即是執理廢事(理法界)。既廢於事,理亦不圓。若達全事即理,則取亦即理,捨亦即理(理事無礙法界)。一取一捨,無非法界(理、事、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之四法界)。」故而,次信而明願(起信後再說明願力)

 

    言執持名號一心不亂者,乃持名可以感召功德,念佛功德不可思議,故名號亦不可思議。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故而即使散心稱念佛名,亦是種下成佛因子,執持此名可登階永不退轉。然而,諸經所示淨土修行方法萬別千差,譬如:觀像念佛、觀想念佛、禮拜供養、五悔(懺悔、勸請、隨喜、迴向、發願)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等,一一行成皆生淨土。但唯以持名一法,收機最廣(三根普被)、下手最易(誰都能念)。是故,釋迦慈尊無問自說,特向大智舍利弗(智慧第一)拈出,可謂方便中第一方便(指法門),了義中無上了義(指究竟),圓頓中最極圓頓(指成佛)

 

    故云:「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信願持名,以為一乘真因(以念佛為一乘實相之因)。四種淨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以為一乘妙果(以成佛為一乘實相之果)。舉因則果必隨之,故以信願持名為本經之正宗。其四種淨土之相,詳載於《觀經疏妙宗鈔》及《梵網經玄義(蕅益大師註)中,茲不具述。隨後依於正文中,當略加示解。

 

淨域 2015.08.29

 

 

 

 

 

接下文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語釋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清西有沙門蕅益智旭解

貳、解經玄義

四、明力用

http://blog.udn.com/huagong0501/29038879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uagong0501&aid=28994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