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老迪爵的240公里北橫野征(二) 榮華大壩。巴陵橋
2012/10/20 01:12:33瀏覽488|回應0|推薦5

.



斷匯,高坡和大灣,在這裡各有一個岔路,如果以路寬來論主次,那就必定要選錯而闖進部落去了,因為北橫的幹道相對的竟然是窄路!

榮華大壩
第一眼看到榮華大壩,是在二條山溪匯流的那個斷崖邊。

從右側下來的山溪,水流激涌著奔向面前,而正面看過去的榮華大壩,泄流的水勢也是有模有樣的,然後就在腳底下的深谷中併流轉向左側奔去。
站在公路邊聽不到溪水奔流的聲音,因為那可真的是深谷,扶著路邊的護欄下望,肚皮也是會發麻的。

就在這右側和正面的二條溪流中,分隔開它們的是道孤聳的山峰,像個契塊一樣的切入,構成契塊的巨巖,像鋸齒那樣分明的展示著它的巨大結構,讓人想到了烤吧的那一大片“小排”!。
而溪流匯合後,左側面對的那面大山壁,則更是有著驚人的景觀。
光整的整片大山壁本就已經很有看頭,但是驚人的卻不是山壁的本身,而是斜嵌在上面頂部的那道橘紅色橫線。在入眼的全部灰褐和綠色中,那道斜著指向天際的橫線不只是超顯眼的,更因為它是“之”字形盤山的一段,是跨接二道壁面缺口的道路連接線,這才驚人。
想想騎著機車走在那道懸空的斜坡上,恐怖,難以想象!

再向前行一段路之後,北橫上的大橋跨過了之前看見的右側溪谷,那條山溪的上游竟然是人工的階梯,巨大的階梯!
階梯由擋墻構成,就稱呼它為“攔石壩”吧,簡單明暸一看就知。它一層一層的向上,活像登天的階梯那樣。
然後就到了另一面巨大的圖畫前。畫面由巖石構成,但不是整片的,而是如同水泥框架建筑的外觀那樣的“線條層次分明”,一條條的由左至右的橫線,代表著一層層的積層,斷裂的結構則更讓它凸顯。榮華大壩就在這面巨大的巖石壁畫的下方。


但是,又一次的,老天在這裡留下了它的威權證據,大壩所攔蓄的不是水,而是幾乎和大壩等高的石頭,從公路俯瞰,石頭所構成的平面,能讓人聯想到“戈壁”的景觀!
那麼多的石頭,如果再遇上颱風洪水,那個難以想像的巨大壓力,或許該問問專家大壩的壩體還能撐多久啦!

巴陵橋和巴陵大橋
別以為這二個名稱指的是同一座橋,真的不是。
字多的是大橋,橋大,橋新。
少了一個字的,還真的是小橋,是老橋,民國55年的“唐榮”手藝!

“巴陵橋”是懸索式鋼結構吊橋。橋面可以走一輛汽車,退休了,給漆成紅色,然後擺了幾盆漂亮的樹,還有著漂亮的花,粉紅色的。從橋頭看橋尾,隨便看都漂亮,配上腳下深深的溪谷,嘿~ 真的是怎麼看都是景!
絕妙的是,沒膽硬闖的人就上不了橋!

當年開巴陵橋的時候,所選擇的位置必定和“錨樁”的位置有關,迫使橋樑的二側必需各有一個隧道。在起點處的這個隧道彎度幾近直角,很難想像當年巴士是怎麼進入過彎的,對岸的那個隧道彎度比較大。
今天的陷阱就在起點處的這個隧道。
隧道外有左右二扇門,雖然門沒有閉合而是敞開的,但是向著沒有燈光的隧道內望,會搞不清楚那是展覽館還是小販點。必需要走近了看,才能猜測那“可能”只是擺設。但是沒有燈,擺設的後面還有道籬笆墻,就更搞不懂彎道裡面會是什麼了。
站在隧道外瞄了一會,隧道內黑通通的,這個好辦,機車燈是亮著的,那就牽著機車往裡推進。
哈~ 通了,裡面啥都沒有,過個彎就直接的面對了吊橋的高大塔柱。
所以膽量和硬闖,有的時候還是出門必需的裝備吔。

至於巴陵大橋,粉紅色的上拱形結構大橋。是過了巴陵吊橋後特意再騎回頭的去橋上來回繞了一圈,表示有“來此一遊”!

當然,當然,以機車來說。你如果去了巴陵,也請務必大膽一點的穿過隧道,騎上吊橋而過。至於那些樹和花,好在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形態如一,誰去了它都會漂亮的展示歡迎!

一直到這裡為止,北橫所展現的都是大刀闊斧式的山水景色,峻立壯觀的大片山壁和清澈激流的山溪深谷,展現的是大自然的威武,更同時讓人能直接的體會到開路期間的險惡環境。

北61公路俯瞰雙橋



整個北橫的西段就都幾乎在“復興鄉”的地盤,而北橫的山水景觀中,巨觀的景色也都在這裡。四稜則是表明了高度的地標點,是復興鄉的最東側。過了1170公尺的這個高點,公路開始以下坡為主,最終則是以多於“北宜九拐”的更多“之”字形回頭彎進入蘭陽溪岸。

也是到了接近四稜的時候,除了高度外,也因為自然景觀的改變,而有了冷的感覺,是因為發現下顎正緊咬著上顎而突然驚覺的。握著車把的雙手沒有說冷,而是身上有冷的感覺,摸摸雙腳,還真的是冷冷的一雙腳,因為腳上套的還是“藍白拖”!
早上出門打的主意是隨便兜一圈。既然天色不好的會下雨,那自然就拖鞋上陣啦。古人說的沒錯,身子要暖先暖腳,還真沒錯,就憑這雙赤腳Y子,在這種地方怎麼能不冷的!
沒救!

北橫在宜蘭的這半段,入眼的全是綠,而且是深綠!
山勢高大,山谷也深,但是全都被綠色給披覆了。那一片古老的綠,濃密高大,讓公路上的人根本就無法窺視谷地中是否還有激流山溪。
雨霧在這段路上,不但再次呈現,而且是以另一種形式呈現著。在這個時間,站在蘭陽盆地的人會說,山頂在雲裡面,而在山上的人則是轉個彎就面對著一片或濃或薄的“霧”,也許遠看對面的山頭,發現半山腰的,一片雲正在飄舞中。

就在這樣的景觀中,公路開始焦急的下降,在連續的一串彎之後,呈現出了一段奇妙的景觀,公路的一側路邊有了小溪,路邊還栽了楓樹,雖然都還是“小樹”,不錯了啦,也都是紅色的吔!
然後,明池到了。
看看天色和時間,明池山莊的下午茶是沒時間坐下來的,園區就更別談了,只能一路直奔的“出山”去。

連續的一個迴彎加一個,不是北宜那種長距離下接續的迴彎,而是短短下坡的一個接一個,數彎都數迷糊了,竟然還有一個的,這才看見了蘭陽溪那地標式的全部鵝卵石寬闊溪床。

這裡是臺七線和臺7甲的交界,如是要往梨山,這個時候就可以向右直奔!
算了,已經很瘋狂了,從出門隨便走走的,竟然是隨便的到了北橫,而接下來不止是要先到達宜蘭,之後還有一大段路回臺北。
梨山,我記得了,下次有準備了再來!



老迪爵的240公里北橫野征(一) 復興吊橋

老迪爵的240公里北橫野征(三) 暗夜.北宜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sueh1951&aid=696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