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湯包”,以前是個簡單的事,但是現在可能就會變複雜了。
如果加了“小籠”這2個字,也還好,複雜有限,只是在沒有小籠的圈圈下,湯包的複雜就多很多。
現在搭飛機來去的也方便,雖然還沒取代早年的香港黃金航線地位,只是黃金身價已先上身。不知道哪一年哪一代的,臺北飛上海能像倫敦飛巴黎一樣的,機票像公車票一個意思的,否則那還真的可以為了拍個照片上帖文而飛去飛回。
拍照片,就像現在小年輕所時髦的,凡點餐必先“哀奉”一張,喔~還有什麼“打卡”一說,反正老頭也搞不懂也沒興趣的。
鎮江的湯包不錯,靖江的湯包道地。不過以臺灣的飲食模式來說,“道地”的湯包可能不會紅火,因為相對的過“膩”了點。
在靖江,早餐的小店可以吃到湯包,一個就好,到了法海和尚的地盤時,他們的早餐吃“鍋蓋麵”,湯包就只能到有“早午餐”的飯店才會有,可以吃2個。
然後飛機回來,別去鼎泰豐,那是自找麻煩,因為飛“回來”的當然不是觀光客,好在除了大店小攤的,“小籠湯包”多啦,只是這裡沒有那種內餡豐腴大如肉包的“湯包”。
不管是大如“包子”的“湯包”,還是迷你如“上海生煎包”的“小籠湯包”,有2件事是同調的。
第一個是“皮”,第二個是“湯汁”。
說到“皮”,就得體會鎮江餐桌上的笑語:“輕輕提,慢慢移”,拿不準這六個字的食客,湯包就只剩下皮和餡,而對於饕客來說,湯包的皮和湯就是湯包的精髓,少了哪一個都不行。
至於“蟹黃”,那得看時節,冷凍庫的不算數,只能算噱頭。
“皮”有二個基本要求,第一個是薄而勻,整個湯包,不管是那個大如包子的還是小籠的都一樣,第二個是潤而不爛。
因為薄,所以爐上的功夫就得拿捏,為了“量多”而要讓它能夠經時的登籠上鍋,粉心就會讓皮不潤,而蒸籠堆疊過高,就有可能讓皮“濕而過潤”。結果就是二極,其一是皮“粉白不潤”,筷子隨便提都行;其二就是“過濕沾粘”,才著手開始上提,就因為底粘在了蒸布上而沒了湯汁。
能夠將湯包的皮拿捏的恰到好處的食堂,食客大可放心的就座點餐,因為皮顧的好的師傅,餡就沒理由做不到味。
蘸醬,鎮江醋是首選,不然就拿白醋,黑醋的味口就重了點。
好啦,最重要的一點,給錢用餐是享受,絕對不要像趕場似的。那麼下次去了中正紀念堂的附近時,就在杭州南路上,不妨去照片中的這個食堂搬個板凳的坐坐,先去拿一杯酸梅湯來,然後細看菜單,小籠湯包的配酸辣湯。
(不對的!今天的那個上海生煎包,早年的名稱是沒有“上海”二個字的。大如菜包的那個就只是叫名“生煎包”。有上海二個字的,個頭就應該像個乒乓球的那麼大,潤皮脆底的還帶著湯汁,那才是正宗的“上海生煎包”。只是今天正宗的上海生煎包在街頭食堂的都看不到,看到的卻是滿街號名上海生煎包的就只是個“生煎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