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從稻草墩說粉塵閃燃的可能因素
2015/07/02 01:49:25瀏覽159|回應0|推薦2

.


當年經過臺東的紙漿廠時,見識過紙漿廠在廠區的那些巨大稻草墩陣列。

稻田收割之後的稻桿,是一束束的,運載到紙漿廠之後,會將一捆捆的稻桿束,以繞圓圈的方式由內向外,由下向上的一直堆疊,最終就形成了一個又大又高的圓墩。

這些圓墩雖然是以稻桿束堆疊的,而稻桿雖然表面看是已經乾燥的纖維,但實際上還是有一定的殘留濕氣。在堆疊之後,中央的那些稻桿還有可能會因為壓力及濕氣而發霉腐爛。
這是我們的知識和經驗,所以看見了紙漿廠的工作人員在熱天還要對著稻桿堆疊的圓墩灑水時,當然會覺得不可思議。
工作人員解釋說,因為熱天,地面的吸熱會輻射到稻桿堆內部,而裡面的稻桿受熱以後沒有通路讓熱氣散掉,外層的稻桿又同時在受熱中,這就會持續的讓內部升溫,最終就有可能會自燃起火。(而且還真的發生過

同樣的情況是在煤堆,包括了火力發電廠的煤堆。金東紙業的那個煤堆是用可以容納一架波音747的巨大鐵篷遮蔽的,但即使如此,也一樣的要定時灑水。

回到粉塵的場景來看,首先見到的是“大量”的玉米粉噴撒,而噴灑出去的粉塵因為量大,其中有多少墜落而堆積在高熱的燈罩上。
電視臺的記者實測溫度可以高達一百五十度的燈罩上,如果同樣的是粉塵堆積的地方,除了粉塵本身的乾燥度極高,不斷堆積的粉塵同樣的沒有讓內部散熱的條件,一如稻草桿的圓墩那樣,更加上底部的“熱源”在持續讓它升溫,堆積受熱的時間越長,內部的溫度升溫就越高,這是否就是達成閃燃條件的環境?

是否,這個條件環境因素,會比其它的因素更符合現實?
或許,堅持“商人要有良心”,今天又被縣太爺批判的那個衙門老爺不會認同。


-------------------------------------------------

滿腦袋“蒂害”的人,在第一時間就立刻指責“蒂滿地”,隔了五天鍥而不捨的繼續提出地上有40個“蒂”,如此的利用事關500位年青人的災難來誤導,其用心也未免過於“自私”。一如用力推法禁止蒂害禍及“蒂盒子”,結果是全臺灣的各地下水道人孔,都已淪陷成為“終極蒂盒子”。只是大雨過後,蒂害防止的那些戰將,卻沒有進而指責下水道!

驗證是唯一的途徑。
可以立刻啟動模擬當時的噴霧對著空曠處噴,在噴灑的同時,將所有點燃中的蒂頭同時丟進去看結果?
其次,將所有點燃中的蒂頭丟成堆,然後在上面將粉霧分別噴射過去,進而噴灑覆蓋,看看分別有什麼結果?
既然會說地上有40 個蒂,打賭,說的是白花花的“新蒂”。如果蒂是災難的起因,那麼就必需找到霧煞煞的“焦蒂”,必需要有。
因為在閃燃之下,禍首會焦化但不會粉化,請記得,蒂不是乾燥的葉子,所以焦化之後必定存在,只是焦蒂無法化驗DNA。

連這篇狗屎的文字都得避開鋒頭的,只能用“蒂”這個字來辯論災難因素,可見“蒂害防止”的那群人有多可怕!

至於“衙門”?
自求多福的受害者可能回答不出這個問題!

---------------------------------------------------------

鑚木取火的過程是可參考的對象。
當鑚研的木眼開始產生足夠的熱時,覆蓋在它上面的纖維材料會先產生煙,這時要用嘴對著起煙的材料適當的吹氣,之後才是突然跳出來的火花,引燃動作完成。

反觀現場,如果是燈罩上的粉塵持續受熱,在它達到臨界點的時候,工作人員接下來的一次大量噴射,首先是帶著靜電的粉塵飄過,伴隨的是空氣的擾動。如果擾動的空氣流恰好流動在臨界點的粉塵之上,那就如同鑚木取火的吹氣,而同時經過的大量帶靜電粉塵,則成為第一時間的閃燃形成所必需的物質條件。

既然目前調查的對象是工作人員的DNA,所以說明了第一時間的閃燃發生點不是在群眾之中。而從現場的影片來看,既然粉塵不是對著工作人員的方向,而受傷的倒是舞臺前方的群眾,也就是噴霧前進的方向,或許,在這些相關的主、客觀條件之下,“蒂”之外,應該有更值得推敲的因素。


.
.


.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sueh1951&aid=25253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