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12/28 19:57:52瀏覽1801|回應0|推薦34 | |
從/十/八/份/到/竹/子/湖 中正山(註)高不過646公尺,從平地登山應該是件很容易的事,其實不然,至少要親自走上好幾趟才能弄清楚,從泉源里(舊稱十八份)登山路到中正山,計有四條路徑可以抵達中正山展望台,其中一條是從立祥商店旁「中正山登山口」起步,一條是名為登山路的彎曲產業道路,構成中正山親山步道,也是喜歡登山者常走的環狀步道(地圖底圖為中正山產業道路遠眺紗帽山)。 泉源頂坑登山步道................... 歲末年尾,「陽明山」地區進入又濕又冷的天氣,冷鋒剛過境,天氣轉好,趁此機會上陽明山是天時,但從「頂坑」登山,卻不是地利,因為是一般登山者比較不喜歡走的路徑;從十八份「頂坑」到「中正山第一登山口」,是不到4公里的石階步道,到達第一登山口後,方進入平坦的產業道路,最後抵達竹子湖,全程約8公里多(圖),也是可抵達中正山展望台與竹子湖,四條路徑的其中一條。 百年楓香的故鄉...................... 自北投捷運站搭乘的小巴士,在接近東昇路與登山路交叉口下車,從登山路159〜173號轉進頂坑聚落,路旁結實累累的柳丁已經可以採收,空氣中飄著飼養豬隻的味道,暖暖冬陽將楓香樹影照射在柏油路面,可以想見即將來臨的春天,高大的楓香樹冠必定可以遮住整個天空,「百年楓香」是泉源里頂坑的幾棵老楓香,見證了十八份的過往雲煙(圖)。 百年石屋應猶在....................... 登上石階步道不久,會遇見兩個沒門的石柱,如同以往經驗,我會穿過狹窄竹林步道,來到眼前豁然開朗的景象,面對頂坑方向的石頭厝,是一座保持相當完整的閩南式建築,石頭厝後面是一片竹林,綿延的山巒是中正山,遠處是大屯山系,這是一棟利用陽明山石修建的古厝,幾百年來也沒有改建,僅是在厝旁搭建一間水泥房(圖)。 石階步道層層疊疊..................... 接續便是坡度很大的石階步道(圖),以及彎曲的泥土步道(圖),所幸步道深藏在樹叢裡,走累的時候,可以坐在石階上休息,附近林相除了原生的雜樹林外,便是竹子及相思樹等經濟作物。 昔日在地居民種植相思樹,用來製造木炭使用,相傳早年燒製木炭的時候,十八份濃煙密佈,而今炭窯已不復存在,遇到颱風侵襲的時候,高大的相思樹反而成為保護森林的守護者。在快接近山嶺時候,回首眺望臺北,除了可以遠見藍色的山巒,還可看見埋藏在霧霾裡的「海市蜃樓」(圖)。 遇見往頂湖步道......................... 石階步道快結束的路段,兩旁是人為種植的竹林,步道變得比較平緩,遇見通往頂湖社區步道的丁字路口(圖左側),從此處可經過頂湖山,下到位於東昇路的頂湖社區。穿越竹林之後,不消一刻鐘的功夫,抵達與產業道路交叉的第一登山口,走在平坦的中正山產業道路,見到初開的緋寒櫻綻放枝頭,心情變得格外地輕鬆,最後抵達了目的地---竹子湖。 關於十八份的故事...................... 泉源里舊名十八份(分),根據當今發現兩百年前的地契證實,清乾隆時來自福建安溪一帶的住民遷移來此,向平埔族訂約承租農地,共分配為十八份土地,供詹、吳、陳等姓居民開墾耕種,開莊之初,居民們顧工引磺溪的溪水灌溉田地,築有十八份頂圳及十八拐圳。該地區有14棵受保護的樹:榕樹6棵、楓香5棵、茄冬、雀榕、及大葉楠1棵,其中一棵楓香位於登山路下方的埔仔,由吳氏祖先種植,其中4棵楓香位在登山路上方的頂坑,由詹氏祖先種植。 .................................................................................................. 註:中正山原名彌陀山,又名十八份山,昔日為表示「效忠領袖」方改名為中正山。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