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那段狂飆的歲月-談談巴哈作品裡的法國號
2010/12/03 08:02:47瀏覽2976|回應1|推薦0

巴哈與法國號

巴哈與法國號?似乎是兩個風馬牛不相干的主題,如果大家還記得的話,上次提到漢培爾先生(Hampel) 與右手塞音的技巧,那已經是1730年以後的事了,從Waldhorn發展到 Inventionshorn則介於17501755之間;巴哈過世於1750年,似乎沒能趕上這個風潮。巴哈的作品主要被討論到的大多是聖樂及管風琴作品,在器樂上也是以弦樂,長笛為主,我們也從沒聽過有「法國號協奏曲」或「組曲」被發現出來。似乎這個樂器與這名作曲家不太有太多的交集產生。

但是許多法國號演奏者及銅管樂者發現到,巴哈及其同時期的作曲家,要嗎不用我們的樂器,要嗎多是又高又快,對銅管樂手而言,這些音域高,節奏快的片段實在是個很大的挑戰。我們也不禁要問,是怎麼樣的背景因素造成了這些巴洛克作曲家寫出如此華麗,高難度的樂曲出來?

Clarino Style

學者們首先注意到在巴洛克時期有一個很特殊的風格,叫做Clarino Style,也有一群演奏家,叫做Clarino Player。對於Clarino這個名詞,中文很難翻譯,Johann Gottfried Walther在他1732年的 Musicalisches Lexicon中解釋這個字為「吹得高或清楚的小喇叭(a trumpet played high or clearly)」。一般來講,自然泛音列(The Natural Harmonic series)中高音域的部分,尤其指由基音(the fundamental)向上算起第八音起,我們稱為Clarino Range。如果所設定的基音是低音譜號下加兩線的C''音,第八音則是中央C高八度的c音,對當時還在無活塞階段的銅管而言,第八音以上是可以演奏旋律的音域。音樂家們發現到這個音域是個好用的音域,所以從小號開始,作曲家們寫了一些高音域華麗的樂段,也因此造就了一批喜愛飆高飆快的演奏家;之後吹號的人也不甘示弱,群起而效之,更有小號手拿起獵號吹起來,這種飆高飆快的風氣成為當時的一種流行風潮,我們稱之為Clarino Style,這批演奏家,就稱為Clarino Player。也有人會因著樂器的不同區分出Clarino trumpet Clarino horn以今日e世代的語彙來形容,就是:『一些愛酷愛炫的人在皇宮貴族前耍酷耍炫,結果贏得票房,激起其他人比酷比炫,帶來一股超人氣超酷炫風潮。』

事實上真正要討論Clarino Style是一件頗複雜的一個主題,除了以上提到的有關Clarino Style的論述,我們也不能忽略兩個很重要的背景因素,一個是巴洛克時期共通的作曲語言,原本只是用在聲樂弦樂笛子上的旋律寫法,既然Clarino Player可以吹了,那何樂而不為?二是樂器本身的因素。曾提到過Inventionshorn的問世是1750年以後的事。在此之前,號(horn)與小號(trumpet)的分別,從現代的角度來看,在當時是有某一程度的混淆的,「小號」體型近似於長形,「號」則趨向圓形;「小號」管長較「號」短,音域因此較高。但最大的分別是在號嘴,杯狀的號嘴因著嘴杯區較淺,嘴管較窄,發出的聲音較高而尖銳,適合小號使用;反之,漏斗狀的號嘴音其發出聲音較溫暖柔和,適合「號」使用。但是在Clarino Playing風行的時期,號嘴的不同還未明顯分別出來,杯狀的號嘴同時為兩種樂器使用。因此巴洛克時期的高音銅管樂手同時吹兩種樂器是可以想像的。巴洛克時期許多的作品是教堂或宮廷作曲家接受委託或約定,在特定場合或時期而寫,往往一兩次演出後就束之高閣,不再錄用。等到二十世紀古樂演奏風興起,許多當時的曲子重新被發現出來,並且修訂為現在可演奏的版本。其中包括了一些銅管樂曲,也因此引發出兩個問題:第一個是,這些大部分是高難度的曲子,就算是現今技巧超高的演奏家來演奏也覺得吃力,這就為什麼會有Clarino Playing的討論。第二個是,樂器名稱很混淆,甚至不知所指何物。可以分辨出來的,就分為兩類:凡是寫給corcornocorni,甚或是trompes,我們大多認為是法國號的曲子,若是寫給tromba,我們則歸給小號演奏。但是遇到巴哈的曲子,專家們還是抓破了腦袋想不出所以然出來。

巴哈的「法國號」

如前所記,巴哈未曾寫過「法國號」協奏曲或奏鳴曲或組曲,至少從沒被發現到過。但是他許多的曲子則不斷的被法國號界拿出來討論。在他的曲子中,他用了不同的樂器名稱,包括了:corno da caccia, corne du chasse, corne par force, corno par force, cor de chasse,以上這些,有的是不同年代的手稿,不同的拼法,但所指樂器不會差太多,應指的是獵號(hunting Horn)。在他的世俗清唱劇Was mir behagt及第一號布蘭登堡協奏曲裡用了Waldhorn,這也是爭議不會很大的(唯一有不同意見的是,或許還是corno da caccia而不是Waldhorn)。其他的就沒那麼簡單:第二號布蘭登堡協奏曲的樂器,今日公認為是tromba,就是義大利文的trumpet「小號」。但是巴哈的一名朋友C.F. Penzel的抄本卻記為tromba o vero corno da caccia意思是「小號,獵號也可」,這可就引起一點爭議了,其中一個原因是,他用了F調的樂器,如果是小號,在他的作品中這可是破天荒,但他較常使用F調的「號(horn)」,因此有人懷疑巴哈真正想要的樂器為何。最懸疑的是,在他的五首清唱劇裡他使用了corno da tirarsi,這可是一筆懸案,corno da tirarsi的英文翻譯是slide horn(伸縮『法國』號),這是一種當時還沒出現過的樂器­­(一直到1812年才有類似的試驗品出現)。唯一的可能是tromba da tirarsislide trumpet,伸縮小號)但是沒有其他的證據支持這個推論,至今仍不知所指為何物。

在巴哈的時期,有一種人被稱為Stadtpfeifer,字義上翻譯為「市立管樂家」,他們要會多種管樂器,服務於市內各音樂團體。在來比錫最有名的一位名叫萊卡(Gottfried Reiche),他最出名的,就是公認的clarino大師,並且被稱為「巴哈小號手」。他留下一張肖像,是斜坐著右手拿著一把樂器,那把樂器號管如螺旋狀轉很多圈,號嘴是杯狀,有一點像小型的自然號。因為他被稱為「巴哈小號手」,那把樂器也被認為是小號,但現在更多人認為是corni di caccia,第一號布蘭登堡協奏曲與世俗清唱劇Was mir behagt所指的就是這種樂器。

巴哈的作品中另一個與法國號有關的,就是B小調彌撒,這是一壯大又特別的曲子,不同的樂段寫於不同的時間,最後於1748年組合而成。一般的彌撒曲是一部經一樂章,也就是慈悲經(Kyrie)一樂章,榮耀頌(Gloria)一樂章等等,依此類推,但是這一部大作,每一部經就包含數個樂章,以榮耀頌(Gloria)為例,榮耀頌的拉丁文歌詞有八句,巴哈就寫了八個樂章,第一、三、五、八樂章是合唱加樂團,其他是獨唱、二重唱,加樂器獨奏,樂器獨奏依序為小提琴、長笛、雙簧管及號(corno da caccia)。這段法國號獨奏是配合男低音獨唱,放在第七段。音域高且難度大,是標準的Clarino寫法。美國許多學法國號的學生都把這段樂段當作他們練習的目標。這段樂曲的另一個特點就是整首彌撒曲只有這個樂章使用這個樂器,我們可以想像演奏者抱著樂器上台,等了三四十分鐘後才輪到他演奏,演完了就下台,因為接下來沒他的事了,那是十分具挑戰性又好笑的一件事。有兩個原因造成這個現象:第一個是,在巴洛克時期,法國號已經進入樂團裡,但是在角色上是單獨的一樣樂器,不作和聲樂器使用。第二個是,前面曾提過,這個作品是各樂章寫於不同時間並於1748年組合而成,1733年他寫了慈悲經(Kyrie)、榮耀頌(Gloria),並且寄給得勒斯登Saxony選侯,意圖申請成為當地宮廷作曲家,這件事事後不了了之。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得勒斯登素以器樂演奏出名,尤其在法國號的發展演奏上有深厚的傳統,或許他是針對得勒斯登而寫了這一段獨奏吧。

( 休閒生活音樂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ornman1965&aid=4659966

 回應文章

EdwinChen
非常深入的講解 收穫很多
2011/02/22 0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