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2/05 17:42:36瀏覽1291|回應1|推薦11 | |
林煥彰<花和蝴蝶>一詩,充滿「語言的想像」;透過朗誦與玩遊戲方式,自然啟動「全身感覺」,進入詩的意境與意象。透過這方園地,筆者分享與小三同學在晨光時間「玩」這首詩,以及激發創作的過程。 首先,我將詩「花是不會飛的蝴蝶,蝴蝶是會飛的花。蝴蝶是會飛的花,花是不會飛的蝴蝶。花是蝴蝶,蝴蝶也是花。」抄在黑板上,讓學生大聲朗讀,「聚焦」文字的鋪陳,腦海浮現「花與蝴蝶」的印象,想像花和蝴蝶共同的「意象」。 接下來,我邀請幾個自願上台的同學,輪流到講台用肢體「展演」這首詩。由台下的同學大聲朗讀詩句做「旁白」,台上同學依照詩文脈絡用肢體「演」出。這個過程不用特別「說明」修辭法,學生自然領會到這首〈花和蝴蝶〉用的是「譬喻法」;把「花」比成「蝴蝶」,把「蝴蝶」比作「花」,唯一的差別是,一種會飛,一種不會飛。 透過朗讀,體會字意;透過展演,領會情節脈絡,從情感開始,從經驗出發,不需被灌輸,學生迸出自然天成的創意理解,賦予詩文意義。 最近,學生在教室飼養「竹節蟲」。連結生活經驗,是最好的開始。我在黑板寫上「竹節蟲」,邀約發揮「想像」的空間,模仿詩文的句式和形式,也來寫一首詩。 「樹枝是不會爬的竹節蟲,竹節蟲是會爬的樹枝。竹節蟲是會爬的樹枝,樹枝是不會爬的竹節蟲。樹枝是竹節蟲,竹節蟲也是樹枝。」學生你一言、我一句的合作思考,集體創作。 半晌,一個學生舉手說,他觀察到的竹節蟲不只會爬,還會做「伏地挺身」。於是他寫下「樹枝是不會伏地挺身的竹節蟲,竹節蟲是會伏地挺身的樹枝,……」。透過這位同學的「發現」,我順勢邀約其他小朋友就自己對竹節蟲的「觀察」做描寫。馬上有小朋友寫下「竹節蟲是會偽裝的樹枝,樹枝是不會偽裝的竹節蟲……」 學生親身經歷讀詩、演詩,他們很容易抓到詩作的脈絡,觸動敏銳的心靈去發現「單純的美」存在著極大的「想像空間」,也很容易學習與仿作。 從〈花和蝴蝶〉到小朋友集體創作〈樹枝和竹節蟲〉,我請他們再想一想,生活經驗中,還有什麼事物可以做「譬喻式的想像」? 很快的,已有學生開始作答: 「棉花糖和雲」:「白雲是不能吃的棉花糖,棉花糖是可以吃的白雲……」 「雨水和針」:雨水是會射的針,針是不會射的雨水……」 和學生玩詩,共同經歷追尋語言所展現的瞬間之美,激發孩子創意表達的潛能。 對他們而言,讀詩與寫詩的經驗是深刻的、美好的。 (原載於98.04.15 國語日報教育版)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