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12/06 18:32:00瀏覽386|回應0|推薦0 | |
旅遊日期: 2010/10/2 (六), 陰晴不定 D2 - 10/2 八達嶺長城 / 明十三陵-定陵 / 鐘樓 & 鼓樓 / 煙袋斜街 / 后海 /三輪車遊胡同 所謂「明十三陵」, 是指除明太祖朱元璋葬於南京的明孝陵之外, 在成祖朱棣遷都北京之後, 於今日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南麓一帶, 所修建的13位皇帝陵墓的總稱, 陵區總面積達40多平方公里. 從1409年建長陵起、至清順治元年建思陵為止, 長達200年間依次建有長陵﹑獻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慶陵﹑德陵﹑思陵, 故稱十三陵. 定陵, 是明朝第13位皇帝神宗朱翊鈞 (1563-1620年, 年號萬曆) 及其孝端顯皇后、孝靖太后的合葬陵. (內文介紹摘自維基百科) 陵寢始建於明朝萬曆十二年 (1584年) 十一月, 萬曆十八年 (1590年) 六月竣工, 歷時六年, 耗銀800萬兩. 陵墓建成時明神宗只有28歲, 陵墓閒置了30年, 直到1620年, 神宗58歲駕鶴西歸才正式啟用. 萬曆四十八年四月, 孝端顯皇后王氏 (明神宗元配) 病故, 諡「孝端」. 萬曆四十八年八月, 明光宗朱常洛繼位, 上尊諡為 「孝端貞恪莊惠仁明媲天毓聖顯皇后」, 十月三日葬定陵. 萬曆三十九年九月, 皇貴妃王氏 (明光宗生母) 病故, 諡 「溫肅端靖純懿皇貴妃」, 墳園建在天壽山陵區東井左側. 萬曆四十八年八月初一, 明光宗下詔追諡生母為皇太后, 其禮未行, 明光宗先於同年九月初一駕崩. 明熹宗朱由校即位, 方為王氏上尊諡為「孝靖溫懿敬讓貞慈參天胤聖皇太后」, 遷葬定陵, 並補充一些隨葬品. 定陵玄宮, 俗稱「地下宮殿」是明十三陵中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被發掘的帝王陵寢, 唯一一個可以參觀的地宮陵墓. 1956年5月開始試掘, 歷時一年試掘成功, 1957年打開玄宮. 1959年9月30日, 在定陵原址建為 「定陵博物館」, 郭沫若題寫館名. 1959年10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 棱恩殿, 重檐頂, 面闊七間 (通闊50.6米), 進深五間 (通深28.1米), 一層須彌座式台基, 台基上四周的圍欄均有雕飾. 現在看到的這座宮殿是由清朝皇帝重修後的樣貌, 原先的宮殿被李自成起義時焚毀. 欞星門, 兩柱牌樓門, 位於棱恩殿後. 兩柱作出頭式, 白石雕成、截面方形, 頂部坐龍, 前後戧石抱鼓. 由於技術水平落後, 出土的大批文物無法保存, 挖掘定陵成為中國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劇. 1966年文化大革命後, 定陵更遭到嚴重破壞, 連萬曆帝后的屍骨也被紅衛兵以「打倒地主階級的頭子萬曆」的口號被揪出. 1966年8月24日, 萬曆帝后的三具屍骨以及一箱帝后畫像、資料照片等被抬到定陵博物館重門前的廣場上批鬥並焚毀. 前往地下宮殿需要走一大段路, 巨大的古樹穿破明樓城牆, 大自然的力量真是強大. 隧道門與磚隧道, 隧道門位於明樓右側寶城牆下, 因城牆外側砌磚有局部塌落而被發現, 是發掘勘察期間最先找到的線索. 考古人員據此在城內相應位置開挖了第一道探溝, 發現了磚隧道及寶城牆內側有 “隧道門” 三個字的刻石. 定陵地下宮殿建在地下27公尺處, 規模宏大. 墓室由前殿, 中殿, 後殿, 左配殿及右配殿, 五個宮室和三個隧道所組成, 從進口到後牆長87公尺, 總面積1195平方公尺. 陳設有萬曆皇帝以及另外二位皇后的棺木、神座、五供以及長明燈, 還有大量的陪葬品, 出土文物3000多件. 要往下走不少層的樓梯才能抵達地宮, 越往下走越涼快, 但還不至於毛骨悚然. 前、中、後三殿和左右配殿有5重雕刻精美的石門, 下圖這個是前殿石門. 宮殿內空空如也, 所放置的棺木, 寶座等都是複刻品. 大致的看一下後就往出口走去, 因為人潮很多, 空氣有點凝滯. 鳳冠, 是皇后冊封、謁廟、朝會等典禮時戴的禮冠. 定陵出土鳳冠共四頂, 屬於孝端皇后的兩頂, 分別為九龍九鳳冠和六龍二鳳冠. 屬於孝靖皇后的兩頂分別為十二龍九鳳冠和三龍二鳳冠. 此頂九龍九鳳冠出自孝端后的隨葬器物箱, 漆竹胎, 金口圈, 上有造型生動的九條金龍和九隻翠鳳, 龍鳳之間裝飾翠雲、翠葉和寶石、珍珠組成的珠花. 銀鎏金鑲玉嵌寶蝶趕花頂簪, 通長25cm, 重122.9克, 頂簪簪首整個圖案分作花與蝶兩部份. 花部托起兩枚白玉碾成的一大一小重瓣菊, 頂端又一個素托, 裡面用寶石嵌作花心. 蝶部在下方裝飾玉花和珠蕾, 花枝間用材卷作兩個相疊的圓管, 高高擎出一個蝶樣輪廓的托座, 上面一只掐絲填崁做成的蝴蝶, 螺絲須子的頂端各穿一顆珍珠, 令人歎為觀止的鑲嵌技術. 冕冠是帝王的禮冠, 與衮服配套穿著, 是皇帝最高等級的服飾. 明神宗十二旒冕冠出自萬曆帝棺内, 保存狀況良好. 冕冠前圓後方, 上覆冕板, 前後各綴十二旒. 冕板以桐木為質, 長38.7cm、寛19cm, 上面貼一層黑素緞, 下面貼一層紅素緞. 每旒穿玉珠九顆, 包括白色三顆, 紅、藍、綠各二顆, 另穿有珍珠若干. 旒長17cm, 旒間距1.6cm. 冕胎用細竹絲編結成六角形網狀, 髹黑漆, 後面訂三條羅帶. 冕頂有一條長方形玉衡, 玉衡上部以玉簪貫鈕. 簪分兩段, 分別固定在冠的兩側. 另有紅色圓縧帶一根, 末端連有紅絲纓. 紅絲帶一對, 訂在冕的兩側, 結在頷下. 兩耳部各繫二玉瑱, 一白一綠. 翼善冠為皇帝常服時所戴, 定陵共出土3頂, 形制相同, 只是質料不同, 一頂為金翼善冠, 兩頂為烏紗善冠, 其中一頂戴在萬歷帝頭上. 明神宗金絲翼善冠, 此冠由三部份組成, 前屋、後山和兩角, 通高24cm, 冠口徑20.5cm. 前屋指的是帽殼部份, 工匠用 "編燈籠空兒" 的方法, 從上至下用518根直徑為0.2mm的細金絲手工編結而成, 是明代金銀製作工藝最高水平的傑作. 不得不讚歎古人的能工巧手, 編出來的花紋間細均勻, 疏密一致, 而且中間無小結, 看上去薄如輕紗. 後山飾雙龍戲珠, 金龍造型生動有力, 氣勢雄偉. 據專家鑑定, 龍首、龍身、龍爪、背鰭等部份均是單獨制成後, 再焊接組裝完成. 半圓形的帽山挺立著兩個狀如兔耳的金絲網片, 即兩角, 俗稱 “紗帽翅”. 萬歷帝頭戴的烏紗翼善冠, 後山前面嵌二龍戲珠, 龍身用金疊絲編結而成, 並鑲嵌有各色寶石. 金色龍身搭配黑色紗面, 極富動感. 束帶為明代制服上的重要佩飾, 自皇帝而下, 王公貴族、文武百官依品秩用之. 定陵出土文物中, 在萬曆帝後棺內發現了數條以玉石、珠寶為銙的束帶. 其中以大塊祖母綠與紅寶石鑲嵌而成的大碌帶堪稱無價之寶. 這條寶帶長138cm, 寛6.8cm, 因帶下黃色絹條上有墨書「寶藏庫取來大碌帶」, 故知其名「大碌帶」. 帶身用雙層黃色素緞內夾皮革一層製成, 帶上縫綴20塊嵌寶金銙, 每一金銙均為扁金製成的纏枝花形金托, 托正中鑲祖母綠一塊, 四周嵌石榴子紅寶石及珍珠數顆. 這件應該是皇后的織金纏枝蓮妝花紗繡「洪福」補方領女襖, 紅得超美, 衣服上的刺繡花團錦簇, 只可惜沒看到詳細的解說. 綘紅織金妝花喜字串枝並蒂蓮花緞, 出自孝靖后棺內, 五枚緞地, 十枚間絲妝花, 以兩朵彩色串枝蓮花襯托一織金 “喜” 字, 象徵喜慶吉祥. 大明會典中記載為鍍金護法頂香草壓縫六瓣明頭盔, 含盔纓杆在內, 高33cm, 重1.69公斤, 六瓣間的縫隙上都加了香草金飾壓條. 盔的六個面上有金制六甲神, 在道教中六甲神被視為陽神, 又稱 “六甲將軍”, 能行風雷, 制鬼神. 盔頂上有真武大帝像, 明朝崇拜真武大帝, 明成祖認為他能奪取皇位是因為真武大帝保佑了他. 上面這些出土文物, 除了 “綘紅織金妝花喜字串枝並蒂蓮花緞” 海拉在展室有拍到解說, 其他的都是在寫此文時在網路上查找到的資料. 但是, 下面這個看起來像蟬的金鑲紅寶石配件, 實在是找不到資料. 內文大多取自網路文章, 若有侵權請告知.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