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11/25 18:41:22瀏覽162|回應0|推薦0 | |
旅遊日期: 2010/10/1 (五), 陰
司機讓我們在天壇的南門-昭亨門下車, 下午快四點的大紅色宮門前仍舊人山人海. 從南面進入天壇公園後, 沿著中軸線一路往北到圜丘壇, 皇穹宇, 丹陛橋, 再到祈年殿. 我們很隨興地走逛, 沒有租導覽機, 也沒有先上網查資料. 所以, 現在趁著打網誌時, 再次查了資料, 重遊一遍. (北京天壇遊覽圖取自地圖窩) 北京天壇最初為明永樂十八年 (1420年) 仿南京城形制而建的天地壇, 嘉靖九年 (1530年) 實行四郊分祀制度後, 在北郊覓地另建地壇. 原天地壇則專事祭天、祈穀和祈雨, 並改名為天壇. 清代基本沿襲明制, 在乾隆年間曾進行過大規模的改擴建. (文字摘自維基百科) 走了好一會兒才到圜丘. 這裡是皇帝舉行祭天大禮的地方, 壇平面呈圓形, 共三層, 皆設漢白玉欄板. 走上圜丘後可以明顯地看到天壇被兩重壇牆分隔成內壇和外壇, 形似「回」字. 兩重壇牆的南側轉角皆為直角, 北側轉角皆為圓弧形, 象徵「天圓地方」, 俗稱「天地牆」. 圜丘頂層四周環砌九圈台面石, 中心圓形石板稱作 “太陽石” 或 “天心石”. 以天心石為中心向外共有九圈, 第一圈有石板九塊, 再外一圈為十八塊石板, 之後依次遞增九塊, 直至九九八十一塊, 寓意 “九重天”. 人站在天心石上說話或敲擊, 聲波會被旁邊的欄板反射, 形成巨大的回音. 走下圜丘, 再往北來到皇穹宇, 祭天時使用的祭祀神牌都存放在這裡. 整個殿宇的外觀像座圓亭, 無法進入大殿參觀. 站在這面牆下千萬別講俏俏話或秘密喔! 這是面回音壁, 會有規則地傳遞聲波, 而且回音悠長. 走過丹陛橋, 來到長得跟皇穹宇很像的祈年殿. 祈年殿的殿座是圓形的祈穀壇, 三層6米高, 氣勢巍峨. 祈年殿在天壇的北部, 比皇穹宇高的祈年殿有鎏金寶頂藍瓦三重檐攢尖頂, 層層收進, 總高38公尺. 每層殿頂都有彩繪描金的龍鳳和璽圖案相互呼應, 富麗堂皇. 在祈年殿的東南角設有燔柴爐、瘞坎、燎爐和具服台. 壇北有皇乾殿, 面闊五間, 原先放置祖先神牌, 後來牌位移至太廟.
燔紫爐是以綠琉璃砌築的巨大圓形磚爐. 祀天大典開始時, 先放一頭刳淨牛犢於爐上, 以松枝及葦把燔燒, 以迎天神, 這個程序稱為 “燔紫迎帝神”. 祀典禮成, 皇天上帝神案上所列一應供品和祝版、祝帛均恭運爐內焚化, 皇帝也需在一旁恭立、目視, 稱 “望燎”. 燎爐是用來焚化供品的鐵爐, 這裡共有八座燎爐, 分別焚化清朝前八代皇帝神位前所陳放的供品. 天壇主體說大不大, 說小不小, 我們花了一個小時在這裡慢慢地走加上拍照. 若是天氣好, 陽光照耀在穹頂上應該會更美麗. 行程: D1 - 10/1 頤和園 / 天壇 / 水立方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