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5/19 10:50:36瀏覽7715|回應22|推薦92 | |
《豬哥亮》過世,人死為大,不應批評其言行,但將其吹捧成社會與時代的典範,好嗎?
豬氏幽默人人都會,只是教育告訴我們這是不宜的,如今上自總統(蔡英文稱其為「喜劇天王」且赴靈堂弔唁),下至藝人、名嘴,爭先恐後將其吹捧為典範,我們的社會是「善」,或是「偽善」?
蔡英文將一個品德不佳、滿口黃腔的人捧為社會典範,證明她自己也是個品德低劣的人。三年多前寫過一篇文章,剛好可以說明上述感想。
為知己者舞筆弄文 - 感謝知音們2014/02/28
春節期間電影台播放了《大尾鱸鰻》,我看了約三十分鐘即轉台,這部電影比我想像的更低俗、難入目。
還有一天,無意間轉台看到《豬哥亮》主持的節目,是個公益節目,舞台中間有十來位原住民少年、一位老師與一位議員,大概是原住民少年們有個值得鼓勵的目標,現場來賓慷慨解囊贊助。
豬哥亮沒開黃腔,但風格不變,當原住民少年準備以合唱答謝捐款的現場來賓時,豬哥亮說:「你們唱一條歌就可以賺那麼多錢啊!」少年們面露尷尬之情,接著,少年團隊的隊長說,歌名是《我們永遠都是原住民》,正在解釋它的意義時,豬哥亮又插嘴:「你們當然永遠都是原住民啊,你們也不會變成《王建民》啊!」少年們再度露出尷尬的表情。
少年們必定被豬哥亮的言行困擾,學校教導的禮貌與尊重在主持人身上都見不到,老師事後也將費心教育孩子以免學壞。(我想老師們對現在的社會現象應該最感慨也最為難,要如何教育孩子呢?)
《豬哥亮》廣受歡迎,2013年《大尾鱸鰻》以4.3億票房稱霸,《總舖師》居次,2012年國片票房《陣頭》居冠,依據媒體報導,這些就是所謂的本土與台灣文化。妻說,我是道地的台灣人,但我未曾聽過我父親說一句粗話或髒話,台灣文化並不是粗俗的語言,也不僅僅是陣頭與辦桌啊!
愈來愈覺得自己是社會的非主流,所不喜的人物,如:劉寶傑、鄭弘儀、周玉蔻、吳念真…等都大受歡迎,賺進大把鈔票。他們也許學識豐富各有專長,但言行與價值觀都對社會有害。「譁眾取寵」、「說三道四」、「 斷章取義」、「巧言令色」、「顛倒是非」、「狂妄自大」、「見利忘義」…這些負面的成語卻是他們賺錢的手段。吳念真則是以溫暖與平易近人的形象包裝「仇恨」,對社會影響最大,而社會大眾也都喜愛,於是,有人變本加厲,不僅見利忘義,甚至見利忘「恥」。
以前,是非黑白總有個界線,現在,那界線幾乎不存在了!劉寶傑從「溫文儒雅」轉變為「表演性的激動與誇張」後收視率大增,以前的人多少總有些羞恥心,知道自己的轉變是為了賺錢,不是光彩的事,但劉寶傑居然還以「說話術」為主題出書,為了利益,完全不在乎自己的「說話術」是可恥的。
審視自己的文章,揣測旁人讀了如何感想,以為作者是《唐吉軻德》般的傻子?是「自命清高」的自大者?或是「見不得人好」的小氣之人?想過歇歇筆,或寫些趣味的東西,但每篇文章發表後,無論主題如何的不符合潮流,總有知音「推薦」,送來溫暖與鼓勵。
岳飛有首詞,末三句是:「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俞伯牙摔琴謝知音,士為知己者死。知己難得,知音難尋,下了決定,只要有人「推薦」,我就繼續舞筆弄文。
未曾謀面的知音們,感恩!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