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8/21 15:09:13瀏覽2132|回應0|推薦0 | |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photos/books-woman-girl-study-learn-4118058/) --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那麼,你接下來有什麼計畫?」我問。學生沈默了一下,接著說:「我想我應該改變我的讀書時間安排方式,像是回家之後先寫作業,然後複習明天要考試的科目,接著去洗澡……」 學生嚥了一下口水,繼續說:「然後我上課要養成抄筆記的習慣,免得回家不清楚老師在說什麼。像是數學,如果上課聽不懂……」 我等學生一股腦兒地說完他「搶救成績大作戰」的計畫後,笑著問他:「我感受到你強烈想改變的決心,那麼,你要從哪一步先做起?」 學生愣住了。我解釋:「再好的計畫,都有一個開頭。著手的第一步,通常是你有把握、現在就可以做到的,而且比較容易堅持下去的」。 -- 當會談中賓主盡歡時,別高興得太早 從事學習議題的輔導與諮商,最怕遇到的是毫無學習動機的學生,就是那種完全放棄學習,對成績表現毫不在意的人。他們通常是由師長轉介來,或者焦慮的父母前來求救。師長感到很困擾,輔導老師也很痛苦;若喚不起他們的學習意願,怎麼談都沒有用。 而有另一群學生,他們有著追求學習成就的意願,但持續使用了無效的學習策略,因此在課業學習上倍感挫敗。有的是讀書意志堅定,像拼命三郎似地死命唸書,但效果不彰;有的是怎麼樣都沒有辦法讓自己把心思好好地放在於讀書學習中,但他們對自己的課業表現仍感到焦慮不已。 在學習議題的會談中,對於有意願提升學習成就的學生,在引導他們檢視自己是如何使用各面向的讀書學習策略後,通常可以發現自己學習困擾的癥結所在;同時,進一步幫助他們看見自己其實擁有更多的選擇,也就是可以透過採用新的學習策略來有效提升學習效果,而非永遠落入進退維谷、坐困愁城的境地中。此時,學生便會燃起想要改善課業表現的動力,企圖開始做點什麼來嘗試展現新的學習行為。 當會談走到這樣的地步,是我們十分樂見的。此時,賓主盡歡,孩子帶著滿滿的希望走出會談室,眼神中散發著光芒,彷彿人生就此煥然一新。然而,有經驗的輔導人員都知道,不用高興得太早。 -- 在改變的起點便迷失了方向 正如「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一般,十次中總有八、九次,在下一回的會談中,孩子們會帶著沮喪與挫敗的心情回到會談室中,告訴你這一個禮拜中,他什麼都沒改變。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原本困擾中的孩子,不是已經清楚覺知自己的問題癥結所在,並且也知道有更多的方法可供選擇,接下來,就是開始採行新的學習策略就是了,為何會沒有進展? 原因很可能出在,我們沒有幫助孩子們找到課業學習適切的改變起點。 人是一種很矛盾的動物,內心的痛苦有時候來自於選擇太少或沒有選擇,有時候卻往往是因為選擇太多,不知道從何選起才好,於是在改變的起點便迷失了方向。 -- 過多的新學習策略,反而產生難以選擇的困擾 在課業學習議題上,影響課業成就的好壞,來自於各種因素的交織互動,包括認知訊息處理、動機/情感、學習任務、讀書環境、時間規劃與安排、求助技巧與求助資源等。當能彈性、適切地在各種因素上使用相關的學習策略,便有助於課業學習成效的提升。 好的學習者可以在各領域的學習策略上運籌帷幄,靈活分配心智資源,並且適度地加入更多新的學習策略來因應新的課業挑戰。就像馬戲團中轉盤子的表演一樣,熟練的演員可以在同一時間讓許多盤子在棍子上保持旋轉,甚至逐一加入新的旋轉盤子,輕鬆自如。 然而,剛從學習困境中獲得新希望的學習者突然發現,竟然有這麼多面向的讀書學習策略可以採用,而每一種策略對我似乎都有幫助時,心裡會想:「我究竟該先採用哪些學習策略呢?」。太多的選項一時間淹沒了他原本對課業學習狹隘的世界觀,選擇太多反而成了他的新困擾。 -- 學習策略的使用缺陷 還有一些學習者急於改變,同一時間使用太多新的學習策略,在課業學習與生活習慣上做了過多或大幅度的調整。第一天總是信心滿滿,但接下來,壓力與疲憊相繼而至,當承受不住時,乾脆全盤放棄,改變又回到了原點(難以理解嗎?想想你減肥的經驗就可以了)。 在學習策略的相關研究上,有著學習策略的「使用缺陷」(utilization deficiency)的說法。學者Miller曾提到,許多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試行了新的學習策略,最後卻放棄了,不但沒有從新策略中獲益,還走回原來的老路。 Miller解釋,這是因為使用新的學習策略目的原是為了增進效率,但因為新學習策略的採行往往在一開始時耗神費力,在心智資源大量使用下,不但沒有節省時間精力,反而讓學習者更感到辛苦耗力,若是學習表現不如預期,很容易又回去使用原來已熟悉的學習策略。 從另一方面來看,當人們在面對困境時,會一再地使用無效的舊方法,要不是不知道有什麼新的方法,就是舊的方法可以為他帶來難以取代的好處。學生在面對課業挑戰時,常一再地使用無用的學習策略,原因往往是新策略無法立竿見影,而老策略雖然效果不彰,但過去曾有過輝煌的戰績,所以仍然抱持著現在也會有效果的希望。 -- 找到學習行為改變的起點—微調就好 一旦我們知道人們在面對改變時的「慣性」,在與孩子討論課業學習議題時,我們就得引導孩子找到一個課業學習行為改變的適切起點。而這個起點,正是當孩子在採行新的學習策略時,從簡單、易成功之處著手,最好與原來的學習行為不要有太大的差異,也就是「微調」就好。 於是,我會問學生:「你的改善成績計畫的內容相當龐大,其中有哪件事,是你今天就可以做得到,不會讓你感到太困難,而且你有把握會持續做下去的?」 學生說:「早點睡吧!這樣第二天才不會精神不濟,上課沒聽懂,造成溫習功課的困難,於是惡性循環。」「很好,那麼,你原來幾點睡?現在打算提早到幾點就寢?」我試著引導他將目標變得更為具體、可觀察。若他的目標設定與原先的行為模式差異太大,我會請他重新思考。 接著我會問:「你會做些什麼,幫助自己可以做到提早上床睡覺呢?」我試著引導學生,更細緻與更具體地去思索如何落實這個行動計畫。當他能用語言完整地說出具體實踐步驟時,行動計畫已經在腦袋裡被預演了一遍,並被檢視是否有問題,這會增加新行為在今日被成功實踐的可能性。 -- 逐步建立成功階梯,小變會成大變 千萬別小看這如此微小的改變起點,正如焦點解決短期心理治療中常說的:「小小的改變會引發大大的改變」,也如全國Super教師得主王政忠老師說的:「改變一旦發生,就會一直發生」。 我們期待看到孩子們在採行新學習策略的過程中,能夠引發漣漪效應,由一個點的改變,帶動線與面的全面不同,而非因為感到窒礙難行而退回原點。成功經驗的累積會帶來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孩子將更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到更複雜的學習策略。 (本文撰寫於2014年12月27日;修改於2019年5月6日)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heng711@hotmail.com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著作: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
|
( 心情隨筆|校園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