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8/18 21:55:13瀏覽1464|回應0|推薦0 | |
鼓勵多元發展與學科學習間的矛盾衝突 最近和一些國中端的老師聊起12年國教,常聽到這樣的抱怨:「12年國教的免試入學會考比重過低,學生開始不重視讀書學習了!」「許多孩子早就不把心思放在讀書上了,更不管考試分數的高低。」 有些老師則陷入一種矛盾的疑惑中:「我也贊成用多元能力取才,但一些基本的學科知識仍不能偏廢,否則升上高中如何銜接更高深的課程呢?」許多教書經驗豐富的資深老師早想引吭高唱「不如歸去」。 老師們的心聲,背後藏著許多的不安與擔心。
老師不知為何而教,學生不知為何而學 升學制度的變革讓過去獨尊智育的學習氛圍大幅改變,「課業成績優異才是王道」的真理已被推翻。師長們一時之間找不到要孩子認真投入課業學習的理由。我們樂見五育並重,以及鼓勵孩子發展個人特色專長;但卻又矛盾地希望孩子們仍應為國文、英文、數學、社會、自然等基礎學科打下紮實的基礎,以因應未來更高深的學術挑戰。 如果學校生活大部分的時數仍是以智育為主的學習,但卻對升學選擇結果的影響不大,這樣造成的影響是——老師們無奈,因為不知為何而教;而孩子們也無奈,因為不知道為何而學。當讀書學習失去了合理的理由或重要性,學生自然缺乏學習動力;就像士兵不知為何而戰,自然無心戀戰。 我鑽研學習輔導與諮商幾年來,也曾經好幾度思考類似的問題。 在學校推行學習輔導與諮商是否是在暗示或推崇「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樣的價值觀?而這似乎又和我身為一為輔導教師,支持學生多元發展、適才適所的理念背道而馳。那麼,透過學習輔導與諮商幫助學生提升課業學習成就的意義又在哪裡呢? 該是換個腦袋思考這件事的時候了!
換個腦袋思考:讀書學習究竟為了什麼而服務? 前些日子去參加香港NLP大師李中瑩老師的分享,在他現場示範治療個案的過程中,聽他不斷問個案:「你想追求的事物是在為你的人生而服務,還是你的人生在為你想追求的事物而服務?」李大師的意思是,人們常迷失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但卻忘記自己才是人生的主人,任何目標都應該是為自己的人生而服務的。 那麼,讀書學習,究竟是在為了什麼而服務?當「為了考試拿高分」不再是投入讀書學習的服務對象了,讀書學習,究竟還能服務誰?換句話說,讀書學習的終極目的究竟為何?
知識普及的時代,「如何學」比「學什麼」更重要 身為現代人,讀書學習,不會只有在身份是「學生」的時候才會經歷到。因為,這是個知識大爆炸的時代,現代人一輩子都需要讀書學習。唯有每天不斷學習新知,才有可能跟得上社會脈動,不至於被淘汰。 說得更現實點,現代人常得為了人生大小事而投入讀書學習中。例如,進入職場後仍得不斷進修,保持自己的競爭優勢;想要經營好婚姻關係,許多人會去上點婚前教育的課程;養兒育女過去是由親族長輩傳授育兒技巧,現在的小家庭夫婦則需要充實親職教育的觀念,上點課或看點書可能有幫助;想學投資理財嗎?你可能得去書局找些像是「富爸爸、窮爸爸」之類的書籍來鑽研一番。更不用說如果你想考證照、學習第二專長,甚至做出一席美味、安全又衛生的料理,都需要花點心思到書本、網路或課堂上去鑽研。 正因為人類生活的大小事都需要知識來幫忙處理,而當今知識的取得又是如此容易與便捷,因此,「如何學習」反而比「學什麼」來得重要,當能具備學習的技巧,就可以在需要學習的時刻,助你一臂之力。 所以,在過去,投入讀書學習是為了追求更高的考試分數,擠進人們眼中的理想學校,透過接受更高的教育增加自己未來成功的可能性;而現在,我們要體認到,讀書學習應該直接為我們的人生而服務了!
為人生而服務的讀書學習 「為人生而服務的讀書學習」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其實就是類似「終身學習」的概念罷了!重視的是「學習如何學習」(learn how to learn)的能力。 以這樣的概念回到學校裡,我們可以重新思考:學習國、英、數、社、自這些基礎學科的知識可以為我們的人生而服務嗎?還是在學習這些基礎學科的過程中所鍛鍊出來的學習能力,對我們人生的貢獻比較大? 在12年國教之下,我們得為學生的讀書學習豎立起一個新的目的或價值。學科的課室教學要更為重視學生學習的歷程,更甚於學習的內容。零碎與片段的知識不是學習的重點,而是如何組織與應用並產出自己的學問。因此,師長要能引導孩子們去發現、檢視與反省自己是如何投入學習的,並且逐漸培養出對未來人生有益的學習能力。
六種讀書學習策略和諧運作,共譜美麗樂章 其實,讀書學習的過程就像交響樂團的演出。交響樂團由許多擅長不同樂器的音樂家組成,唯有各個音樂家在指揮家的引導之下和諧運作,才能夠共構出一首首動人、曼妙的曲子。讀書學習的過程也由多種能力或策略組合而來,各自發揮功能,但又能合作無間。這些能力或策略大抵可歸納為六個面向: 一、認知/訊息處理:包括注意、理解、組織、歸納、內外部連結、記憶(儲存與提取)、分析、判斷與應用等過程,這在過去被視為讀書與學習的最主要的途徑。 二、學習動機/情感:這牽涉到一系列影響學習者持續投入學習活動、提升與維持學習動力的因子。重要的主題包括:課業學習價值、自信、情緒與壓力管理、意志力與自我獎勵等。越能使用一些策略幫助自己投入學習並堅持下去,課業學習表現也會越好。 三、學習任務:在讀書學習的過程中,學習者必須對學習的內容有一定的了解與因應,包括:知道學習材料的內涵、特性與範圍;學習活動的進行方式;評估學習內容或作業的難易度;以及如何因應考試等。 四、學習環境:昔日有孟母三遷,了解環境對人的影響巨大。好的學習者懂得為自己的學習活動選擇適合的讀書環境,包括安靜的讀書空間、清理桌面避免分心,並了解到教師教學方式、同儕讀書氛圍對自己學習效果的影響。此外,學習者也要能去因應可能干擾自己專心或降低讀書動機的各種外在事件,包括社團參與、親密交往、人際關係與家庭狀況等。 五、時間規劃與配置:學習者要能妥善地安排讀書時間,包括估計研讀不同科目或單元所需花費的時間;在有限的時間之內,根據自己的讀書學習效率,在不同時段安排不同的學習活動;擬訂讀書計畫表,規劃讀書進度;善用零碎時間;以及能根據相對重要性安排學習任務的優先順序等。 六、求助資源:好的學習者要能評估自己的需要,主動向外尋求額外的協助,包括人際資源以及非人際資源。人際資源像是同儕、教師、家長或兄姊等,在面對學習困難時,能主動向他人請益、參加課後補習,或參考他人的讀書學習方式;非人際資源包括參考書籍、網際網路或一些輔助學習的工具等。求助資源是相當重要的能力,涉及到覺察自己的求助需求,並知道何時、如何及向誰求助。 這六個面向與讀書學習均息息相關,彼此之間也關係密切,無法單獨存在,更不能偏廢。好的學習者會讓這六個面向的學習策略合作無間、相輔相成,也會時時去檢視自己在哪個部分需要多花點心思去調整或改變策略。
培養孩子扮演自己讀書學習的指揮家角色 我們希望孩子能成為讀書學習過程中那個「指揮家」的角色,統領著各個與讀書學習有關的面向完美配合。而這種指揮能力,正是「把學習的主導權還給孩子」精神的具體實踐。 12年國教倉促上路,確實有很多措施過於粗糙,尚待修整。不只國中端,高中職端也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然而,我也不否認12年國教的立意良善。既然這是一個變革,我們得跟得上變革的腳步。不只要配合改措施、改做法,還要能換個腦袋思考。 我們要重新思考讀書學習的意義與功能。過去,投入讀書學習是為了爭取優異的考試成績;而現在,我們要讓孩子知道,讀書學習是服務人生的利器。過去,提升課業成效的關鍵在於設法強化認知功能;而現在,則是要引導孩子全方位檢視影響讀書學習效果的六個面向,進而成為整合多種能力與策略的「學習指揮家」! (本文撰寫於2014年8月4日) |
|
( 心情隨筆|校園筆記 ) |